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業正面臨一場複合式風暴,或因長期低利造成獲利困難,或因原物料及油價崩跌,造成資產品質崩壞⋯⋯,災難尚未結束,接下來的龐大增資需求,才是真正的暴風圈。
愛爾蘭詩人歌手克里斯迪博夫(Chris De Burgh)一九七九年的經典名曲《The Girl With April In Her Eyes》,描述一位期待著四月春天的女孩,無助地在寸草不生的荒野裡尋找溫暖的火爐,卻沒能熬過冰雪風霜的寒冷冬夜。這首歌的意境,如今是全球金融業的真實寫照。
在台灣,金融股已經吹了一整年的寒風,寒災從金融期貨指數能夠說明一切。去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台股上攻萬點的期盼中,金融期指來到一二七二點的高峰,此後一路走低,到了今年二月底最後一個交易日,剩下九二一點,跌掉二八%。整體金融股的總市值,從去年高點四.二五兆元,一度跌破三兆元,短短九個月,金融股股東的財富暴減一兆二千億元。
台灣金融股慘跌28% 香港一年之內燒掉12兆元
如果台灣的金融股投資人覺得委屈,那麼不妨看看香港。恆生金融股指數過去五十二周的高點在四一五三六點,二月底收盤為二五四○八點,跌幅近四成,遠遠超過台灣的金融股指數二八%的跌幅。恆生金融成分股有十二檔大型金融機構,個個跌得鼻青臉腫。
其中,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中國的龍頭銀行,本益比都剩下四倍、股價淨值比○.七倍。對銀行股來說,「四倍本益比」、「股價淨值比○.七倍」,往往代表了重大的資產損失將陸續浮現,未來恐須大量打銷壞帳。
以工商銀行目前四千六百億港幣淨值、三三五八億港幣市值來看,市場投資人認為工商銀行帳上,至少潛藏一千三百億港幣、近新台幣六千億元的不良資產,規模著實巨大。
香港這十二家上市金融股,總市值從去年高點的七.二兆港幣,跌到剩下四.四兆港幣,一年之內燒掉超過新台幣十二兆元的財富,災情剛好是台灣金融股的十倍!
連位在赤道邊緣的亞洲金融中心新加坡,也沒逃過這波寒冬。新加坡有三家主要的銀行,以二月底的股價作為計算基準,星展銀行(DBS)自去年高點至今,股價下跌三三%、本益比剩下七.五倍、股價淨值比○.八四倍;新加坡華僑銀行(OCBC)與大華銀行(UOB)股價都跌掉二六%,目前本益比八倍,股價淨值比也都在一倍以下。
再往南走的紐西蘭與澳洲,也發生一件奇怪的事情。在紐、澳共有三百六十家連鎖店的大型電子通路商史密斯(Dick Smith),一月間突然破產,造成三千名員工失業,以及主要往來銀行澳洲國民銀行(NAB)與匯豐(HSBC)的重大損失。
澳洲國民銀行(NAB)近年積極整頓,規畫清理的海外投資清單很長,打算賣掉美國大西部銀行、賣掉保險子公司八○%股份,還啟動英國子公司CYBG上市計畫,找來號稱NAB史上最佳財務長德拉蒙德(Craig Drummond)擔當整頓資產的重任;但德拉蒙德卻孤臣無力可回天,只撐兩年,在今年二月遞出辭呈。
NAB的股價從去年初的高點四十元(澳幣)跌到剩下二十五元,跌幅近四成,但即使股價急跌已讓股息殖利率達到八%,分析師還是出具中立或賣出的建議,主要論點是,澳洲的房地產泡沫,似乎才剛要開始破滅。
如果香港、新加坡、澳洲的慘狀,還不能安慰台灣的金融投資人,那麼就來談二月一度引爆全球金融股災的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德意志銀行的災難故事,擠滿過去幾個月的國際媒體。這個掛著德國名字、觸角深入全世界每個主要市場的金融集團,深陷在資產惡化、法律訴訟纏身、資本適足率不足的多重併發症中。
去年七月,董事會從瑞士銀行(UBS)挖角了以重整銀行著稱的英國人克萊恩(John Cryan),到法蘭克福總部擔任執行長。克萊恩上任不到三個月,就宣布史上最巨額的單季虧損:六十二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二千三百億元。
筆者曾經在去年十月中旬報導過德意志銀行的改革計畫,當時公司股價從三十四歐元跌到剩二十六歐元,而且已經反映了六十二億歐元巨額虧損的新聞,但是從去年十月中旬至今,德意志銀行的股價繼續如雪崩下跌,最低跌到每股一三.○二歐元。
這個代表德國榮耀的龍頭金融集團,總資產逼近兩兆歐元,是台灣所有銀行總資產的兩倍。如此龐大、堅實的德國榮耀,現在已遭到媒體質疑可能倒閉。
不只德國,「系統性風險」的烏雲正籠罩在歐洲上空。二月以來,先是瑞士信貸宣布去年業績,出現○八年來的首度虧損;接著,英國渣打銀行也宣布去年結算虧損十五億美元,為二十七年來最慘。
另外,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已連續八年虧損,去年八月英國政府賣出五.四%的持股,賣價竟然比○八年金融海嘯時的入股價格還低。匯豐銀行則早在去年六月,就宣布裁減全球五萬名員工,還要重整、關閉、出售獲利不佳的部門。無怪乎歐洲媒體會說,德意志銀行的危機,「只是歐洲金融業者的冰山一角!」
歐洲銀行經營危機 三萬金融人員淪失業族
歐洲銀行的經營危機,迫使公司不斷裁減部門,解雇員工。去年十一月,渣打銀行宣布解雇一萬五千名員工,七個員工就有一個必須走路。如果把各銀行裁員人數加總,光是歐洲就有三萬名金融從業人員淪失業族,而全球去年丟掉工作的銀行員,則已逾十萬人。
儘管歐洲各大銀行自身搖搖欲墜,但公司的證券分析師們仍然盡忠職守。其中,德意志銀行與巴克萊銀行分析師近期分別對墨西哥政府發布債務暴增警訊,則讓這一波金融冷氣團的半徑,擴大至中美洲。
墨西哥因為油價下跌,政府收入減少,政府負債已逼近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五二%,分析師警告,墨西哥政府債務已經創下一九九六年來的最高峰;而在前一年的九五年,墨西哥曾發生嚴重的資金外逃,差點拖垮花旗銀行等一票華爾街巨鱷,這一次,金融崩潰的陰影再度籠罩中南美。
墨西哥總統在二月底宣布,今年將要大砍七十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二千四百億元的政府支出;但是巴克萊銀行還是發出紅旗,說如果經濟繼續下沉、政府稅收再減,墨西哥的政府負債可能不降反升,觸發新一波的危機。
市場擔心的,就是這種「新利空源源不絕」的詭異現象。就像正受油價崩跌摧殘的俄羅斯,一月間,政府突然宣布「對外工業銀行」(Vneshprombank)的執照「暫停」;這家銀行的負責人是總統普丁的禁衛軍,在政府重大政策都出了大力,大手筆貸款給相關項目;但去年被發現有高達二十五億美元的壞帳「黑洞」,迫使普丁壯士斷腕,關掉這家自己親信經營的銀行。
俄羅斯已經陷入第二年的經濟衰退,更是油價重挫的最大受害者,普丁政府今年的財政預算用每桶五十美元做規畫,就得承受占GDP三%的財政赤字,不論敘利亞是否停火、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凍產協議能否執行,普丁政府的財政都在急遽惡化,預計今年就會把過去十五年累積的石油財富消耗殆盡。
俄羅斯政府在停止了兩年後,最近宣布要在歐洲金融市場恢復發行公債,籌資目標是三十億美元;但是美國國務院立刻發出警告,堅持還在金融制裁期間,美系銀行不宜參加俄羅斯政府債券的籌資。
需金孔急的普丁,最後的金主就是北京,去年底對外工業銀行搖搖欲墜,公司就曾經宣布向中國國家發展銀行籌資十五億美元,這次發行三十億美元的政府公債,能否成功也得靠北京。
整體而言,這次全球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是多發性的併發症,也是金融海嘯後各種救市手段用盡的後遺症總合;歐洲銀行或許受到長年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導致獲利能力大消退;拉美、澳洲和俄羅斯等原物料出口國的金融業,則受大宗物資、原油價格重挫,造成能源公司、原物料公司集體倒閉浪潮衝擊。
其中,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因過度仰賴石油銷售,最終導致國家債務暴增,出現史無前例的國家集體倒債風險。當然在通貨緊縮壓力下,銀行倒閉本就是難以避免的代價。
俄羅斯恐怕很快就會消耗完過去累積的石油財富,普丁能否成功籌資,還得看習近平的臉色。(圖/Getty)
還有未爆彈 北京債務恐一夕狂飆
台灣相對其他國家,災情其實還「只能算輕傷」。放眼世界,那些股價跌到淨值○.七倍、甚至○.六倍的金融股,多半都意味著未來將有大量不良資產浮上枱面;而且,從德意志銀行到中國銀行,都有金額巨大的增資必要。
銀行增資的需求,將在今年陸續成為媒體聳動的標題,例如,《市場觀察》(Market Watch)專欄作家史蒂芬(Craig Stephen)今年一月提到,北京政府大力清理經營不善的國營企業,恐導致三成的國企瀕臨破產,壞帳金額高達人民幣二十三兆元(中國財政部去年九月公告國營企業的負債餘額為人民幣七十七兆元)。
類似人民幣二十三兆元壞帳這種匪夷所思的天文數字,可能只是開始。以預測中國影子銀行一戰成名的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就在她的報告中說,未來三年,中國的銀行「可能需要七.七兆美元的新資本」,天價的增資會造成北京政府債務一夕狂飆,甚至迫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放棄對部分銀行的救援。
嚇到沒?雖然很多保守投資人看到跌深的金融股股價,都覺得似乎是撈底的時機;但,如果了解到全球的主要銀行都面臨龐大的增資壓力,在真正的增資需求浮上枱面前,大家恐怕還是得謹慎為上。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