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介再出手!聯發科吃下台灣最大類比IC公司立錡,這是繼晨星之後台灣最大IC設計整併案。這樁被外資評為「正向但無助於解決目前手機困境」的一樁購併案,蔡明介的盤算究竟是什麼?
九月七日,蔡明介與立錡董事長邰中和雙雙現身在證交所,兩位有著四十年交情的科技業大老,罕見地親自出席重大訊息說明會,就是為了宣布這樁自收購晨星以來,聯發科最大的購併案——聯發科以二九二億元公開收購台灣類比IC龍頭立錡。
這已經是蔡明介在股東會中預告購併決心後第三次出手。光是八月,聯發科就接連出資買下了記憶體矽智財公司常憶,以及面板驅動IC公司奕力。
前有高通 後有紅色追兵
讓向來不輕易出手的蔡明介一再出手的原因,不只是全球吹起的整併潮,更是來自聯發科能否跳脫一代拳王宿命,再創顛峰背後最深的焦慮。
因為這一次,時空環境已經不同。聯發科面對的是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的衝擊,以及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政府強勢扶植半導體產業,手機應用處理器公司海思、展訊來勢洶洶的競爭。
紅色供應鏈的威脅究竟有多大?「海思是台積電最先進十六奈米製程的第一位客戶,不僅如此,海思近期下給台積電的訂單量還大幅增加。」一名半導體分析師直言。相較之下,聯發科推出不久的十核心晶片,採用的製程是二十八奈米,光是從採用製程就能一眼看出中國IC設計公司的技術能力與不計成本,以及就是要追趕聯發科和高通的企圖心。
陷入前有高通,後有海思、展訊不斷分食市場大餅,聯發科一直難以有效突破進入高階手機的困境。然而,蔡明介三個月內三次出手購併公司,卻沒有減輕外界對聯發科陷入困境的憂心。
瑞信證券半導體分析師艾藍迪(Randy Abrams)就認為,儘管聯發科購併立錡的策略正確,卻沒有解決面臨激烈競爭的問題,「我們仍保守看待聯發科核心業務的表現。」一位資深產業分析師也認為:「聯發科現在的問題,在於手機應用處理器晶片,立錡做的電源管理IC並非關鍵,收購立錡也無助於解決現在的問題。」
「收購立錡,確實對聯發科的手機晶片不會有太大幫助。」就連聯發科一位內部主管也不避諱地透露這項訊息。
一樁二九二億元的交易,為的卻不是解決當下困境,蔡明介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中長期,我們看到未來在IOT,新的物聯網的應用機會。」蔡明介公布答案。
事實上,聯發科內部過去對手機大幅成長的樂觀預期,如今已不復見。聯發科主管坦承,「我們的技術已經和高通越拉越近,等到和高通並駕齊驅時,手機市場不知道將會是什麼樣子。」正因如此,蔡明介今年以來伺機購併動作,都在在顯示他要跳脫手機殺價的紅海,提早一步往下一個重要里程碑物聯網布局的決心。
就連過去常將「turnkey」(完整解決方案)掛在嘴邊的蔡明介,最近講的都是「平台」概念。原因無他,因為未來物聯網的世界,與過去聯發科擅長的少樣多量已經不同,「在未來物聯網的應用上,商業模式轉變為少量多樣,在這方面,立錡有相當好的基礎。」蔡明介直言。
除了商業模式的轉變,是聯發科轉攻物聯網必須補強的能力以外,蔡明介也急欲擺脫技術上陷入一代拳王的局面,「聯發科的布局策略為,運用原本在手機累積的技術實力,從手機擴張的概念下,補足未來的需求。」聯發科財務處處長陳恆真分析。
也因此,蔡明介此次出手購併,選擇的不是過去擅長的「數位IC」,反而結合了IC版圖中另一大塊類比IC領域,為的就是利用聯發科目前在行動裝置晶片上的技術優勢,加上立錡在類比IC的技術能力,同步設計開發數位和類比晶片,達成更節省功耗與空間的效益。
買進各種技術 增加效益
更重要的是,聯發科對行動裝置平台技術的掌握度越來越高,就像一個商場能提供的商品越來越多,未來物聯網客戶只要走進這家百貨公司,就能一次購足所需產品。摩根士丹利證券半導體分析師呂家璈也正面看待兩家IC設計公司合併,對布局物聯網的效益,他說:「物聯網需要更多高整合度解決方案,聯發科與立錡尋求技術結合是有道理的。」
攤開蔡明介今年以來出手購併的紀錄,包括影像處理晶片廠曜鵬、常憶、奕力,就不難看出蔡明介不斷買進各種技術,為聯發科主導的行動裝置,以及以晨星為首的顯示器平台不斷增添武力的策略。
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蔡明介正加緊腳步組建他的全新艦隊,要在紅海中殺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