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創投捧錢搶投資 小農拚上市櫃 農金新錢潮

創投捧錢搶投資  小農拚上市櫃 農金新錢潮

許秀惠、黃家慧、林惟鈴、張佳婷

焦點新聞

攝影/陳俊銘

993期

2015-12-30 16:03

農金大潮來襲,人才、資金的投入正逐漸累積出豐沛的能量,不可忽視。我們從崢嶸冒芽的微型小農身上、從年營業額5億、10億的產銷合作社身上看到,也從農業技術有所突破、生產銷售模式找到創意的農商身上看到;這些變化,吸引了創投在內的投資圈聰明錢,悄悄將眼光往農業挪移;再者,農業追求轉型企業化,有了向資本市場靠攏本錢,循創櫃板、興櫃、上市櫃路徑前進的動力,其中含金量之高,更是吸睛。

二○一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易宏董事長蘇睿騏剛從中國北京回到台灣,他才辦理完一次甚受矚目的現金增資,光電大廠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剛以個人名義,認購易宏股權二二%,成為第一大個人股東。蘇睿騏說,募到的資金,要拿來種牛樟木。

 

場景一》台北內湖  易宏  宸鴻江朝瑞、華陽創投、國發基金,大家都想在易宏登創櫃板時,爭取當股東!

 

他的造林計畫,是易宏這家以生產牛樟芝保健食品著稱的公司,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不僅江朝瑞砸錢投資,連創投界最積極投資農業科技領域的華陽創投、國發基金,都在他登創櫃板時,爭取成為股東。

 

來到苗栗大湖、新北三峽,蘇睿騏四年來,在兩地建立六十公畝林地,種了共五萬株牛樟木,未來還打算種到十萬株。「這是台灣特有的國寶樹,我們只會種在台灣!」光是牛樟木,本身就價值非凡,蘇睿騏指出,一株五年的小牛樟木「價值以萬元起跳」,五年生的市價二.五萬元,且年分越久,價值越高。

 

有牛樟木才能培育出牛樟芝,砍下來的椴木做牛樟菌的溫床,培養出牛樟芝三、五年之後就會廢棄,屬於耗材,這也是主打實體牛樟菌保健食品的易宏,需要擁林自重的原因。

 

易宏也是業界第一家通過衛福部新法規、牛樟芝產品通過九十天動物毒性測試的品牌。拿到合格許可的同時,中國華潤集團旗下的三九公司,立刻決定代理易宏產品到中國市場販售。

 

從登上創櫃打開知名度,到一五年九月底轉興櫃,成功吸引外部資金投資,易宏跨上資本市場的第一步堪稱吸睛。

 

蘇睿騏

易宏董事長蘇睿騏成功培育實體牛樟芝,一公斤市價破百萬的身價非凡。(攝影/陳俊銘)

 

場景二》雲林西螺  太陽生鮮  家樂福、大潤發都是它的客戶,因為公司化得早,有完整財會資料,想上市會快很多!

 

十二月二十二日一大早,三千坪的物流中心地上空蕩蕩,任誰也看不出昨天晚上,曾疊滿三千個四十五公分乘以六十五公分大小的塑膠菜籃。紅色的裝著根莖類,藍色的裝葉菜類,全部要在晚上陸續出車送往全台六十個據點。家樂福產地直採課長曾富達從傍晚六點多就到,太陽生鮮履歷產地經理林棋華陪他一起清點出貨狀況。這,只是太陽生鮮供給家樂福一天的出貨量。

 

隔天下午,曾富達又到同樣地址,太陽生鮮總經理胡英傑找來二十位農友,溝通下一期替家樂福耕作品項以及產銷履歷的重要性。加入太陽生鮮供貨系統多年的農友吳木樹說:「種菜我很厲害,賣菜我不懂,與合作社配合,我省事,收入也穩定!」

 

一臉斯文的太陽生鮮董事長蔡易成,坐在牆上掛著斗笠蓑衣的辦公室裡說,最近很多投資機構開始對農企有興趣,近日才有一家創投來拜訪,「昨天又有一位開發的協理來拜訪」。(編按:指的是以投資銀行為主體的開發金控投資部門。)

 

  • 農企:有公司登記、類別歸屬為農業,包括農業生產、技術、行銷等在內的公司。

 

太陽生鮮年營收約達十億元,家樂福、大潤發、王品都是它的客戶。蔡易成說,十多年前接到家樂福的第一筆蔬果採購生意,他就毅然成立公司。正因為公司化得早,擁有完整的財會資料,這種條件,若想上市,進度將相對快很多。

 

場景三》北市南海路  「農業好點子」頒獎現場  大學教授詹添印:「參加這次募資,就是想看看產品有沒有市場。」

 

十二月七日上午十點,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技術處處長盧虎生在自家大樓內,替「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擔任頒獎人,兩人笑容滿面地分別頒獎給得獎者。台上正開心風光,台下場面更是熱鬧非凡。

 

從創投界、櫃買中心、銀行業者、會計師事務所,乃至於超市、餐廳與小農們,在這一天統統齊聚一堂。

 

放眼掃去,會場的這一頭,和通創投代表正在與「評審團」首獎——花田喜彘的創辦人張勝哲詢問未來經營的規畫;那一頭的全聯社、王品、棉花田、家樂福都派代表到場,想開發新的供應商;而負責執行這次競賽活動的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編按:專門輔導中小企業技術授權或轉型等,簡稱中衛)顧問王淑敏,更是忙著幫比賽團隊「作媒」,想把比賽團隊推銷出去。只要定格細看,處處都是交頭接耳的畫面。

 

帶著台南遠東科技大學學生一起參賽,得到評審團獎第三名的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詹添印說:「參加這次的募資,就是想看看產品有沒有市場。」他帶著學生種植成功、來自南非的特有蔬菜冰花,如今募到三十一萬元,準備量產,想把一斤市價可以賣到一萬兩千元的冰花,轉化為鑽石花小盆栽,期待帶進千萬元商機,也替學生帶來翻轉未來的機會。

 

這三個場景的背後,不約而同指向一個事實:不論創新小農、科技農業或是青年返鄉,農業工作者正慢慢具備經營概念,轉型企業化的趨勢正在形成。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一四年的資料,台灣的農企約有一萬多家,每年創造高達二.三兆元業績,這些都是有報稅資料的農企公司,還未計入不開發票、不報稅的農作物生產者所創造的業績。

 

農業好點子頒獎

農業好點子頒獎現場,台上開心風光,台下場面更是熱鬧非凡。(攝影/林育緯)

 

找創意、錢來了、政策推  農企正夯  個個有機會成上市櫃公司

 

○九年,行政院把精緻農業列入六大新興產業,投入二四二.五億元全力扶植農業,而在屏東成立的農業科技園區,目前至少已有五十九家農業科技公司進駐,投資金額超過三十一.二億元,積極鼓勵發展農業科技,初現成效。

 

近年來,台灣農業開始走向資本市場,櫃買中心繳出促成五家農企登上創櫃板,至少四家輔導排隊準備登板的成績。而農委會今年主辦的農業好點子群眾集資競賽,也吸引一八○隊報名,上Flying V上試身手,總計募集八六八萬元。金額雖然不高,但平台上每個隊伍想盡辦法呈現最好的一面,並從中試圖了解消費者需求,無數個像第一名的「花田喜彘」一樣的團隊,正在崢嶸發芽。

 

  • 創櫃:提供資本額5000萬元以下的微型企業募資管道;須接受櫃買中心最多兩年輔導,登櫃前須辦理一次募資,登櫃後每年須揭露年報。一般民眾每年投資創櫃板,總計不得超過15萬元。

 

更重要的是,嗅覺敏銳的聰明錢來了,他們嗅到誘人的潛在獲利陸續湧來。和通創投董事長黃翠慧就說,台灣的農業科技其實相當發達,只是不像IT產業那麼效率化,原本投資科技業的創投同業,近年來開始不約而同分散資源,把部分眼光瞄準農業科技公司。她估計,「未來三年,以一五年為基準點,每年創投投資在農業上會有二○%成長!」

 

早在七年前,就開始到農企中尋找獵物的華陽創投,迄今更已經投資了包括品種研發、漁產、疫苗相關的企業十餘家,譬如,做公平貿易的生態綠、生產胡蘿蔔素的麗宏投資、培養牛樟芝的易宏,總投資金額超過五億元。

 

董事長王韋中看好農企未來的後續潛力,又宣布一六年將新募六億至十億元的農業科技基金,預計至少投資十到二十家左右的新創農企公司,顯見他看好的程度。

 

錢味越來越濃,民間農業轉型農企的動力就大起來了。

 

最早受注目的,當屬營業額都在八到十億元之間的大型果菜合作社,如雲林西螺果菜合作社、漢光果菜合作社、青松果菜合作社等,都已經搭上第一班公司化列車。一旦企業化之後,以這些公司穩健的營收獲利,都可能成為未來上市櫃「農業股」的嬌客。

 

農金▲點圖放大

 

毛利高、股本小、不怕紅色供應鏈  三大誘因  吸引聰明錢來敲門

 

大型合作社願意轉型為企業,意義不凡,畢竟,他們所面對的,都是政策長期補貼的農戶,幾乎沒開過發票,沒繳過稅,導致產業鏈中的許多業者缺乏會計概念。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王怡文指出,由於台灣小農居多,想企業化,問題多如牛毛,「銷售憑證漏未開立、部分成本費用合法憑證取得困難、人員薪資難合規定等等不一而足」。簡單說,小農面對複雜專業的會計問題,就是「毫無概念」。

 

而上要面對幾百個農戶,下要面對上百個客戶的合作社感受自然最深,已經啟動轉型的青松樂活科技公司總經理呂政諺苦笑說:「該來的問題,就得面對!」他形容這是一趟學習之旅,瞄準的則是未來五年、十年的成長。

 

事實上,合作社願意轉型企業,農界都緊盯著看,因為農企的下一步就可能朝向資本市場,屆時,按照資本市場遊戲,賦予本益比等指標,從一股十元面值,翻身成一股二十元、四十元、一百元……,想像空間無限,也有機會創造出農業新貴。當政策也在鼓勵青年返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願意投入農畜牧產業,寧可棄高科技業而就農業,這一批批脫下西裝、卸下領帶的農業新貴,年薪也未必比較差。

 

這股來自四方騷動不已的農業商機,乍看確將蔚為風潮。這個脈動,指導過很多新創團體的創投公會祕書長蘇拾忠最敏銳。他說,一五年,創投公會舉辦農企參訪團,「一口氣來了十幾家創投業者,好久沒這麼熱鬧了!」

 

蘇拾忠分析,農企會吸睛的一大原因是「很多農企的毛利都很高,少則三○%,動輒四○至五○%,七○至八○%的也很多。」對創投業者來說,相較於飽受紅色供應鏈挑戰、「毛三到四」的科技業慘境,農企的高毛利,無疑是閃亮無比的標的。

 

其次,台灣的農業科技公司、農企業的股本都不大,燒錢速度也不像高科技業般驚人,投資小而美的農企,虧不了什麼大錢,「屬於小投資,風險不大。」

 

不僅如此,蘇拾忠也指出,「農企也是目前台灣少數不怕紅色供應鏈的產業,」而且產品研發、技術能力都有一定水準,甚至有能力打開外銷市場。因此,一旦引導往資本市場上市櫃,投資農企,可創造的獲利空間就令人期待。

 

蘇拾忠直率地說:「創投,天生就是追逐高毛利的獵人。」而上述原因,讓台灣農企成為創投眼中「本小利大」的絕佳獵物。

 

以華陽創投所投資的易宏為例,當年以接近面值十元投資,今年宸鴻董事長江朝瑞以每股三十八元認購,華陽帳上未實現獲利就近三倍。另一家纖米公司,三次現增議價節節高升,從創櫃時的每股二十五元,到一五年八月,每股溢價來到四十元,原始股東的帳上價值,也成長三倍。
 

農企

▲點圖放大

 

不懂資本市場、規模小、格局不夠大  農企遇關卡  創投業者「很難投」

 

事實顯示,這幾年,創投為首的投資圈奔波全台,頻向在地農企業敲門,曾幾何時,沒沒無聞的農企,真的開始吸引這些聰明錢的注目,農企投資熱潮真的來了。

 

不過,台灣的農業以小農居多,螞蟻雄兵的生態缺乏大型企業,這種普遍資本化差,王韋中分析,「不懂資本市場、規模小、格局不夠大」,是現今業者的普遍問題。

 

黃翠慧也心有戚戚焉,正因為規模不大,難免有小蝦米怕被大鯨魚吃掉的疑慮,確實讓創投業者「很難投」。而且,農業很難標準化,不像工業、製造業「能夠做預算、估產值」。像是她擔任董事長的和通創投,一二年就想投資以「友善農民、結合文創」著稱的包裝米品牌「掌聲穀粒」,從接觸到談成入股,整整花了一年半才完成。

 

「有想法的青年農友,也開始思考成長、規模」,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雷立芬觀察,農企很多都是家族企業,有的技術經驗很難傳承,如果能夠引進創投,或是策略夥伴,至少可以有三大好處。一是建立傳承;二是要擴大比較快,如果只是以農業貸款方式進行,能借的錢有限,一旦掛牌上市櫃,「籌措資金的管道會多一些」;三是能夠提升創新性。創投進去之後,可以幫他引進外面資源,此時,「像是找名製作人王偉忠代言的事情才會發生」。

 

幸好,小農雖小,卻是小而美。


這幾年,中衛中心努力穿梭在農民、農企與客戶之間,顧問王淑敏觀察,近年小農業者不論生產、技術、行銷都很活躍,小農找商機的努力,真的是生氣勃勃。

 

帶入需求導向  小農業者最有興趣「品牌行銷」議題

 

每年舉辦新創公司選秀的時代基金會,一五年首次獨立出新農業組別,選出十二家新秀,類型從單一農產品生產者,到串連產地到餐桌一條龍業者都有。譬如完成產銷鏈的老牌子家禽生產廠商元進莊、從育苗及契作管理都一站式服務的瓜瓜園等,他們的創新表現,讓評審們十分驚豔。

 

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認為,從這次選秀結果來看,參賽者十分多元,「年輕一代開始懂得帶入需求導向。」

 

不過,這次負責籌辦今年新農業選秀的吳思瑤,從後續辦理的論壇中發現,小農業者最有興趣的是「品牌行銷」議題。

 

的確,不論養雞養鴨、種芒果或萵苣;不論從事的是生產端到經銷販售的哪一段,想獲取最大利潤,就是要做品牌,其次就是尋求差異化的定位,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行政院經濟能源農業處處長廖耀宗也建議,「青年進入農業,不應該只做種植者,更應該成為系統整合者!」譬如,與電商結合,那麼,未來的批發市場有可能變成二十四小時物流中心。

 

但是三十二歲的台南青農聯誼會會長劉育承,本身就是典型的返鄉青農,他的觀察是,青年返鄉最缺的是技術、土地與資金。

 

剛上創櫃板的焌達科技,在新竹竹北企作有機草莓,開發草莓啤酒等相關產品,但真正具有潛力的商機,其實是在與中山醫藥大學合作,發現草莓與草莓葉中含有高抗氧化、抗炎物質,經過中山醫學大學生化科的動物實驗,證明可以對轉移乳癌癌細胞,提供有效抑制。但剛起步的焌達最大的煩惱,不在如何證明實驗成果,或是萃取技術,執行長廖駿達說,最大的困擾是「找地種草莓」。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在輔導焌達登創櫃板過程,甚至還當起中介人,介紹廖駿達位於桃園大溪的十幾甲地,為他解決缺地的燃眉之急。

 

不僅焌達如此,對專攻芒果產銷品牌的「芒果恰恰」、設計出現碾現吃包裝機器的「纖米」或是生產雞糞肥料的麗園來說,決定走上登板掛牌之路,都是希望能夠便於日後籌資。

 

農企

沒沒無聞的農企,開始吸引聰明錢注目,30%至80%的高毛利,是閃亮的投資標的!(攝影/陳俊銘)

 

不論種什麼作物,想開拓市場, 獲取最大利潤,就是要做品牌。
不論種什麼作物,想開拓市場,獲取最大利潤,就是要做品牌。(攝影/陳俊銘)

 

整合農戶、挖掘通路  打世界盃  台灣大型農業公司指日可待

 

儘管目前台灣農業個別規模不大,走上企業化,就帶來成長坐大的機會。太陽生鮮農產公司董事長蔡易成就拋出一個思惟︰台灣農企為何不能打世界盃?

 

不論農畜漁牧,不論生產還是加工,不論技術還是品牌,台灣既然創造了香蕉、蘭花、果乾、鳳梨酥外銷的紀錄,那麼可口的玉女小番茄、霧峰葡萄…打進國際市場豈非事在人為。今年芒果外銷市場中,韓國超日趕中,躥升為第一名,其實就是政府與廠商多年努力的成果。

 

如果有業者嘗試整合農戶、透過開發暢通的通路,找到客戶,難保台灣不能長出一家大型農業公司。蔡易成舉美國Dole公司為例,過去,這家農產公司在全球都有生產基地,菲律賓甚至劃出一座小島,讓Dole專門種植農作。專做水耕蔬菜的源鮮農業技術公司總經理許育碩也說,許多如關島、夏威夷等國家,都仰賴農產品進口,他認為,源鮮的植物工廠哪天到當地設廠生產水耕蔬菜,不會只是夢想。

 

台灣市場雖小,已足以養活許多在地小農,如果放眼國際市場,拉高格局,機會也處處都有,韓國、日本、中國都是鄰近可進攻的市場,這麼說吧,農金商機無處不有,只要勇於逐夢,機會盡在其中。
 

▲點圖放大

延伸閱讀

台灣小農的價值
台灣小農的價值

2024-06-12

鄉間烘豆廠傑恩咖啡  深入宏都拉斯 手把手教咖啡豆品管  助小農月收多七千
鄉間烘豆廠傑恩咖啡 深入宏都拉斯 手把手教咖啡豆品管 助小農月收多七千

2024-02-05

串聯企業為貧戶點燈、幫偏鄉小農咖啡升級 台企援友邦  飛越半個地球提解方
串聯企業為貧戶點燈、幫偏鄉小農咖啡升級 台企援友邦 飛越半個地球提解方

2024-02-05

最佳永續觀光發展獎》從環保夜市、契作小農到山林走讀的減碳實踐  花蓮、新北打造綠旅在地品牌
最佳永續觀光發展獎》從環保夜市、契作小農到山林走讀的減碳實踐 花蓮、新北打造綠旅在地品牌

2023-10-20

小農變農企 大手牽小手推廣屏東農特產
小農變農企 大手牽小手推廣屏東農特產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