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去年有1220萬觀光人次,平日觀光約2萬多人次,周末約5、6萬人次。年產值109億元,比台中大遠百一年營業額107億元高;比2013年所創造的92億元產值,成長18%。
含金量最高 千萬元頭家比比皆是
逢甲夜市多的是一月營業額10萬元、20萬元的小攤小店,1坪大小而年營業額上千萬元的小販和老闆比比皆是,「國稅局還派員站崗,按馬錶計算人潮。」逢甲大學統計系前教授李燊銘這麼說。
即使是1坪、6坪大的立足地,也能像打開自動印鈔機一樣財源滾滾。排隊名店如章魚小丸子、大腸包小腸、懶人蝦、熊手包、一口酥臭豆腐等,只要懂得加入獨有創意,就能讓遊客趨之若鶩。
譬如巧蕉王,業者用冷凍香蕉蘸上巧克力、花生粉、碎米花,2秒就能交給遊客,生意也是嚇嚇叫,業者不但去申請專利,大陸也跟著出現山寨版,在在證明這裡的原生創意無限。
而日船章魚小丸子老闆張世仁,更是從一輛攤車開始,站在1坪不到的路邊,1盒40元起跳的小吃,一天可熱賣3000盒,帶進4000萬元的年營業額。逢甲夜市就是無數個張世仁的聚寶盆。
累積9年調查經驗的李燊銘說,「新進駐者如在3個月內沒有做起來,就要bye-bye了,」逢甲商店街管理委員會主委王朝藝說得更直接,「攤販大概1個月淘汰1成,店家3個月淘汰1成。」「多樣化、便宜,就是生存的密碼。」李燊銘點出。
「逢甲商圈的人潮,分別來自學生、台灣遊客、中國旅行團,以及自由行的港澳、外國旅客,結構相當平均。」台中市觀光旅遊局長陳盛山分析,逢甲商圈內有平價美食、百貨商場、商旅民宿,多樣化的觀光元素幾乎能滿足所有客群的需求,超高人氣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滾燙的商機,不僅僅造就許多千萬元身價頭家,更肥了房東。近幾年,黃金地段的店面、夜市街裡的攤店,租金漲幅三級跳,從台北來的投資客,早從7年前就長驅直入,最著名的當屬劉媽媽家族,光在逢甲路、福星路一帶,已砸下至少10億元重金買大樓、店面,商圈地標之一麥當勞所在大樓,就是劉媽媽家族的物業。
在這一區經營眼鏡行10餘年的王朝藝回憶,麥當勞當年店租1個月不過60來萬元,一路三級跳升到100萬、150萬元,如今據說房東喊「200萬元」。而且逢甲商圈緊鄰著「台中市最後一塊鑽石地帶」水湳經貿園區,經發局官員坦言,緊貼着商圈的12期重劃區,近年民間建商及旅館大量進駐,地價因此飛漲,至今仍沒有趨緩的跡象。
逢甲夜市之母催生導覽手冊
但不過10年前,逢甲夜市就像逢甲大學副董事長高承恕口中:「沒什麼名氣、人潮,不過是師生打理三餐的地方。」它的竄紅,功勞簿上該記上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寶玲一筆。
2009年時,她給中文系學生設計學習課程,分組記錄夜市攤店美食、票選10大美食,學期結束後第一本逢甲夜市美食導覽就此誕生,後來台中市政府把這份導覽印成觀光手冊,撒遍台中的民宿、旅館到飯店」,還原汁原味放上台中觀光官網,就像一顆石頭,丟入旅遊觀光市場,掀起陣陣漣漪。逢甲夜市開始吸引各地學生族的注意,年輕人呼朋引伴,再透過網路圖文分享,逢甲夜市自此暴紅。
「09年是分界線,」10年在交通部觀光局最有特色夜市網路票選中,逢甲夜市獲選「台灣最美味夜市」,而11年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更為逢甲商圈的熱度添柴火,但對逢甲商圈來說,自發性的島內遊客與自由行的成長仍是大宗,陸客實際比率仍在個位數。
知名部落客肉魯打從大學時期就常來逢甲商圈找朋友,來了一定進夜市吃吃逛逛,「當年規模不像現在那麼大,在裡面逛的也大多是學生。」現在一遇假日,他還是常開車殺過來,這裡有他的青春回憶。
但逢甲夜市商機也帶來排擠效應,只要開始賺錢,房租地價跟著就調漲,逢甲夜市變了,小吃攤少了,特色跟著淡了;不管是大企業、大品牌前來卡位探路,或是結合物聯網的App,其實逢甲商圈如今需要做的並非行銷,反而是如何讓人潮分流。
「我寧可它留白,多點呼吸思考的空間。」高承恕這麼說,除了美食小吃,商圈需要深刻的故事和人文的厚度,才能讓逢甲夜市不只靠霓虹燈閃耀光芒,而是能淬鍊成曖曖內含光的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