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拯救食安與糧荒 商機上看3800億 從航太、科技到金融巨擘 為何都在瘋植物工廠?

拯救食安與糧荒  商機上看3800億 從航太、科技到金融巨擘  為何都在瘋植物工廠?

萬年生

焦點新聞

Getty

1047期

2017-01-12 17:21

是什麼充滿潛力的新興產業,能讓美國NASA和鴻海郭台銘紛紛出手搶進?
無畏氣候和地理條件限制,可反季節穩定量產的植物工廠,正是最新趨勢與解方。

它,名列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全世界最尖端實驗室最新研發的主題,也是IBM、奇異(GE)、豐田等全球百大企業爭相投入的新事業,還是高盛、保德信等國際金融巨頭搶著掏錢投資的標的。


它,是植物工廠(Plant Factory)。

 

  • 植物工廠:借用定期、定質、定量生產特點的工廠概念,由人工控管光、環境、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養分、水分等,讓作物生產模式不受環境限制的新科技農業,歐美慣稱「垂直農場」(Vertical Farm)。

 

據彭博報導,二○一五年,全球企業與創投投資在農業科技的投資總額達到二五○億美元(約八千億元新台幣)新高,未來仍將持續成長。而全球知名市調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最新數字則顯示,二五年,全世界植物工廠產值將達一二五億美元(約三千八百億元新台幣),且年複合成長率達二五.四%。換句話說,它是一個高度成長的新興產業。
 

全球瘋植物工廠,和國際趨勢及其特性都有關。先看趨勢:世界銀行估計,二○五○年全球人口將逾九十億,須增加五○%糧食,但氣候變遷卻將降低二五%的糧食產量;隨著全球暖化和暴雨、暴雪、颱風等氣候異常加劇,糧荒幾乎已成不可逆轉的人類生存大危機。
 

植物工廠無疑是糧荒問題的解方之一,「植物工廠不會取代傳統農業,兩者並行,因為人愈來愈多,東西不夠吃。」台灣植物工廠產業發展協會副祕書長林意雀解釋。

 

植物工廠

 

不靠天吃飯 防空洞到太空都能種


再看植物工廠特性:用水減少九五%、可反季節又不受氣候條件限制地大規模生產,加上單位土地面積產量可比一般農法多百倍,這讓《紐約時報》、CNN和《連線》雜誌等國際媒體,都說它是「糧食危機的解方」,更是「食物大未來」。


因此,放眼全球,彭博新聞就報導,英國倫敦有業者把二戰時期地下室的防空洞活化,改建植物工廠,甚至美國國家航太總署正把植物工廠引進太空站,讓在外太空的太空人,隨時有新鮮蔬菜吃。


不只從地下防空洞到外太空都有植物工廠,更多國際企業已嗅出商機,開始商業化經營。舉例來說,美國最當紅的植物工廠AeroFarms最新的垂直農場去年底剛完工,這個不用陽光、泥土,又省水的未來農法,產能全滿後單位面積產量可達一般農法的一百三十倍,穩定年產兩百萬磅蔬菜、預估一年可貢獻兩千五百萬美元(約八億元新台幣)產值,因此獲高盛、保德信等法人青睞,目前融資總額達七千萬美元。


林意雀觀察,可省水九五%的植物工廠因而在當地成了新顯學,「氣候變遷下,作物穩定、量產,重要性愈來愈大。」
 

鏡頭轉往亞洲。在擁有全球頂尖植物工廠技術的日本,一○年是產業起始期,當年滲透率不到五%,但之後因三一一福島輻射外洩,逼出食安需求,加上震後復興補助的銀彈支持,加速了植物工廠發展,一五年在日本的滲透率已達五○%,吸引包括豐田、夏普、松下等科技大廠紛紛轉進;該年度,日本出現了全世界第一座自動化植物工廠Spread,該公司每年可生產超過兩億顆萵苣、年營收已突破六十億元新台幣。


「我們以種出機能性野菜做到差異化!」說這話的則是日本最大芽菜生產商、一六年營收達九十億日圓的村上農園社長村上清貴,該公司是全球另一個植物工廠成功案例。

 

植物工廠

▲隨著技術突破,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種出的新鮮蔬菜,也登上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菜單。

(圖片來源/法新社)

 

植物工廠

 

日本》主攻高營養「機能野菜」


村上農園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國際級醫學機構技術合作,是全日本首家把抗癌活性酵素、B12等營養成分加進青花椰苗等蔬菜的業者,主打「把沒有的營養成分加進去,有的成分再增加」的機能蔬菜,大獲市場青睞。
 

村上清貴透露,在日本很難確保大面積農地,要想辦法在狹窄土地創造收益,透過提供高營養價值蔬菜的策略,得以逆勢取得成功。

 

○八年金融海嘯後,日本面臨企業大幅裁員、景氣衰退的衝擊,此時一包一百日圓的豆苗等平價品大受日本消費者青睞,村上農園的芽菜更挾著不受天候影響,可全年生產的優勢而崛起;加上除生菜沙拉生食外,也可清炒或煮湯等方式來料理芽菜,「對消費者來說是新選擇,有興趣嘗試的會重複購買。」


為擴展規模,村上清貴透露,正積極尋求國際技術合作,台灣業者也是考慮的選項。「村上是我們的偶像,未來希望有機會合作。」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不諱言。
 

村上是日本植物工廠蓬勃發展的縮影,在台灣,這個商機也一度有燎原之勢。


由於台灣同時擁有資通訊、LED和農業科技技術,企業又很擅長成本控管,發展要用到人工光源和自動化環境控制的植物工廠,具有一定競爭力。

 

包括鴻海郭台銘、金仁寶許勝雄、台達電鄭崇華等近二十家上市科技公司大老闆,早在五年前,就紛紛轉進植物工廠,最近,連法拍教父周業昌也加入布局卡位。他們除了賣菜,更著眼植物工廠背後的設備商機,要把自家的LED及相關環控設備賣到全世界。

 

植物工廠

▲日本最大芽菜企業村上農園積極朝海外擴張,這是台灣業者尋求植物工廠相關技術的合作機會。(圖片來源/村上農園提供)

 

植物工廠

 

台灣》聚焦設備外銷、開餐廳賣菜


一般來說,植物工廠的營運模式可分為營運商(種菜、賣菜、開餐廳自產自銷等)和設備供應商,前者如在東區開設門市的太平洋鮮活,以及產品賣進SOGO、大葉高島屋、BELLAVITA超市的庭茂和金寶等企業為代表;而後者,則有欣興電子、連展等科技業。


「全世界有多少營運商,都是我們市場。」林意雀觀察,就像智慧手機養活一群台廠,植物工廠同樣有成為台灣電子廠出海口的潛力。

 

只不過,誘人商機大餅看得到不一定吃得到,目前台灣設備商多以出口LED燈等零組件為主,還沒有進階到系統整合的能耐,導致近年的發展似乎「雷聲大雨點小」。
 

「二○一一年那時,植物工廠的相關展會人潮最多。」農業試驗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邱相文觀察,近年展會人氣明顯下滑。台灣植物工廠產發會理事長劉佳明也透露,台灣業者在技術上差異不大,且近三年熱潮已退,投入的資金有減緩趨勢。


林意雀不諱言,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穩定量產,並非一蹴可幾,近五年因關鍵技術不到位或不願再投資,已陸續淘汰掉一半廠商,「大多是商轉模式不對,如今去蕪存菁最重要。」


「光可以量產還不夠,生產不穩定,誰敢跟你簽約?」她補充說,不少業者的商業模式都定位不清,甚至以為種菜很容易,卻連穩定生產的基本功都做不到。舉例來說,不同作物的生產條件不同,其中光源、營養液成分、流速和無菌生產環境等都是關鍵技術,再來才是比拚日產能、規模經濟和成本控管競爭力。
 

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周業昌正跨足植物工廠,成立先端農業科技公司。他先自嘲「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會當農夫,……不動產很不好,我也中箭落馬。」接著話鋒一轉,說食安是全世界關心議題,「是未來概念,我看到商機跟未來。」
 

他說,手頭上剛好有不少閒置資產可活化,正式跨足後,不但請來曾任飛利浦協力廠的CCS日本顧問擔任技術輔導,第二季準備斥資上億元,在台北市內湖地下一樓、二樓蓋出全台最大,擁有十四條產線的植物工廠,日產能挑戰一萬噸,未來更計畫全台要蓋出四座植物工廠,明年再進軍中國,「整廠設備輸出、種菜賣菜我都要做!」

 

植物工廠

▲房市低迷,法拍教父周業昌把眼光瞄準到植物工廠,準備搶吃兩岸綠金商機。

(攝影/吳東岳)

 

困境》無建照法規 僅實驗室規模


「為何敢蓋十四條?食安、農糧用地減少、消費意識抬頭、有錢人怕死,市場未來不可限量。」周業昌顯得十分樂觀。


然而,台灣植物工廠想要產業化,卻陷入無法大型化的發展瓶頸,其中最大關鍵出在相關法規的限制。林意雀觀察,植物工廠產業太新,迄今台灣仍沒有對應的產業別和相關法規,光是植物工廠建照,就面臨發照沒法規依據的窘境。


攤開《建築法》第七十三條:「建築物非經領得使用執照,不准接水、接電及使用。」但依據建築物使用類組及變更使用辦法,其中竟沒有植物工廠一項,導致目前台灣許多業者多以小規模實驗室為主,附屬在原有工廠內;現有植物工廠營運商,只能蓋在農地而非工業用地。


目前,台灣植物工廠產發會正向經濟部商業司申請新增業別,並與內政部、經濟部、農委會等主管機關協商,爭取把植物工廠納入建築法規適用,只是半年來幾乎沒有進展。


「再三、五年不蓋大廠,台灣連邊都沾不上。」林意雀不諱言,要先讓營運商有錢賺,設備商才能賺錢,雙方要賺到錢的關鍵,就在台灣要催生更多具競爭力的大型植物工廠。
 

這塊至少三千八百億元起跳的大商機近在眼前,擁有先行優勢的台廠能否藉此擺脫代工宿命,進行轉型,甚至到國際舞台和對手一較長短,現在正是關鍵時刻!

延伸閱讀

比晶片戰爭更嚴峻!糧食短缺觸發全球新戰爭 基因編輯能解救這場飢餓風暴?
比晶片戰爭更嚴峻!糧食短缺觸發全球新戰爭 基因編輯能解救這場飢餓風暴?

2023-04-19

真的腦補了!   後疫情時代大腦的快充糧食
真的腦補了! 後疫情時代大腦的快充糧食

2022-11-11

經營戰略》提高糧食利用率 農畜龍頭大成祭三招應對
經營戰略》提高糧食利用率 農畜龍頭大成祭三招應對

2022-05-25

防疫大作戰 糧食儲備自給率滿載
防疫大作戰 糧食儲備自給率滿載

2020-05-15

新綠色革命:垂直農場
新綠色革命:垂直農場

201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