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外富人長期用低價方式享受健保的問題,因黃安事件再次引爆關注;輿情希望健保署考量民意,修法拉高「類黃安者」們的保費,解決不公不義與浪費的情形。
黃安持中華民國護照回台就醫,由健保支付手術費,引起全台灣社會議論;面對爭議,行政院長張善政雖然表示「心裡不太高興」,但也強調,只要是國民就應一視同仁,且健保財務資料顯示,旅居國外者回台繳交的健保費超過實際使用的健保資源,亦即,對健保財務有正面貢獻。
這些說法完全正確,只要是中華民國國民,都該享有健保;而從資料來看,旅居國外、先停保後復保者的保費收支也的確還是正數。然而,張揆這些看似無誤的回覆,均未觸及這次「黃安事件」問題核心:健保的「量能負擔」精神。
富人爽A健保 打臉「量能負擔」精神
量能負擔,白話地說,就是高所得者負擔較多、低所得者負擔較少。撇開民眾情緒不談,此事之所以引發眾怒,在於黃安自稱年收入新台幣千萬元,卻依眷屬在台灣的區公所投保,每月保費只須繳最低等級的七四九元,這才是整起事件凸顯出的健保漏洞。
據醫界提供的實務經驗,常見的旅外國人不合理使用健保資源方式有三大類:
手法一:是「出國停保,回國後又復保」。依《健保法》及其施行細則規定,保險對象預定出國六個月以上,得辦停保,返國日即可復保,原本規定復保後可隨時再停保,形成「回國看完病後就停保」的漏洞;二○一三年後,增訂返國復保滿三個月才可以再次辦理停保,情況才有所改善。
據健保署統計,一五年內短期返國復保又出國辦停保的保險對象計五.七萬人,來自這些人的全年保險費收入約三.一億元,其中有就醫紀錄者四萬餘人,用掉二.八億元的健保。這就是張揆所指「對健保財務有正面貢獻」的部分。
手法二:如黃安,在海外有高額收入,但僅依眷屬在台灣的區公所投保,月繳保費七四九元,生病時就可由健保支付費用,只須付一○%的部分負擔,像這次黃安手術費五十萬元是由健保買單。這類人總共用掉健保多少資源?健保署坦言「沒統計」。
手法三:享受「福保」。這些旅居國外者在台灣名下無財產,只要符合所在地地方社會局規定,就可用低收入戶身分,由國家來付健保費。不只海外人士用此手法,台灣本地人也有人取巧,財產都在兒女名下,自己卻是低收入戶。健保到底為這類人補了多少不該補的保費?健保署說「沒有相關統計」,但應該不多,因為低收入戶還關係到面子問題。
專程回台「很划得來」住五星飯店付藥費卻摳門
上述第二和第三個手法,正是這次黃安事件凸顯出的問題:旅居海外而無法得知實際所得者,只須繳交低廉保費,完全不符量能負擔的健保精神;恐怖的是,健保署對此完全沒有統計,也就不會知道洞有多大!
據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說法,「有千千萬萬個『類黃安』!」一名台大醫院醫師表示,曾有病患特地從澳洲飛回來做膝關節手術,出院時還說,在澳洲開刀很貴,搭機回台一趟「很划得來」。一名護理師也很不滿地說,有病患因感染就醫,一住就是一個月,治療完成才回去;住院期間不但對醫護人員頤指氣使,還炫耀其在東南亞事業龐大,且是雙十國慶的座上貴賓。他回台灣都住五星級飯店,整個療程所付費用,還比旅館費少。
「他們回台灣都特別會痛!」一名復健科醫師說,詢問病史時,都說痛很久了,直到回台才就醫,這些「病患」多半要求檢查排快一點,物理治療做多一點,因為他們要趕著回去,讓醫護人員很困擾。
還有慢性病患者,趁回台探親時拿慢性處方箋,包括每月約一萬七千元的抗排斥藥物,或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藥物等;有醫師打趣地說,他們都很知道如何「好好」用健保。
對上述問題,健保署署長黃三桂無奈地說:「目前制度的確不公平,但無法查到僑胞的海外所得。」健保署承保組組長葉逢明則表示,保費計算方式都可以再檢討。
不合理的制度要如何改?可採納健保署顧問、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蔡茂寅的主張,對於類黃安們,如果在國外就業,應提出工作與薪資證明,來決定投保資格與條件。
至於外界最關心的,所得是否查得到?全民健康保險會委員謝天仁認為,以黃安為例,可查他的演出紀錄,請他說明,不會查不到;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對此更是反問:「那海峽交流基金會在幹什麼?」
而無工作也未就學者,蔡茂寅認為,長年旅居海外,表示其有經濟能力,修法方向應雙管齊下,若欲加入全民健保,應推定其投保資格(平均每月投保薪資)為最高級,維持公平正義,同時調高其就醫時的部分負擔費用比例與上限,就可避免健保變成「便宜又大碗」。
整理:林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