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匯率真相》國家財富沒變多 人民也沒更有錢 神操盤十八年 讓台灣經濟完全扭曲

匯率真相》國家財富沒變多  人民也沒更有錢 神操盤十八年  讓台灣經濟完全扭曲

楊卓翰

焦點新聞

攝影/劉咸昌

1021期

2016-07-14 09:25

「低匯率、高外匯存底、再加上低利率環境,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真的有幫助嗎?
三套圖表,讓你看清台灣匯率政策的真相。

央行神操盤,外匯存底衝高」,這份國內報紙的報導,聽起來多麼令人振奮:「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運籌帷幄下,我國不畏英國脫歐風暴,外匯存底不減反增……,連五月締造歷史新高。」


但是,外匯存底不斷衝高,真的值得高興嗎?

 

央行外匯

 

真相一:台灣三個「超」,讓央行無痛賺錢


真相,恐怕會讓你大失所望。


「在穩定匯率的政策下,短期內央行的外匯存底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但不應該出現長期持續累積或長期持續減少的現象。」一名學者指出:「大量且長期的外匯存底增加,主要就是因為央行不斷在外匯市場買進外匯所造成的。」


「央行買了很多外匯,但是這不代表台灣人很有錢,只不過是央行發行外匯存底既不值得驕傲、更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彭淮南長期以來不斷干預匯率的證據,僅僅證明了央行為了干預匯率,印了非常多鈔票去買外匯。


低匯率、高外匯存底、再加上國內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的組合對台灣經濟發展有無幫助,值得討論;但是,這個「套餐」對央行賺錢獲利,則是絕對有利!


只要看看央行每年高達一千八百億元的盈餘繳庫預算目標,幾乎全達標,就知道央行在這樣的環境多麼如魚得水。


曾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前董事長許嘉棟解釋,構成央行盈餘的主力為「利息收入」,在二○一五年達到四二八六億元,主要就是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而央行的主要成本,則是「利息費用」,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也就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本。


也就是說,央行一手印新台幣鈔票買外匯來投資賺錢;另一邊則是回收鈔票,免得造成市場游資過剩。過程中,「超高」的外匯存底,讓央行形同擁有大量的「投資本金」,輕鬆賺取利息收入,而央行被動收回游資造成「超鬆」的低利率環境,加上讓台幣匯率維持在「超低」水準,則能讓央行避免利差與匯兌損失。


當這一切都串起來,央行賺錢的速度也「超快」,比較其他國家央行的繳庫占國庫比率,台灣央行更是「超重要」,幾乎每年繳庫金額達一千八百億餘元,占國家歲入預算往往都在一○%以上。

 

央行

▲點擊圖片放大

 

真相二:外匯謀利,拿來補財政的洞


「對政府來講,它(央行)對我們中華民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財務來源。這很可怕耶!」一名學者說:「少了它的繳庫,你看台灣會多慘,所以台灣的貨幣政策,絕對不獨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是掛鉤了嘛!這明明白白是用貨幣政策去賺錢,去補財政的洞,這在經濟學裡是不正常的。」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也認為,央行的任務,不應該是從外匯來謀利。「央行不應該被賦予繳庫預算的任務,根本之道是應該縮小財政赤字。如果行政院長說有困難,要你挪個幾百億元,那(央行)是很難說No的。」


瑞士央行董事會主席喬登(Thomas Jordan)就曾指出,若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掛鉤,當財政出了問題,對貨幣政策就是一件危險的事:「的確,央行可以用獨立性來保護自己,不被貪婪的政客利用,但我們也一次又一次見證,央行在政治壓力下屈服。」「如果貨幣政策被視為財政工具之一,最終會導致人民的購買力喪失。」所指正是如此。


而台灣的購買力,也是央行不斷灌輸民眾的觀念之一。對於台灣的名目GDP被韓國超越,央行總是以經過物價調整後的實質GDP(PPP GDP)為理由,告訴我們「台灣民眾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央行因此告訴民眾,台灣較日本、瑞士等國,「民眾的國內實質購買力相對較高」。


「經過PPP調整後的GDP,的確有反映生活水準,但這樣的回答有點自我安慰。」朱敬一評論:「台灣的經濟,有問題就是有問題,不是用另外一個數據看,就沒有問題。」

 

台韓GDP

▲點擊圖片放大

 

真相三:低物價、低薪資形成購買力幻覺

 

國內購買力


從《今周刊》在今年六月間進行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大部分民眾都認為,台灣雖然經PPP後的人均GDP很高,但無法反映真實的生活水準。央行苦口婆心,也喚不回台灣人對經濟的樂觀。


而低薪資、低物價,讓大陸遊客來台觀光時驚呼「好便宜」;除了商品便宜,也讓台灣的人才變成「好便宜」,進一步加劇台灣的人才外流。


「央行的說法,等於在告訴民眾:要嘛,你就永遠龜縮在台灣,不要出國;要嘛,你就不要留在台灣工作。」一名智庫主管也指出:「低物價政策,讓台灣變成『低邊際利潤國』(low margin country)。物價低,但廠商利潤也非常低,造成薪水也非常低。這也是央行阻升不阻貶,讓產業過分依賴低匯率的下場。」


一名大學教授說:「我們每次去日本或瑞士旅行,都會覺得當地的東西很貴、物價很高。如果要你選的話,你會選像台灣這樣低物價、低薪資;還是像瑞士那樣高物價、高薪資的國家?」


而瑞士這個高物價、高幣值的國家,看法就和台灣央行相反。「的確,瑞士的高物價、高幣值,讓我們的某些東西顯得比其他國家貴,特別是在一些勞動密集的產業,例如剪頭髮。」瑞士央行首席經濟學家科力(Ulrich Kohli)曾在一篇名為「瑞士的成長赤字」(Switzerland's Growth Deficit)文章裡指出。


「但是我們不會每次剪頭髮,都飛去希臘或是馬來西亞。」也就是,內需產業不會受影響;相反地,瑞士購買其他國家進口的東西,因為高幣值,成本較低。「因此我們的高薪資,換來的是貨真價實的高購買力,這絕不是幻覺。」相較起來,央行口中「台灣的實質購買力較高」,不就是幻覺嗎?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國內、國外差距,也就是「購買力幻覺」,用PPP後的GDP與名目GDP的比率來比較。在各國比較中可以看到,有貨真價實購買力的瑞士,在光譜的最左端(見右圖),而台灣則落在與中、低所得國家同列的右端。


瑞士央行在二○一五年《放棄瑞郎兌歐元匯率上限》的報告中就表示:「因為歐元大幅貶值,造成瑞郎兌美元過分貶值。因此,過去的匯率政策已經不適用。」有學者就指出,讓瑞郎放手大幅升值,就是為了維護瑞郎的對外購買力。


反觀台灣,自一九九八年彭淮南上任以來,我們的「購買力幻覺」越來越強。近幾年研究台灣匯率政策的前立委沈富雄就指出,原本台灣還在先進國家之列,但九八年之後,便一路向開發中國家靠近,和我們外匯存底增加的速度,幾乎一致,也讓我們的名目GDP占全球比重逐年下滑。


在位十八年,從一手掌控的理事會、強力壓制輿論、到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彭淮南創造了一個央行體制:一個只有彭淮南自己能維持的體制。這一切,都可能只是幻覺,當彭淮南卸任時,幻覺就將破滅。


特別是,當台灣被美國點名干預匯率後,日後與美國的TPP談判必然會要求台灣減少干預。當央行「無痛賺錢」獲利模式被破解,台灣恐會少了這龐大的繳庫支柱,這正是蔡英文政府不容忽視的危機。

 

台灣實質購買力

▲點擊圖片放大

 

癥結:好的領導人,不應一肩扛


「我們現在找不出第二個可以幹總裁的。怎麼可能每年再搞一千八百億元出來?恐怕誰上來都罩不住。」一名卸任的財經官員說。「誰敢當下一任央行總裁?我們不能等到彭淮南卸任後,才討論這件事。」另一名學者說。


只是,現在誰敢討論?中經院院長吳中書雖然對央行政策讚譽有加,也敬重彭淮南,但他也指出:「假設是用更開放的態度,讓大家來討論,不是央行一肩扛。民主社會,也不用反應得這麼敏感,社會自然有公道。」


的確,台灣未來會面對的經濟結果,得從現在開始討論。貨幣政策中的許多制度,也得從現在開始改變。

 

瑞士

沒有人能否認,台灣過去的經濟模式已走到盡頭,從1998年延續至今的貨幣政策,是否能走換另一種思惟,脫離中低所得群組,開始往瑞士靠近?值得討論。

(攝影/劉咸昌) 

延伸閱讀
房價高漲、產業升級不力...「14A總裁彭淮南」掌權20年種下禍根?這些年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多少代價
房價高漲、產業升級不力...「14A總裁彭淮南」掌權20年種下禍根?這些年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多少代價

2021-04-06

楊金龍走不出「彭淮南餘威」?央行祭打炒房限令 卻暴露「政策討論窒息」致命傷
楊金龍走不出「彭淮南餘威」?央行祭打炒房限令 卻暴露「政策討論窒息」致命傷

2020-12-09

新台幣衝破彭淮南防線!想為美元理財部位避險,專家推「這些」ETF
新台幣衝破彭淮南防線!想為美元理財部位避險,專家推「這些」ETF

2020-12-04

央行大戰熱錢 台幣一度飆升至28.49元 彭淮南防線失守
央行大戰熱錢 台幣一度飆升至28.49元 彭淮南防線失守

2020-11-06

擔任央行總裁20年 彭淮南存款數字「令人吃驚」
擔任央行總裁20年 彭淮南存款數字「令人吃驚」

2018-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