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浩鼎營收幾乎為零,解盲結果也不如預期,為何浩鼎卻宣布動用五十六億元買庫藏股?這是牽動四百億市值的一堂課,關乎相關業者與資本市場對生技產業的重新認知。
對台灣生技產業和資本市場來說,這是一堂學費高達四百億元的昂貴課程。二月十八日,浩鼎股價登上七○八元高峰,在解盲結果公布後,到三月一日,浩鼎收盤價跌到四四五元,四百多億市值因此蒸發。
在這四百多億市值蒸發過程中,帶給資本市場諸多的啟示,首先,可從庫藏股的適當性談起。對營收幾乎為零的新藥業者而言,庫藏股對市場信心的提振效果,絕非靈丹。
二月二十四日下午六點,浩鼎發布訊息,浩鼎臨時董事會通過決議,授權公司買回三千張庫藏股,買回的股價區間是三四八元到九三三元;公告中並載明,買回庫藏股可以動用金額,達新台幣五十六億元。隨後,浩鼎股價雖在二十六日一度回漲,但三月一日收盤價又跌至四四五元的新低價位。從股價來看,市場對浩鼎買回庫藏股並未買單。
拿僅有現金護盤 新藥研發費用從哪來?
庫藏股失靈原因,與新藥公司的三個特性高度相關:燒錢快、股價遠高於每股淨值、研發必須長期抗戰。浩鼎宣布買回庫藏股後,市場對公司的質疑也圍繞在這三件事上。
許多投資者質疑,依據去年第三季財報,浩鼎帳上現金加約當現金僅三十一.八三億元,「為什麼買庫藏股上限卻是五十六億元?」對此,台灣浩鼎財務長王振東解釋,根據「上市上櫃公司買回本公司股份辦法」,公司資本公積扣除累計虧損後,可用來買回庫藏股。根據浩鼎去年度第三季財報,資本公積減去累計虧損,正好五十六億元。
「五十六億元是浩鼎依照法令算出來,可實施庫藏股的最大限額。」王振東強調,此次決議是買回三千張,即使都以九三三元的最高價買回庫藏股,也只會動用二十八億元。
不過,就算買回庫藏股的金額最多只有二十八億元,市場仍有不少聲音質疑,如果公司把僅有三十一億元現金的絕大部分用於護盤,且短期內仍難透過營運創造現金,那麼,未來的新藥研發費用怎麼辦?
根據浩鼎去年第三季財報,營運所需資金全靠現增取得。二○一五年初,浩鼎以每股三一○元,募得六十二億元,而依公司去年初辦理現增的公開說明書中可見,現增資金均已規畫用於未來各項新藥研發和營運所需。如今拿錢護盤,可能違反當時現增目的。
王振東解釋,護盤是特殊狀況,也是必須採行的營運措施;至於護盤會不會影響新藥發展計畫,王振東表明:「不會影響,因為如果是對的事,全體董事都會全力支持。」
他並強調,若加上資產負債表中列入「非流動資產」項目的定期存款約四十億元,公司帳上還有七十億元左右現金,對新藥研發並不會有影響。
至於和投資者最直接相關的一個質疑,是「用遠高於每股淨值的價格買回庫藏股,將對股東權益造成傷害」。由於浩鼎公告中,表明買回庫藏股的目的是「維護公司信用及股東權益」,因此買回的庫藏股必須在六個月內註銷,在這種情況下,若買回價格高於每股淨值,就會造成股東權益的減少,尤其,目前浩鼎每股淨值約四十三元,僅約股價的十分之一。
從股東權益的角度出發,王振東解釋,浩鼎實施庫藏股是「公司股價遇到非理性的波動,保護投資人不要受到非理性干擾做出判斷。」
解盲屬於高風險 不應過度關注公司股價
他並強調,「生技業通常不會用傳統行業的淨值來看……。」王振東指出,新藥公司應從未來估計可占有的市場和營收規模,推算出現在每一股「未來的價值」,公司淨值無法完全反映新藥公司的價值。
這些說法能否讓市場有效釋疑,尚待證明,但浩鼎解盲危機處理過程,已凸顯台灣生技產業和資本市場對如何面對生技產業的風險,並不熟悉。
「在美國,一百款新藥進入臨床試驗,最後只有五款能拿到藥證上市。」一位生技產業分析師觀察,在美國投資者多半認知,新藥研發原本就是高風險、高報酬的過程;所謂「解盲」,本就伴隨著「高失敗風險」,不應被市場賦予過高的期待,而新藥公司該做的亦非對股價急於表態,而是調整研發方向,找出因應策略。
但這次浩鼎解盲後的說明會上,現場關注焦點仍是浩鼎的股價。說明會上,投資人問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公司會不會實施庫藏股,他回答:「我們問過櫃買中心,我們是不能實施庫藏股,不過,我可以加一句,我本人一定會來護盤。」
在釐清相關規定後,浩鼎終究確定可以實施庫藏股,但張念慈強調「本人一定會護盤」的說法,似乎只是急著回應投資人對股價的期待,而這樣的期待,卻和生技產業的現實狀況脫節。
對浩鼎投資者來說,下個要觀察的重點是,今年四月,浩鼎的試驗結果能否入選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發表的論文名單,這是觀察浩鼎臨床數據是否有突破發現的指標之一,畢竟,對新藥公司來說,研究結果才是最重要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