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連15黑、全年GDP不保一,景氣來到新谷底,新政府瞄準五大亮點產業,到底能不能重振台灣經濟?熟悉台灣產業的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一一提出分析。
綠能》 找出國際市場 引進國外技術帶「國家隊」
台灣「綠能產業」和「綠能政策」有交集的,就是太陽能和離岸風力發電。我們在二○○七年開始大力發展太陽能產業,投入非常多產能,但後來油價大幅波動,再加上中國大量生產,結果供過於求。現階段來說,就算有政策的支持,這項產業要發展,還是得看國際市場,單靠本土需求,是沒希望的。
至於風力發電,現有的陸上風力發電,運轉情況都不理想,所以很多專家都說要發展離岸風力,我們現在也有中鋼、台船、東元組成的「國家隊」自主研發。但最大的問題是,除了離岸風機系統的技術近乎是零,我們更沒有相關海事工程的經驗,關鍵就是引進國外技術,否則緩不濟急。
我們可以自己留下三分之一的發電場域,來做產業發展;剩下就發國際標,讓英國、德國、挪威來做,先來開路,才能兼顧政策目標與產業發展,對走在後面的台灣團隊也有好處。
最後別忘了,如果要發展綠能產業,我們的電網也要升級。台電內部曾經估計,分散式發電,要收、輸電分離計價,還要搭配儲能系統,重新設計,成本至少要一千億元。這部分的錢怎麼來,我還沒看到新政府有任何著墨。
台灣目前陸上風力發電成效不佳,希望投向離岸風電,但欠經驗,引進國外技術,才不會緩不濟急。(攝影/劉咸昌)
生技》改進投資模式 降低上市標準恐傷散戶
生技方面,台灣過去已經投入非常多資源了,現在要開花結果很合理。生技有兩個地方要注意,第一、這是一項高風險、高利潤的產業,所以國外都是專業的基金去投資,一般散戶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台灣的生技公司籌資,主要的對象是散戶,這樣會造成很多問題。我認為,這個投資模式很不適當。
現在,政府還考慮要降低生技公司上市櫃的標準,更是萬萬不可。新藥初期,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平衡問題,就讓它去資本市場吸金,價格炒高測試中的新藥卻失敗、散戶賠錢,這是很大的社會不公義。
第二個問題,現在《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說要修法,把以前獎勵投資那一套搬來新藥。這也讓人好奇,鼓勵研發為什麼要獨厚新藥?其他像醫材產業呢?為什麼不是把好處給所有研發的產業和企業?鼓勵研發、引進人才和技術、法規鬆綁,這是我贊成的;但是獎勵投資集中在生技,還是其中的新藥這一塊,這是為什麼?對於就業和分配真的有幫助嗎?新政府應該說清楚。
智慧機械》 聚落綜效難 從實做經驗人才扎根
發展智慧機械,是工業四.○中的一個環節,方向上沒有問題。但是,新政府打算把台中產業聚落和新竹連在一起,我很好奇,這兩個聚落過去沒有互動,為什麼現在會有綜效?
智慧機械是跨領域的新產業,不是把兩項沒做過智慧機械的產業連起來就成了。你不會找一群矮子來,討論出長高的方法嘛!一樣的道理,台中精密機械要怎麼長高,你拉新竹來討論,不會有結果。
這項產業是一場馬拉松,我認為,台灣得從人才開始培養,要發展得比較快,就是引進國外跨領域的人才及技術,或是在科技大學開學程,重新設計台灣的技職教育系統,讓有實做經驗的人了解智能,才能扎根。而且,既然是馬拉松,就不能用跑百米的方式來衡量結果,不能要求產值五年後就開始成長。
物聯網》桃園適合發展? 用城市實驗計畫吸資源
每個人聽到「亞洲矽谷」,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是桃園?南港、新竹都比桃園好,因為創投、人才都在那些地方。桃園是工業大縣,加工廠或是上游的傳統產業很多,但絕對不是創新產業聚落。桃園有哪些條件能吸引國外的物聯網人才或資金?
所以我們到底希望桃園在物聯網、亞洲矽谷扮演什麼角色?我認為最實際的作法,就是把物聯網的實驗放在桃園,例如智慧家庭、交通,電網這些中型的城市計畫,以應用來帶動資源的聚集,這或許是一個方向。
台灣有機械、有智能,但智慧機械是跨領域的新產業,杜紫宸認為,從人才開始培養,才能扎根。(攝影/陳永錚)
國防工業》 燒錢、缺技術 務實面對政治副作用
國防產業從產業發展的方向和實務,都有很大的困難。首先是「潛艇國造」,我們沒有聲納、無聲引擎、魚雷技術,這些技術都在瑞典、日本、以色列及美國,我們自己做出來,要花很久的時間;如果沒有技術,做出來就是玩具或是教育機,那是教育產業,而不是國防產業。
再來,新政府想要研發軍民共用技術,雖然對民間也有幫助,卻會引發政治上的副作用。美國對於發展國防技術,都會很關心。以成本面來說,研發戰機、潛艇都是燒錢,但是我們對美國的軍購預算能不能減少?它有非常高的機會成本,也有敏感的政治副作用,所以這部分要較務實地去看。
類主權基金》推制度化 管理方式若不改難擋民粹
除了圍繞在五大產業,其他部分也要考慮清楚。首先,就是發展五大產業的資金來源:類主權基金(編按:新政府規畫中的半官方國家級投資基金)。如果這個基金是用來分擔產業發展的風險,對產業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像前面說的風電引入國外技術,假設找了奇異電子,立法委員若質疑你是不是拿國家的錢圖利廠商,監察院就查不完,案子也不用做了。所以這個基金一定要走向專業,像新加坡淡馬錫那樣的專業管理方式,才能有效率。
投資的規定應該制度化,例如投資生技產業的停損,讓它標準化,因為可能四年錢燒光了,藥證第五年才下來。如果沒有清楚規定、百分之百授權,以現在的社會氣氛來說,可能一個案子都投不出去。
最後,台灣資源有限,投入國家資源去發展新的產業,過程中一定會對老舊的、淘汰的產業造成傷害。政府和社會得做好準備,重新調整資源分配,才有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