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說:「只因為我活在水中,所以你看不見我的淚。」──王璇《魚問》
他描述父執輩年輕時的故事,以及幼時在台灣的點點滴滴,打動人心,這本書被評審委員喻為「二十年一見的佳作」。
王震緒會走上寫作,關鍵在父親的一句話。「我畢業後到東京工作了一年,想辭職回福岡老家攻讀碩士。」母親說:「你這是在逃避,只是從一個地方逃到另一個地方,學問這條路也不是簡單的。」但是父親說:「逃避也沒關係。但是如果你要逃,就要很努力地逃亡。」聽到父親這句話,「我像是放下心中的大石,鬆了一口氣。」
他回憶說,「其實我和父親的關係並不親密,尤其在我高中、大學時期,他很照顧留學生,晚上還會把他們帶回家喝酒,我覺得他們很吵。爸爸或許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了解東京的工作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所以支持我逃離東京,從那一刻開始,我和父親的關係似乎就修復了!」王震緒之後繼續攻讀碩士、博士,也開啟了往後的寫作之路。
藉著寫作勾起童年記憶
王孝廉是福岡市西南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但是他並未指導兒子寫作,甚至沒出席直木賞頒獎典禮。「不過我在父親家看到一整排我的書,他還特別買來送親朋好友。」王震緒說道。王孝廉從不當面稱讚,但是自己買書,這就是對兒子最大的肯定。
王震緒在台灣出生,曾住過彰化,五歲時移居日本,八歲還曾回台北就讀小學二年級,九歲之後,多數時間在日本度過,但每年還是會回台灣,與台灣的感情深厚。
王震緒說:「我的記憶好像以小二為分界點,就此分成台灣和日本兩塊,雖然年紀小,但在台灣的那一塊印象非常鮮明,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童年的回憶被勾起,好多事情都一一浮現出來。」
「我記得小時候很愛讀《為什麼》這本書,知道『天空為什麼是藍的』;還愛看漫畫《老夫子》;也愛和朋友玩水鴛鴦,有時候在自己手上炸掉!我也記得大人會徒手抓蟑螂、奶奶早上會買豆花給我吃⋯⋯。」王震緒把這些經驗,轉化成小故事寫進書中,也因此「這本書越寫越快樂」。
沒有手機、不用網路,王震緒聽著在台灣買的亂彈阿翔、董事長樂團、張懸等人的CD,和台灣零距離。就像筆名東山彰良取自「山東、彰化、良好」(祖父是山東人),他不曾忘記台灣。花了十餘年醞釀而成的《流》,也讓王震緒與故鄉的細微情感,再做一次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