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改革制度》理事大多兼職、會議內容不公開…… 走向專職、專業化 讓央行決策更透明

改革制度》理事大多兼職、會議內容不公開…… 走向專職、專業化  讓央行決策更透明

黃煒軒

焦點新聞

shutterstock

1021期

2016-07-14 09:26

台灣央行與先進國家相較,專業度及決策透明度最為外界詬病,
雖然五年前就修法改革,但幅度仍不足。參考國外的作法,或許會有解答。

我國中央銀行成立至今,歷經多次修法及組織架構上的調整,整體運作上更趨向完備;然而若與國外主要先進國家的央行比較,可發現我國在諸如理事組成、專業度及決策透明度方面,仍有進步空間。央行近十年亦曾建議修法,但除了二○一一年通過修法,允許央行理事會在貨幣、信用及外匯政策事項上具有核定權,讓獨立性有所加強之外,其餘改革依舊遲遲未見進展。

根據現行央行實際運作架構,在決定新台幣利率等貨幣政策走向的理事會中,常務理事含總裁共七員,其中總裁、財政部長、經濟部長為《中央銀行法》法定常務理事,除此之外,還有八位理事。但這樣的理事會,卻被不少專家評為「專業不足」,為什麼?

 

理事大多為兼職 真能專業討論?


首先,《中央銀行法》對常務理事是專職兼職及個別名額並無明文規定,而實務上當前除正副總裁外,所有理事均為兼任。過去國內即有經濟學者指出,理事若採兼任制,不僅不利專業人才養成,更難以讓理事成員在理事會中進行足夠的專業討論。

事實上,央行在○二年《中央銀行法》修正法草案中,亦曾建議未來理事應改為專任,方可落實獨立機關決策成員專業化及中立化的要求。除此之外,修法草案也建議增設政策諮詢委員會,使兼任成員組成的政策諮詢委員會及專任成員組成的理事會可相輔相成,惟該草案經歷立法院初審後,即未有進一步進展。

然若觀察全球主要先進國家,如美、日、韓及歐洲,其央行理事多為「專任職」。以美國來說,理事皆專任外,理事任期甚至長達十四年;而經濟發展程度與我相當的韓國,其七位委員亦皆為專任,其中一位為央行總裁,其餘六位分別由財政、金融、經濟之專家學者聘任,任期四年。

 

央行理事

三個月開一次會  討論深度夠嗎? 


再以開會頻率來說,美國聯準會及日本銀行政策委員會皆每年開會八次,韓國頻率較高,每年開會約二十四次;相對之下,我國央行每三個月才開會一次,貨幣政策的討論深度難免有失充分。

儘管央行表示,其於必要時仍得隨時召開臨時會,以因應特殊情勢;如去年八月即針對房市管制鬆綁召開臨時會;○八到○九年金融危機期間,亦曾召開六次臨時常務理事會,但這終究非常態。專業度不夠且在非經常性開會之下,許多理事縱使皆有收到來自央行定期寄發的相關資料,在非專職的情況下,準備時間亦相對有限,最後恐淪為幫央行總裁背書的角色,演變為央行的一言堂。

至於決策透明度的問題,立委黃國昌今年三月在財政委員會質詢央行總裁彭淮南時,即以美國聯準會的理事會都能全程公開為由,建請央行可事後公開會議紀錄。然而彭淮南的回應卻仍是,「央行每次理監事會後都會召開記者會,與媒體充分溝通」。

 

開會
▲點擊圖片放大

 

葉倫

台灣央行每年僅開4次會,相較美國聯準會每年開會8次,顯得十分不足。圖中為聯準會主席葉倫。(圖片來源:Getty)
 

決議過程不透明 符合國際趨勢? 


若觀察央行理監事會議的歷次新聞稿及多達百頁的記者會補充資料,外界固然可感受到央行在對外政策說明上的用心,但若觀察歷次央行發布資料及理監事會決議,卻似乎只聽得到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聲音:「本日本行理事會一致決議」。

究竟理事會中進行了怎麼樣的討論?有沒有不同意見?外界無從得知。

然而,若透過美國聯準會網站查看美國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的決議資訊,可以發現,聯準會除了提供會議決議及對經濟現勢的判斷外,亦會列出決議時贊成與反對的人名,並簡要說明反對意見;不只美國如此,英國及日本央行(英格蘭銀行及日本銀行),亦會摘要公布理監事的會議紀錄及投票結果。

儘管並非所有先進國家都會公布會議紀錄及投票結果,以歐洲央行為例,因其委員會成員來自歐元區各國,如果貿然公布結果,恐使各成員國代表受到政治壓力,進而影響其原訂政策走向;但回顧美國聯準會決議透明化的歷程也可發現,「加強資訊揭露」的確是趨勢所往。

一九九四年,聯準會僅公布FOMC會後紀錄摘要,到了○二年,則已進一步對外公布會議中各成員的投票決定。中經院院長吳中書亦指出:「資訊的透明化,已是全球央行趨勢。央行,是可以考慮讓內部訊息更透明。」

現任政大金融學系教授、前立委李桐豪雖認為央行現行制度的確有盡到溝通的責任,但仍有加強透明度的空間。他表示:「我當時(二○一二年)希望央行能成立一個專門到立法院報告的小組,不過央行覺得沒有必要,他們認為已經做了該做的,結果就無疾而終。」他認為,央行與社會應該做更多連結。

針對透明度議題,央行人員曾表示,若會議完全公開,可能會導致有心人士操弄輿論、攻訐特定理監事的個人發言及投票行為。此類風險固然須審慎考慮,但隨著時代進步,民間、學界對政府資訊公開要求的呼聲也愈來愈大,央行決策的過程,已不可避免須受公眾討論及檢視。

延伸閱讀

睽違2個月再見31字頭!台幣2天爆量升值3.2角⋯外資熱錢湧入驚動央行,為何踩不住煞車?
睽違2個月再見31字頭!台幣2天爆量升值3.2角⋯外資熱錢湧入驚動央行,為何踩不住煞車?

2023-11-17

央行Q3利率「按兵不動」理由曝光!理事考量這兩點「鴿中帶鷹」,不排除下一季升息打擊通膨
央行Q3利率「按兵不動」理由曝光!理事考量這兩點「鴿中帶鷹」,不排除下一季升息打擊通膨

2023-11-02

央行不升息,房貸族鬆口氣!連5月利率站2%之上...專家:買房選「3低」是主流
央行不升息,房貸族鬆口氣!連5月利率站2%之上...專家:買房選「3低」是主流

2023-09-22

全球央行總裁評比出爐!楊金龍奪「四A」本人回應了…第2個任期有什麼挑戰?
全球央行總裁評比出爐!楊金龍奪「四A」本人回應了…第2個任期有什麼挑戰?

2023-09-01

台灣又列美匯率操縱「觀察名單」,央行回應了…檢視標準這3項,還有其他6國上榜
台灣又列美匯率操縱「觀察名單」,央行回應了…檢視標準這3項,還有其他6國上榜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