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在二○一三年推動以房養老方案,但申請件數迄今仍掛零;暌違三年,銀行積極搶攻有房價下跌、利率波動等風險的以房養老,他們看到了什麼商機?
自從二○一五年十一月合庫金控旗下合庫銀行打頭陣,推出金融市場上首宗商業型「以房養老」產品(又稱逆向抵押房貸),短時間之內已有四十件申請成功、撥貸總金額近三.五億元;緊接著房貸市占龍頭土銀也加入陣容,連台銀、台企銀、華南銀也陸續公布自家方案。一時如雨後春筍般,以房養老成為公股行庫之間最夯的「熱賽」項目。
「今年目標是核貸五百戶,授信金額突破十五億元,」土銀代理董事長吳當傑語帶信心指出,土銀年初開辦「樂活養老貸款」方案以來,已有三十五件申請案;截至三月中旬,撥貸金額約四千六百萬元。
據了解,土銀已核貸案件中,有借款人每月最高可領到六萬元,近期甚至有一名高齡九十三歲的客戶洽詢申請中;土銀表示,若擔保品為台北市精華地段的房子,借款期限不長的話,平均每個月有機會可領五萬至十萬元。
銀行界市調 憂回收期太長
事實上,早在一三年,內政部就已試辦「公益型」以房養老方案,但由於申請條件太過嚴苛、社會福利色彩強烈,包括申請人不能有法定繼承人、借款人必須為中低收入戶,導致申請件數掛蛋。不僅民眾無感,銀行也興趣缺缺。
這一次顯然不一樣,二月下旬銀行公會透過問卷調查詢問會員銀行,了解現行可能遇到的困難,包括貸款期間太長、擔保品價值與利率波動不易掌握,且面對貸款終身給付,貸款金額逐年遞增,也考驗銀行面臨房價下跌,及借款人長壽的風險。
其次,由於以房養老商品的設計,是貸款戶的本金在最後一期一次償還,而過程中的利息錢超過一定額度之後可以掛帳(即可待期滿後一次付清),甚至是一開始就可以掛帳;因此,銀行在貸款期間無本息回收且期間長,可能造成銀行資金僵化及流動性下降。
不過,這些疑慮似已不再成為銀行觀望的理由。首先,一位公股行庫高層認為,相對於整體銀行的資金放貸,以房養老授信資金比重實在不高,民營銀行大可不必這麼緊張。
此外,市場商機仍讓業者願意承擔一定風險。「這個產品在設計上一定要讓老人家活得有尊嚴,」土銀個人金融部經理賴靖元指出,土銀就是因為觀察到市場有實際需求,因此在條件上鬆綁,特別設計利息可以全數掛帳,直到借款期屆滿再一起清償,所以每月領到的金額都一樣,滿足老人家的資金需求。
以土銀方案為例,假設有位老人,他的房子經鑑價後,價值新台幣一千萬元,辦理三十年期的「以房養老」,經核准後,貸款成數為五成,就表示他的以房養老的額度為五百萬元,每個月土銀要支付老人約新台幣一.三八萬元,假設利率為二.五%,每月利息三百四十五元,由於利息可以全數掛帳,等於三十年的利息十二.四二萬元只要等貸款期滿,連同本金五百萬元一起償還即可。
雖然貸款條件寬鬆,但土銀也有其風險管理機制。賴靖元強調,「我們不鼓勵每月領很多錢去過奢侈的生活,所以設定每月撥貸金額不超過十萬元。」
財富管理大餅 是真正誘因
在另一方面,據了解,背後龐大的財富管理商機,恐怕才是銀行瞄準的真正目標,即將在第三季推出以房養老產品的中信銀消費金融處副總經理宋苑芝說,「以房養老的撥貸金額不論是一次領或月領,對家族資金分配、傳承、信託,都較為公平,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理財工具,其延伸出來的財富管理需求是銀行關注的。」
宋苑芝表示,中國信託家庭理財調查發現,退休族預期規畫與實際支出有明顯落差,以退休生活二十五年為例,資金缺口可能高達七百五十萬元,自然存在財富管理需求。
中國信託調查也發現,有四三%的銀髮族其實願意將不動產活化,以便公平且彈性地傳承分配給子女。
舉例來說,如果有三棟市價不同的房子想給二位子女,如將房屋抵押給銀行,由銀行提供一筆現金,則可透過成立信託專戶,或購買以子女為受益人之保險等方式,給予二位子女現金,達到傳承分配公平的目的,延續「留」的價值。
至於業者憂心的房價下跌因素,銀行公會已提出建議,參考美國及香港的作法,由主管機關成立專責機構,提撥專款設立信用保證基金,以承擔借款人終老後,出售房屋所得款項不足清償貸款本息差額的風險。
儘管,以房養老商品利息收入有限,金融機構如今一改過往保守態度轉為積極進攻,這從近年各銀行紛紛積極強化財富管理業務,帶動手續費收入大幅躍進可以看出,高齡借款人不再是銀行敬而遠之的族群,反而是市場新歡。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