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1/重點發展產業相似,韓國早我們三年準備!
當出口衰退、經濟成長率每況愈下,韓國面對產業停滯與年輕人失業的困境時,卻展現了積極創新和升級的決心,是台灣的一面鏡子,也是一根鞭子。
事實上,準總統蔡英文提出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和韓國總統朴槿惠力推的「創造經濟」政策,無論是產業升級策略或重點產業上,都有許多重疊之處。這意味著,台、韓未來仍是在全球市場較勁的對手。
亞洲唯二的女總統,在擘畫未來重點產業時,皆以現在的優勢產業如科技、機械等作為基礎,往上升級,不約而同瞄準了新經濟,包括生技、新能源、智慧機械、物聯網等。
策略落實方面,當蔡英文計畫設立「五大創新研發產業園區」,從南到北,鎖定高雄的國防工業、台南的綠能產業、台中的智慧機械、桃竹的物聯網及竹北的生醫園區、南港園區等;那一廂,朴槿惠早已在韓國各行政區設立十七個「創造經濟創新中心」,推動產業創新、活絡地方經濟。
覺悟2/韓國中央到民間砸錢投資新創,台灣還在吵!
為了打世界盃、進軍國際市場,韓國挾國家資源,大幅補助新創和中小企業。同樣的,蔡英文也提出「政府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一起組成『台灣隊』來打國際盃。」
但不同的是,在朴槿惠強力主導下,韓國大財團出錢出力,資助年輕人創業、帶領他們進軍全球市場。
反觀台灣,新政府計畫成立「類主權基金」,由政府專門機構管理,投資五大重點產業,並購併有價值的新創企業,但目前尚未推行,就已經備受爭議。從「類主權基金」組成的成員、資金來源、投資標的篩選等,都出現「可能圖利財團、虛擲納稅人的錢」的質疑聲浪。
對此,蔡英文的經濟幕僚、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解釋,「將來的產業發展,涉及國際間的合作機會,需要有一個國家級的投資團隊去評估。」
覺悟3/法規綁手綁腳,已成創新路上的石頭!
人才和資金是創業的成功關鍵。但台灣的法令落後,一直飽受抱怨。
從第三方支付法規催生陣痛、募資平台適法過程、閉鎖型公司法規調整、外國白領引進台灣等事件,都凸顯了法規跟不上產業發展,造成資金與人才大量外流。
資源外流的證據是,二○一四年台灣資金淨流出達到五三○.五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專業人才外移占總外移人口六一.一%,高居全球第一。除了僵固法規,政策的落實與長遠規畫,是台灣經濟轉型的挑戰。
新政府意識到法規不合時宜的問題。「法令是一定要鬆綁的。」龔明鑫轉述,「蔡主席曾說,未來幾年可能是台灣財經法規變動幅度最大的時期。」
舉例來說,《公司法》對新創業者不友善,已列為重點修法項目。龔明鑫坦言,「修改《公司法》是很大的工程,香港、新加坡一改就是好幾年,不過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等。」
龔明鑫表示,新政府對《公司法》修訂的討論已久,可望縮短時程,「目前規畫年底就送到立法院,等到明年初的第一個會期,就可以趕快把它通過。」過去修法是「穿著衣服在改衣服」,現在「必須整體性地改」,展現了新政府對於推動新興產業、吸引投資的魄力。
「政策延續性,是韓國能夠長期投入、開花結果的關鍵。」熟悉韓國產業政策的工研院區域研究部經理陳志強指出,韓國政府會傾注國家資源,全力發展具有利基的產業和技術,且不受政權交替影響。他指出,韓國在機器人產業每年投入十億元新台幣預算,持續二十年;台灣投入二、三年之後,看不見成果就放棄,將預算移轉至其他用途,結果導致台灣機器人技術落後韓國十年。
「五大創新研發計畫」能否讓台灣產業脫胎換骨,仍是未定之天,但未來台韓在全球競爭的路上,仍會狹路相逢。而今,韓國走在前頭,台灣必須急起直追,才有機會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