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宣布降息半碼,連續十六季不動的利率終於解凍,各界卻普遍認為,這次降息無助景氣復甦。惟有業者表示,雖不期待刺激效果,但至少還有一些「預防性」的消極意義。
「央行只是藉此宣示,台灣經濟很糟糕,我們注意到了。」一位學者如此表示。
不過,就像美國聯準會日前意外決定不升息,引發各界揣測「聯準會可能看到一些不能說的祕密」一樣,金融業者解讀,這回央行決定「無感降息」,背後似乎透露弦外之音。
第一個訊息,是搶救經濟的主戰場,可能在於新台幣匯率。
「政府沒有太多的擴大財政刺激空間,只有貨幣政策可用;但央行自己應該也知道,利率已經低成這樣,再降息也難有效果。」業者分析,央行在新聞稿中特別附上「各國實質利率比較」的資訊,凸顯台灣實質利率高於韓國一倍以上,除了企圖解釋降息有理,「更有可能是要外界理解,從實質利率來看,新台幣相對於韓元有更高的升值壓力。」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至今年八月底資料,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仍明顯低於人民幣與韓元,但自五月以來,韓元匯率正在快速壓低。業者解讀,「這次降息無助於資金寬鬆,反而是壓抑實質利率後,面對韓元進逼,新台幣在打『匯率競貶戰』時能夠降低一些不利因素。」
當然,貨幣競貶絕非救經濟的良方,「但就短期而言,好像也沒有別招可用了。」國票總經理蔡佳晉認同央行降息的考量之一可能在於匯率,而在他的觀察,這次「無感降息」還有另外一層重要意義。
「大家都說台灣資金環境很寬鬆,不缺錢,所以降息沒效果;但必須注意,資金寬鬆不代表信用也寬鬆。」蔡佳晉表示,全球多數國家現階段所面臨的困境之一,就是「信用緊縮」,其原因包括了全球經濟生態的轉變,以及銀行業近年來借貸授信越漸嚴格的趨勢。
防銀行對企業雨天收傘
「台灣同樣面臨這種問題。」蔡佳晉指出,隨著國內製造業陷入困境,業界已能感受民間企業違約率可能逐漸攀升,在此之下,央行宣布降息,就算不能真的放出多少錢來刺激景氣,至少也有一種另類的宣示效果,「告訴銀行業者,央行正在寬鬆,請你們銀行也不要隨便對企業雨天收傘!」
降低匯率競貶的不利因素、預防銀行對企業雨天收傘,這或許才是央行本次降息的最主要實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