年金改革兩隱憂浮現,官方選擇改革幅度最小版本來討論,改革成效恐打折扣;加上完全未提供決策背後的關鍵精算數據,讓這場年改國是會議,喪失討論基礎。
另一位與會的台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發起人林于凱也說:「這次的會議就像在收菜尾,把各群體意見收回去,但接下來這道菜怎麼煮,大家無法置喙。」
年金改革國是會議日前落幕,行政院、考試院將研擬後續修法草案,最快在三月把相關法案送至立法院審議。但不少與會代表私下都說,對國是會議「只發言、不討論」的議程安排,以及「只喊政治口號、不提精算報告」的官方態度感到失望,某位與會的學者甚至表示,「覺得自己像是被找去幫政府改革方案『背書』。」
這是蔡英文政府上任後第一場國是會議,本該創立典範,但卻留下缺憾。
隱憂一:精算報告缺席
首先,討論年金改革最重要的根據基礎──精算報告,在這次的國是會議中徹底「缺席」。
召開國是會議時,官方本該提供各基金財務精算數據,說明若按照官方版本改革,各基金可延後破產的根據為何;如果採取其他改革幅度更大、速度更快的方案,對紓解潛藏負債又有多少助益。如此一來,會議中才有辦法深入討論各種關鍵問題,例如:勞保費率要不要調更高、平均薪資採計期間是否該拉得更長、優惠存款是否加速退場等。這些問題,因為缺乏精算數據,也就毫無深入討論的立足點。
參與本次國是會議的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王儷玲說,以勞保為例,此次改革幅度很小,「不知道從哪裡可以省錢,為何能延後九年破產?」政府沒有提供精算報告及相關數據,外界根本無從判斷是否要加快改革步調,或改革目標能否達成。
此外,工業總會常務理事何語在國是會議中指出,若勞保費率每年提高○.五個百分點,企業五年會增加八百七十四億元負擔;但勞動部長郭芳煜日前才澄清,據勞動部估算,雇主每年增加的成本應為九十五億元。兩者數字落差這麼大,勞動部卻無法立刻拿出成本推估的精算依據加以解釋,同樣造成缺乏討論基礎的問題。
隱憂二:改革方案保守
另一個在國是會議中令專家學者憂心的,是「勞保改革太保守」。依官方版本,這次改革後公務人員、教育人員退撫基金破產時間將延後至二○四四、四三年;但攸關千萬勞工的勞保基金,卻仍將在二○三六年破產,距今只有十九年,明顯有違總統蔡英文先前宣示「至少二十五年不破產」的承諾,也讓不少專家聯想起二○○八年勞保年金化修法的噩夢。
當年,勞保年金化草案的精算結果,就是「十九年後破產」。此案三讀通過後,為了延緩破產時間,社會不斷承受族群撕裂、世代不信任的改革成本。如今,若改革的結果又是「十九年破產」,彷彿也注定台灣未來仍走不出年金改革引發的族群、世代對立凌遲之中。
這次官方竟是從原先「備選方案」中挑選改革幅度最小、最保守的方案,作為國是會議討論版本,一方面給人未戰先妥協之感,更讓人擔心此版本未來是否得再經過立法院七折八扣的命運。
事實上,若以衡量年金財務穩健的指標「基金積存率」來看,更能明顯發現台灣各項年金必須以「加速改革」為基本前提。
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資料,各國年金積存率多在一○○%上下,代表基金餘額能夠完全負擔潛藏負債;就連曾被稱為「歐豬國家」的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等,亦復如此,僅有曾經破產的冰島,積存率為四六%左右,但也遠遠高過台灣勞保基金目前的水準。政府應該說明,這次改革後,勞保低到只有六.七%的積存率能改善多少?
年金改革將啟動後續修法程序,關於上述種種缺憾,各界也有要求政府立即補救的呼籲聲音。林于聖就建議,相關修法草案送到立法院前,應把精算報告攤開來,邀集各方細部討論。
事實上,不管是公教退撫基金或勞保改革,都有年輕世代呼籲,應加快改革速度、拉大改革幅度。
畢竟,政府不先往前踏一大步,別說立法院的喊價會讓改革縮水,若是寄望若干年後再推動第二階段改革,回望過去數年經驗,更是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