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陸續放榜,部分台灣學生前往香港、中國求學,為的是學校國際排名及求職競爭力;台灣優秀人才外流危機,已從白領蔓延到學生,須審慎看待。
港、中釋優惠 吸引滿級生
台灣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跨出舒適圈,看準海外求學的競爭力,高中畢業即赴海外就讀。教育部統計,二○一○年到一四年,五年之間,出國念大學的人,從五五六人翻倍至一二八八人,除了傳統的歐美國家,鄰近以華人為主的中國、香港,也越來越熱門。
香港、中國收的都是台灣學生成績最頂尖的一群。《今周刊》針對高中畢業後,到香港、中國念大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回收的一○二份有效問卷中,有超過六成學生的學測成績超過七十級分,也就是說,許多本來可以念到台、政、清、交、成等傳統名校的學生,都決定出走。
香港、中國的大學會根據申請學生表現,提供全額或部分獎學金,以及學費全免、學費減半等多種方案。目前就讀香港中文大學綜合工商管理系二年級的歐陽瑜,當年學測考七十三級分(滿分七十五級分)卻沒拿到獎學金,只因前面還有七十四、七十五級分的同學,可見競爭之激烈。
為什麼同是華人文化為主的國家,台灣學生卻要選擇跨海就讀?在問卷調查中,學生談到選擇出國的前三名原因,分別是「更好的外語學習環境」、「學校國際排名、聲譽」以及「畢業後求職競爭力」。
以「國際排名、聲譽」來看,香港幾所名校如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常占據全球排名前五十名之列;中國四大名校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排名,也都優於台灣的龍頭台灣大學;而香港更大優勢,是國際生多以英文上課,擁有更國際化的環境。
「我們學校就有約兩百位來自台灣的學生!」歐陽瑜念北一女時,就萌生到香港念書的念頭,她認為相較於學費昂貴的美國,香港距離近,又是英語授課,高二寒假時參加香港大學舉辦的體驗營,三天兩夜認識了香港學校的環境、上課方式,覺得很能適應,最後申請進入香港中文大學。
▲點擊圖片放大
香港外籍生多 拓展國際觀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統計,一二到一四年,申請就讀的台灣學生各有二○八、二五五和三三六人;錄取學生分別為三十二、四十四、四十六人。該校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淑英表示,今年預計招收五十至六十名台生,將提供最高二八四萬元新台幣的全額獎學金。
「這裡的學期比較短、課業卻重很多。」才進入香港理工大學商學院一個學期,邱濬開的感觸良多。他說,香港一個學期大約只有十三周,但是每堂課要預習的教科書很多,而且都是英文,加上小組討論作業也多,所以上一門課要花的時間力氣,遠遠超過上課的兩到三個小時,「完全不像台灣的大學,還有營養學分。」
不少台灣學生到香港、中國讀大學,受到「震撼教育」,皮繃緊了,收穫也多了。
「到香港念書,打開我的視野,身旁來自中國、香港的同學踴躍發言的態度,也迫使我必須養成對每件事獨立思考、積極認真的性格。」邱濬開說。「曾有一堂課要分組,八個組員來自六個地方,包括韓國、馬來西亞、台灣、香港、中國等。」歐陽瑜大一剛入學,就因著這堂課受到很大的衝擊,因為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思考都很不同。
另外,香港教授給分是依班上人數比率,僅一○%的人可以拿到A,由於成績影響申請交換學生、實習機會,課業競爭壓力很大;歐陽瑜甚至刻意透過不同打工,把廣東話學好,也是考量到畢業後求職,「雖然香港英語很通,但是廣東話才是在地的溝通語言。」
至於中國,雖然礙於法規,無法來台舉辦說明會公開招生,部分大學學歷也不被台灣承認,但一○年起,開放台灣高中生學測成績達「頂標」,可免試申請中國一二三所大學。
「這裡的學生都很拚,教授教的理論也很扎實。」一○年第一批到中國念大學的陳建翔, 一五年自復旦大學政治系畢業,他認為中國很多大學課程,比台灣的研究所還要困難,曾有一門課「發展政治學」,教授書單開出了六十七本,每次上課就要檢討評論學生的閱讀筆記,加上給分和香港一樣採取線性分布,很難拿到好成績。
中國機會多 求職待遇佳
另外,中國和歐美大學交換學生很頻繁,陳同學在大四時,便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當半年交換學生。
不只是求學過程扎實,在香港、中國念完大學,當地比台灣更好的求職環境,也是問卷中幾乎人人提及的優勢。一位就讀香港中文大學酒店與旅遊管理學系的學生即表示,「香港的國際酒店非常多,在這裡可以認識更多國際生,結交相同領域的各國專業人士。」
「在這的機會和發展性,比台灣更高!」復旦大學畢業後,目前在上海擔任管理顧問的陳建翔,強調在中國求學花費低,三餐都有學校補助,實習時一天還有兩百元人民幣(約一千元新台幣)的薪水,工作起薪也遠高過台灣,同屆畢業的台生,在中國工作第一年,年薪不乏有人超過一百萬元新台幣,加上許多國際企業的中國總部都在上海,所以短時間內,他不打算回台求職。
▲點擊圖片放大
台灣須努力 搶救競爭力
換言之,考量到長遠發展,即使台灣不承認部分學歷,仍有學生勇敢前進中國。建國中學畢業的徐晧元,目前就讀廣州中醫藥大學,他說,當年學測考六十四級分,申請上台灣的中國醫藥大學運動醫學系,最後決定就讀這所在中國中醫臨床領域排名第一的學校,「因為中國是中醫起源,台灣也不是很重視中醫這個學門。」未來他已經想好,會在中國考證照,不排斥到承認學歷的美國、香港等地工作。
台灣學生赴港、中讀大學的趨勢日增,以一五年大一入學人數約二十七萬人作基準,雖然出國念書僅一千多人,不到一%,但多是成績名列前茅者,多數人受訪時都不諱言,以台灣目前的薪資水平和就業環境,畢業後並不打算返台。
面對優秀學生外流,台大副校長陳良基說,「現在入學管道多元,國內的大學必須認知到,學生往外走會是常態。」教育部的各種留才辦法沒有起作用,各大學也需要增加國際競爭力;以台大來說,近幾年致力於創新教學,也啟動「台大車庫」計畫協助學生創業,並且和產業合作,提供學生畢業後與產業連結的管道與機會,讓高中生和家長對國內大學有信心。
優秀學生外流也許是國際化趨勢;但台灣各大學須加緊腳步,增加競爭力留才,才能避免流失下一代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