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公認,台灣人民友善,也是過生活的好地方,想賺觀光財,卻只見人潮、不見錢潮,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生活產業酷品牌,是值得一拚的方向。
近五百名會員的美僑商會,日前發布其會員對台灣二○一六年展望調查:會員們認為住台灣的好處,第一是「台灣是容易居住的國家」,第二「台灣人民非常友善」,第三「連我的家人也覺得住台灣很安全」,第四「好的醫療服務與照顧」。這些項目,大體也代表一般外國旅客或長居者對台灣的評價印象。
只是再進一步思考,對台灣的「國民生計」而言,台灣除了出口「人民善良」形象,以及夜市小吃、鳳梨酥、茶葉蛋,還出口了哪些夠酷、附加價值夠高的生活產業品牌?
如果單以緊鄰的中國購買力觀察,也足以讓我們深思。
大陸出國遊客每年在海外要花費一兆元人民幣(台灣一五年GDP不過十五.五兆元新台幣)。
大陸朋友到歐洲,大買奢華精品,繼日客退潮,華人成為歐系奢華生活品牌的新恩客。他們旅遊香港,也大買黃金、奶粉、奢華精品。
一五年最令人驚奇的景觀,是從日本回大陸(一到十月有四二八萬人)的飛機上,一半內地遊客肩膀上都扛著馬桶蓋,還有不少人帶回電子飯鍋,真是大大復興了銀座與秋葉原的買氣活力。
大陸朋友接下來要做的四件「潮事」:學習、旅遊、生孩子、創業;再轉頭看歐洲、香港、日本近年經驗,顯然誰能解決大陸朋友吃好、喝好、玩好、買好等中高端消費,誰就能成為最大贏家。
再回過頭來想,台灣除了「善良」,還要賣什麼酷產品給大陸和外國遊客?
以大陸遊客來說,一五年來了四一八萬人次。大家發現他們搞旅遊「一條龍」戰略,台灣看到人潮很旺,但錢潮很弱。如果說遊客都被帶去「被整合」的通路平台採購,那是不是代表台灣對通路有硬議價力的生活產業酷品牌,還是太少?因為產品品牌力弱於平台流通力,一旦外人掌握了通路,台灣就只能看到觀光人潮,觸碰不到錢潮。
世人已公認,台灣是過生活、過小日子的好地方;台灣現在要拚的是,也成為世人心目中,提供生活產業酷品牌的好地方。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