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在二○一五上半年還算無風無雨,但在台灣,卻像是遭遇了黑天鵝的衝擊一般,景氣對策信號分數可以一個月內跌掉六分,出口更是衰退連連。經濟體質不斷弱化的台灣,出了什麼問題?
「四月,我們的景氣對策信號從黃藍燈掉到藍燈,如果你再看景氣對策信號分數,掉得更誇張,從二十二分直接跌到十六分!」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攤開數據,試著解釋台灣經濟的迫切危機:「自二○○○年以來,景氣燈號不到綠燈、且分數一次掉六分的經驗只有四次,前三次,都是因為黑天鵝。」
核四停建、網通泡沫、雷曼兄弟破產,分別是前三次讓台灣景氣對策信號分數「單月掉六分」的黑天鵝事件,「但今年第一季,全球經濟完全沒有重大意外。」他嘆了口氣:「台灣經濟的問題,真的不小了!」
單月掉六分 台灣經濟問題真的不小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資料,台灣今年第一季GDP(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為三.三七%,而梁國源則把這個成長數據定義為「失焦式成長」,他在紙上畫出最基本的GDP組成公式:「民間消費」加「政府支出」加「民間投資」加「出口金額」減「進口金額」,「公式裡每一個變數,台灣的表現都很差。」他強調,第一季之所以還能成長,是因為「進口掉得比出口更凶,而這一點都不值得高興!」
「失焦」,指的就是所有的GDP組成要素都是積弱不振的狀態,台灣經濟走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方向感。雖然過去十餘年來台灣「只靠出口」的成長模式,曾被《經濟學人》雜誌評為「世上最醜陋的經濟體」,但如今,我們連唯一的點綴── 出口,也在迅速失色當中。
警訊已現! 出口年增率「連五衰」
七月七日,財政部公布六月海關進出口統計,出口年減一四%,並且是自今年二月起,連續五月出現出口負成長;事實上,若把時間稍稍前移至去年十二月,則過去七個月以來,台灣有六個月的出口年增率是負值。
對此,財政部長張盛和雖然坦言「有警訊」,但也強調,出口連衰主要受到全球經濟基本面的影響。這個說法,梁國源不表認同,他強調,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的預測,今年全球貿易量的成長率達三.七%,貿易動能甚至高於去年。此外,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WTO(世界貿易組織)等機構的預估數字,也顯示同樣熱度的貿易成長,「作為外貿導向的國家,台灣為何無法受惠?顯然值得深思。」
其中,近來被高度討論的「紅色供應鏈」,的確會是原因之一。首先,根據聯合國資料,台灣與中國的「出口互補指數(指中國進口與台灣出口產品的重疊度,數字愈大代表中國對台的需求愈高)」,已自○六年以來不斷下跌,代表台灣出口的產品愈來愈不符合中國所需。除此之外,梁國源也從投審會的數據發現,台商對原料、半成品、機械設備的「回台採購」比率自○八年以來就逐漸減少,相反的,「在當地採購」的比率則向上增加。「所以,紅色供應鏈的威脅不是今天才有,而是台灣一直坐視不管,毫無產業升級的方向與作法。」
另一方面,雖然亞洲各國今年以來的進、出口表現多半均見衰退,但被台灣視為頭號勁敵的韓國,第一季累積出口衰退幅度僅有二.九%,低於台灣的四.二%,而累積至四月,台灣出口衰退幅度則已達到六.二%。出口衰退幅度大於競爭對手,可能也是紅色供應鏈威脅發酵的結果之一。
「但是,出口會這樣掉,不能只考慮單一因素。」梁國源說,影響出口的因素通常有三個:進口國經濟狀況、匯率等價格因素,還有產品品質。「台灣的問題,是太常把出口衰退怪到價格不如人,只想著要靠匯率貶值,但卻沒有想過品質問題。」他口中的品質,包括了「產業結構」。
他舉例,根據劍橋大學的研究,新的ICT(資通訊)產業生態體系共可分成三種類型的供應商,毛利率最佳者屬第三層,即是「內容與應用供應商」,其次分別是第二層的「網路營運商」、第一層的「連網元件供應商」。
在一四年英國《金融時報》所評選的全球五百大企業中,毛利率最佳的前兩類ICT業者各占三十四家與二十八家,毛利最低的「連網元件供應商」則上榜家數最少,僅有十九家。「但請看台灣五十指數成分股,這是台灣市值最大的五十家上市公司,其中完全沒有內容供應商,只有兩家網路營運商,最多的,是毛利最低的連網元件業者,十九家。」
人流、金流皆失 台灣經濟需要轉骨方法
「台灣科技產業的主力,正在新的ICT生態鏈中沉淪,這是出口競爭力無法提升的原因之一。」
產業的升級或轉型,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人流、一是金流。在人流的部分,梁國源加重語氣地說:「政府要嚴肅面對教改失敗的事實!」至於金流,他又攤出了數據說明:「台灣的資本市場,已經逐漸失去扶持新創企業、輔助經濟成長的功能了。」
在一九八八年至二○○二年,台灣股市成交量占GDP比重平均每年成長近一八%,在這段期間,上市公司家數的平均年增率是一○.六%,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是六.三%,三個數字,具有某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但在○三至一四年,台股成交量占GDP比重是以平均每年五%的速度減少,上市公司家數平均年增率降至二.五%,而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也降到了四.一%。
九○年代的電子硬體產業創業者,其實就像現在想要勇闖雲端、力圖創新的創業者,不同的是,當年他們可以在台灣的資本市場快速集資、承擔更多的開疆闢土風險,而現在的資本市場,沒有給年輕人這些條件。
在全球經濟風平浪靜的上半年,台灣已經出現許多經濟警訊,走進危機幢幢的下半年,競爭力不斷弱化的台灣,情勢恐怕只會更加險惡。「我要說的是,就算全球經濟意外大好,台灣受惠,但也只是一時的榮景,只要政府沒有拿出具體的轉骨作法,台灣經濟仍將持續失焦、迷航。」梁國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