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貧窮等全球難題的後遺症這裡,是世界第三大難民營。
至於最根本的糧食問題,雖然每個月固定有糧食發放,但並不足夠。
《今周刊》記者造訪一個十六人的大家庭時,正是糧食發放的前一天,食物幾乎告罄,家人們飢腸轆轆地分躺在三個房間內,無力說話和走動。大家長、六十多歲的恩雅奶奶說,食物量大概二十來天就會用完,有時候分配到的木柴不夠,還必須拿糧食去市集換取柴火。
飲用水部分,雖然難民營內有設置取水點,每天分三個時段供水,但是「家裡只有五個水瓶,裝滿了,也不可能多取,要很省才能供十六人使用。」恩雅奶奶說。
玉米糊狀物 充當營養品
雖然大人的食物已經沒了,廚房裡仍有炊煙,十八歲的女孩攪動著鍋裡黃色的糊狀物,解釋這是由玉米和豆子混合的營養品,供小孩補充營養用,在這個十六人的大家庭中,小孩就有十人,「我應該要加糖還有油,但是沒了,所以不好吃,小孩都不喜歡。」她說,煮飯的煙總是燻得她睜不開眼睛,連上學時都只能瞇著眼,「沒辦法,只有我能負責煮飯,所以後來我也不去學校了。」她臉上的遺憾,顯而易見。
食物不好吃,但飢腸轆轆,十位小孩還是一擁而上,或用湯匙、或用手,不停吃著今日唯一的一餐,很快地,三個鍋子就見底,而年紀最小才兩歲的小娃,只搶到殘羹碎屑,只好把湯匙往地上一丟,放聲大哭,哭到眼淚、鼻涕齊流。
負責第四營區發放糧食業務的世界展望會管理者奧利佛(Oliver Mwakio)說,每個月實際發放共四天,從早上六點半到下午四點半,由家戶人口多的開始依序分發,內容包括穀類、豆子、玉米、麵粉和食用油,「如果家中有五歲以下的小孩,還會另外在別處有營養品可以供給。」「我們鼓勵女性來領取,因為許多男性領完了食物,轉手就拿去賣錢換酒,但是作為母親的女性,必然會把食物帶回家。」奧利佛說。
解決餓肚子的問題最根本,但另一方面,衛生設施、水資源的缺乏,也是難民疾病叢生的原因。
五千名學生 僅兩間廁所
舉希望小學為例,全校有五千個學生,卻只有一個水龍頭和兩間廁所可用;也因此,世界展望會與其他NGO,除了在學校蓋廁所,也在校園裡提供儲存雨水的儲水槽,倡導洗手的觀念、建置廁所、管線、鑿井等,目前第四營區就有一口井,供全區四萬人取用乾淨安全的水。
難民營裡不允許農耕或是任何正式的工作,市集上的小商店,賣的多半是難民從母國帶來的盤纏或是家當,另外也會有住在難民營附近的肯亞當地人,進來兜售柴火,自成一個獨立的世界。許多NGO在此長期服務,包括設立診所,但是通常都沒有藥品,生病,對難民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當財富的累積、工作和未來都遙不可及,這裡的毒品和犯罪問題也層出不窮。
雖然每月固定發放糧食,但根本不夠吃!
1. 鍋裡的糊狀物,是孩童的營養品。
2. 每逢發放糧食,NGO也會透過面試聘用難民營的人來打工,協助發放食物,是賺錢的好機會。
3. 發放糧食當天,只見家家戶戶穿上最鮮豔的衣服,早早去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