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微藻變身生質金礦 工研院與台泥共創綠能循環經濟商機

微藻變身生質金礦  工研院與台泥共創綠能循環經濟商機

2016-07-19 10:06

肉眼看不見的微藻,卻可以捕捉二氧化碳、製造生質燃料,還能提煉出珍貴的蝦紅素,變身為生質金礦!

在經濟部能源局支持下,工研院與台泥公司今(19)日簽署新階段研發計畫合約,台泥將投入超過2500萬元的研發經費與工研院合作,共同運用工研院的能源科技研發成果之微藻能源與固碳專利技術,擴大建置微藻養殖示範系統及研發中心,未來並規劃設置20公頃的大型戶外微藻養殖場進行微藻固碳及加值化應用,一年除可望為台泥貢獻4800公噸的減碳量外,還可進一步投入高價蝦紅素原料生產,快速切入綠色循環經濟商機。

經濟部李世光部長表示,在政府綠能產業: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系統整合之四大主軸下,將持續推動節能減碳、再生能源開發,扶植國內綠能產業的發展。此外,也針對具有開發潛力的前瞻綠能技術長期投入,培植國內新一代綠能創新產業。

微藻生質能源技術為國際間積極發展的第三代生質燃料,在創能、固碳之外,加值化產品的發展應用更是潛力無限。從2006年能源局就整合台灣產業、將科技整合,今天的合作簽約模式是真正的產官合作,是一種綠能合作產業與合作模式,希望綠能產業不只是花錢,而是要創造價值。經濟部也樂見工研院與台泥的合作,能扮演產業火車頭,帶動整體價值鏈,打造綠能產業明日之星。

工研院劉仲明院長表示,國際間將微藻生質能源利用視為中長程的再生能源技術,臺灣土地及天然資源有限,以1公斤微藻可吸取1.83公斤二氧化碳的高固碳效率,加上生長快速、含油脂量高、可生產高價值化學品等優勢,工研院打造的「碳循環再利用生物合成平台」正是臺灣減碳創能的重要項目。

工研院與台泥已經成功建立由水泥廠回收二氧化碳再利用的機制,台泥使用地方的藻類,結合工研院技術,與台泥攜手,共同促進產業轉型與升級,未來將以微藻能源與固碳之關鍵專利技術協助台泥擴大量能,最後跨入生技產業價值鏈中的高單價蝦紅素開發,完成循環經濟的產業模式。

台泥辜成允董事長表示,減少碳排放是現在很重要的最後一哩路,台泥已經轉型為環保服務業,致力在每一個經營環節落實節能、減碳、環境保育的理念。和平水泥廠與電廠就是以循環經濟的概念設計,把廢棄物全都變成能源與原料。

過去五年在經濟部能源局的研發經費支持下,參與工研院鈣迴路碳捕獲技術的開發,獲得國際獎項肯定外,同時期與工研院共同投入微藻固碳技術,在固碳效益及蝦紅素提煉技術上均有斬獲。以紅球藻粉市價每公斤台幣2萬元計算,養殖場每公頃、每一年的產值約可達台幣四億元。加工製成美妝產品、保健食品,甚至複方藥品之產值更是潛力可期。

未來台泥將持續投入2500萬元以上的研發經費與工研院合作,並規劃在和平廠區擴建微藻生產設施,短期預計投資將超過2億元,每年可望為台泥貢獻台幣四億元加值化產值之外,以微藻提煉出的高單價蝦紅素原料,也即將在21日登場的生技展問世。
未來也要與工研院、清華大學合作,希望帶動產業鏈,創造全新商業模式,未來商機預期超過百億元。微藻固碳、能源利用加上高值化應用,將成為台泥進軍生技保養品產業的生質金礦!

【新聞連絡人】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許文娟 0918-520920/03-5912475 e-mail: carmen@itri.org.tw

【新聞小辭典--碳循環再利用生物合成平台】

碳是構成地球上生命與物質的重要基本元素,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大自然中各種變化的過程。工研院運用生物能源與固碳技術,將工業排碳的二氧化碳捕獲後,用來養殖微藻或微生物,進而從微藻中提煉出生質燃料、高值化產品、化學品或餌飼料等產品,提供能源、民生、工業、農業使用,完成碳循環。

一直抱有進修念頭的邱詩瑜,有一天在上網備課時偶然看到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的進修課程,「當時一看到『聲譽管理』,覺得這就是我要的。」她進一步瀏覽進修課程內容簡介,發覺聲譽管理在台灣還是個非常新穎的概念。「到現在為止,台灣對聲譽管理的討論還是非常少,在形象管理的理解上相對狹隘。」

 

為了深化禮儀的概念和運用,邱詩瑜毫不猶豫地報名了進修課程。2014年暑假,趁著學校演講邀約的淡季,她飛往丹麥,進修「企業聲譽管理」與「行銷策略」,正式展開進修之路。

 

禮儀x商管x行管=無可取代

 

原本英語就不錯的邱詩瑜,到了哥本哈根商學院上課更是如魚得水,上台簡報、撰寫報告都不成問題。「語言能力好,幫助我更快搜尋到想找的資源。」商學院的進修經驗,讓邱詩瑜懂得「從企業的角度運用禮儀的專業」。爾後受邀到企業講課,她會先了解公司的工作程序、培訓員工的目的,從而設計較符合企業需求的形象管理方法。

 

她以某知名進口汽車的企業培訓經驗為例,企業方認為只需培訓好員工的禮儀,便能減少與客戶的衝突。「但我會去找出問題的來源、研究德國原廠的標準作業流程是什麼,再把國際禮儀融入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從根本上解決客戶問題。」

 

為了研究標準作業流程,甚至必須閱讀英文原廠資料,「因為翻譯後的資料,往往會與原意有出入」,她解釋,並表示進修課程讓她對禮儀的應用,上升到聲譽管理的層次,「或許這是我和其他講師不同的地方,因此能不斷接獲企業演講邀約。」

 

針對進修領域的選擇,邱詩瑜建議,要選自己最有興趣的領域,「別跳脫原本的專業,要有延伸、關聯性」。例如她選擇再到中國南開大學進修,是因為她在丹麥進修時發現,丹麥政府會補助企業人士到中國學習東方禮儀。「禮儀不會永遠一成不變,隨著中國經濟崛起,未來的國際禮儀將會融合更多中式文化。

 

觀察到這個趨勢,為了使禮儀的專業與時俱進,邱詩瑜決定前往中國進修、了解當地文化。到南開大學進修管理學後,雖課程偏重討論行政管理,但她發現從政策的高度學起,是最快了解中國企業管理邏輯的方式,也意外涉獵政府管理的背景知識。

 

當你跨足越多領域,中間產生的交集越強,這項能力就越無可取代。」邱詩瑜以「禮儀」為核心領域,結合企業管理、行政管理等不同背景,不斷強化自身專業獨特性,常保不被取代的能力,讓競爭力屹立不搖。

 

分析優先順序 精準利用時間

 

在職進修不僅需要決心,如何兼顧工作、生活和家庭,還能抽空準備進修的報考科目和課業,更考驗時間管理的功力。對此,邱詩瑜認為「懂取捨」很重要,「以前幾乎每天、早中晚都可以各安排一場演講,但在準備考試之際,就必須推掉一些邀約,一個月只排兩、三場演講。」除了工作,她也盡量減少一般飯局活動,「因為一旦你出門,消耗掉的就不只是時間,還有體力。」

 

維持健康的生活,是有效運用時間的先決條件。「健康是一切的根本,若失去健康,什麼事都做不成。」邱詩瑜強調。為了保持健康,她作息規律、嚴格分配時間,「扣掉一天八小時的睡覺時間,剩下的16小時分配給工作、生活和進修,每個面向就只有五小時。」深知時間珍貴,邱詩瑜把握一天當中思慮最清晰的時刻,每天凌晨四點到六點起床讀書。她也善用工作空檔或任何零碎時間,完成課業或日常工作。例如在高鐵、捷運上,邱詩瑜會閱讀隨身攜帶的資料;想買一雙高跟鞋,就規畫好兩場不同地點的演講,在途經的百貨公司買鞋。

 

因為在職進修,邱詩瑜認為自己更懂得分配和運用時間,「不只對工作有幫助,也會用更加理性的態度,分析人生不同面向的優先順序,學會取捨,才能往前邁進。」她也勉勵,在工作上遇到瓶頸、難以突破時,不妨化阻力為動力,及早規畫和準備,透過在職進修「充電」,幫助自己走得更遠、更穩。

 

About邱詩瑜

出生:1979年

現職:國際禮賓親善協會理事長

經歷:文官學院公務禮儀講師、2017臺北世大運志工培訓講師、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校園講座講師、Acer宏碁集團外聘講師

學歷: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學士

專長:國際禮儀、美姿美儀、形象塑造、企業服務SOP制訂及訓練

 

工作忙到沒時間進修?邱詩瑜用這招!

 

- 方法:赴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修習「企業聲譽管理」、「行銷策略」課程;赴中國南開大學攻讀管理學博士班

- 優勢:取得學分、學位;課堂上與教授互動,學習更深入

- 如何不被取代:發展多重領域,並與專業結合

- 擠時間策略:早起兩小時、善用通勤時間或演講空檔、婉拒邀約

 

 

本文選自《English Career》第63期

延伸閱讀》公開台灣企業語言要求 近8成語言條件是英語

 

圖說:邱詩瑜觀察到國際禮儀發展趨勢,選擇赴中國南開大學攻讀管理學博士。(照片提供/邱詩瑜)

延伸閱讀
二○二五年金鑽獎優質基金出列 國內基金篇〉AI熱潮急轉考驗掌舵手能力 多空動盪變局中 從關鍵決策看贏家智慧
二○二五年金鑽獎優質基金出列 國內基金篇〉AI熱潮急轉考驗掌舵手能力 多空動盪變局中 從關鍵決策看贏家智慧

2025-03-26

第28屆傑出基金金鑽獎得獎名單
第28屆傑出基金金鑽獎得獎名單

2025-03-26

第27屆傑出基金金鑽獎揭曉!野村成國內基金獎大贏家,「ETF獎」元大、富邦、國泰三強鼎立
第27屆傑出基金金鑽獎揭曉!野村成國內基金獎大贏家,「ETF獎」元大、富邦、國泰三強鼎立

2024-03-21

金鑽獎》投資最重要原則是要賺錢!六大投信代表齊聚談2025市場,不約而同看好股優於債
金鑽獎》投資最重要原則是要賺錢!六大投信代表齊聚談2025市場,不約而同看好股優於債

2024-12-03

金鑽獎》美國好,台灣就一定好!呂宗耀:唯有擁抱混亂中的機會,才能在未來挑戰中存活
金鑽獎》美國好,台灣就一定好!呂宗耀:唯有擁抱混亂中的機會,才能在未來挑戰中存活

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