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他評論犀利斐然成章 連陳綺貞都慕名來聽課 文評大師陳芳明 寫下台灣文學史傳奇

他評論犀利斐然成章  連陳綺貞都慕名來聽課 文評大師陳芳明  寫下台灣文學史傳奇

何欣潔

話題人物

攝影/林育緯

966期

2015-06-25 16:02

陳芳明,他既是黨外時代犀利的政治評論家,批評當局的健筆,曾經感動無數海內外華人;他又是細膩溫柔、熱愛新詩與文學的教授,連歌手陳綺貞都慕名聽課。
毫無疑問,他已寫下台灣文學史上的一頁傳奇。

二○一五年的春天,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為台灣讀者送上兩枚「很慢的果子」。很慢,取台語諧音「現摘」,又有字面上「緩慢」之意,兩書如時光熟成的果實,飽滿而甜美,一是文學批評集《很慢的果子》,一是詩評《美與殉美》。

用世俗的眼光來說,陳芳明曾在一一年交出《台灣新文學史》巨作,當中對台灣各文學名著的點評與安置,早已成一家之言,是文壇、學界公認的「大師」,連政大校長周行一都曾讚譽,「正因有陳芳明這樣的大師,讓政大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文大學。」

 

教學親切幽默 返校旁聽「都怕沒位子坐」


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陳芳明不但沒有大師的架子,反而溫文幽默、平易近人。學生暱稱他為「芳明」、「芳芳」,連自政大畢業多年的知名歌手陳綺貞,都甘願為他每周抽空搭公車上山,默默坐在課堂聽講,只為親炙他的風采、學習文學。

陳綺貞回憶,一二年她因為身體不好,暫停演出、在家休養,趁隙看了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每次陳芳明老師的訪問都讓我眼睛一亮,也很喜歡老師評論詩藝的觀點。」陳綺貞便上網搜尋陳芳明的課表,返校旁聽,發現陳芳明極受學生歡迎,「每次都很怕沒位子坐!」

根據陳綺貞的觀察,陳芳明受到學生的歡迎,其來有自。課堂上不但講述西方文學理論,也信手拈來背誦多位台灣詩人的詩,「身為創作者,很難不被陳芳明老師對文學的熱情鼓舞。」除此之外,陳芳明更細膩理解學生的渴望,教學同時緊扣著當代社會議題,親切風範,讓陳綺貞感動不已。

政大台文所所長范銘如也說,陳芳明已經將近七十歲,無論對學術、歷史或台灣當前政治、社會議題,都還保有高度熱情,總讓身為後輩的她自我砥礪「我也要再更努力!」

 

陳芳明

陳芳明對文學的熱情,吸引陳綺貞返校旁聽,陳芳明更鼓勵陳綺貞出書,促成一段獨特的師生因緣。(圖/中央社)

 

加倍勤奮寫作 表達對台灣的終極關懷


然而,除了是寫作不輟的文學理論大師、親切提攜後進的長者之外,陳芳明的一生,十分精采曲折。他原是赴美攻讀博士的高材生,專攻宋代歷史,卻因美麗島事件發生,決定中斷學業、舉家遷至洛杉磯,與當時流亡在美的黨外運動健將許信良創辦《美麗島週報》,身兼政論、散文、新詩寫手,是當年黨外運動的健筆,也被當時政府列入「黑名單」禁止入境,流亡海外十五年,直至解嚴後才得以返鄉。

「當時美麗島事件發生,海外華人可說是群情激憤。但在激憤之外,願意犧牲學業、前途、忍受見不到台灣家人的痛苦,投入海外民主運動的,可說是少之又少,陳芳明就是其中一個。」許信良回憶,當年陳芳明已有家室,《美麗島週報》卻只能付出微薄的薪水,為掩人耳目,又必須在墨西哥社區內辦公,陳芳明卻願意毅然投入,讓許信良至今仍感動不已。

好不容易等到黑名單解除返國後,陳芳明不顧當局警告「不准再搞政治運動」,又再度應許信良之邀,出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今日民進黨中央高懸的「清廉、勤政、愛鄉土」,就是當年「陳主任」的題字。許信良回憶,「陳芳明答應任職時,黨中央可謂家徒四壁、只有一張辦公桌,有些地方黨員還不願意來中央黨部上班」,與現今民進黨如日中天的氣勢大相逕庭;陳芳明願意就職,「與其說是當官,更像奉獻,正如他在美國願意放棄學業、長年流亡的精神一樣。」

一九九○年代中期,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民進黨開始展現執政氣勢,陳芳明卻急流勇退,返校教書。人生經歷彷彿十九世紀中葉,「義大利三雄」之一的加里波厎(Garibaldi),在義大利獨立運動成功後,帶著一袋豆子,到地中海的一座小島,隱居種田。

不同的是,陳芳明所耕耘的不是豆苗,而是文學的豐田。回歸文學評論界至今,他已成重磅級學者,著作等身。被校長譽為「大師」、受到學生的真心喜愛,陳芳明大可停滯在原地,享受前半生耕耘的甜美果實,他卻選擇加倍勤奮寫作。即使長年受類風溼性關節炎所苦、手腕早已變形,寫作時疼痛不已,也不願停止:「我感覺自己來日無多,必須與時間賽跑。」

直到現在,陳芳明都還在同時進行三本書的寫作,每周一、四、五「各寫一本書」,確定即將出版的《晚秋書》寫流亡時代的回憶,另一本《文學與當代台灣人文精神》(書名暫定)則再度回到他所喜愛的台灣文史,求索人文精神變遷的核心。

攤開陳芳明的過往著作與寫作計畫,多是環繞著「台灣人文、歷史」主題,來回琢磨、思考,與不同意見者滔滔論辯。不少學生私下笑道「老師出版的書,內容好像有點重複。」他自己倒是不以為意,「作家一輩子,本來寫的就是同一個主題,這就是我的終極關懷。」如果說台灣是陳芳明的終極關懷,寫作就是他以身證道的方式,「我如果不寫,批評我的人就勝利了。」

 

陳芳明

雖然回歸學院寫作,陳芳明對台灣社會、政治的關懷並未減弱。(攝影/林育緯)

 

陳芳明

圖為太陽花學運期間,他在立法院內的發言身影。(圖/翻攝自新唐人電視台)

 

不改直言本色 追求「百分之百言論自由」


然而,少有人知道,陳芳明不斷著書立說,除了來自他對台灣的熱愛、真理的追求,更來自他與《自由時代》前總編輯、以身殉道的鄭南榕的夥伴情義。

陳芳明回憶,流亡末期,他致力著作《謝雪紅評傳》,鄭南榕以編輯身分赴美與他簽版權約,當時他阮囊羞澀,只夠勉強請吃廉價廣東餐館,寒酸菜色搞得鄭南榕食不下嚥,還一度打趣「陳芳明,我告訴你,這麼難吃的東西,我在台灣是不吃的!」

兩人在美國徹夜長聊,約定等陳芳明被解除黑名單返台後,「台北再見!」未料,陳芳明一九八七年首次申請回台時,政府要他簽切結「回台後保證不參加政治運動」,來回拉鋸了兩年,終於獲准在一九八九年六月返台,鄭南榕卻在當年的四月,為追求「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而在雜誌社內自焚去世。兩人在美國的約定,竟成永遠無法實現的遺願。

「後來我想,紀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身體力行他主張的言論自由。對於先走的他,或者其他犧牲者而言,我覺得自己是倖存者,應該連他的份也一起寫下去。」選擇退出政壇、回到學院的理由,最終也是因為想實踐鄭南榕用生命倡言的「百分之百言論自由」,「也有人找我選舉,那並不適合我;若是想入閣、出任政務官,那就不能說真話,甚至可能違背自己的理念。」陳芳明說。

從今日回望,陳芳明的預言可說不幸成真。民進黨執政後,不少施政讓早年支持者失望,陳芳明也多次嚴詞批判,許多泛綠老友不能諒解,罵他是「叛徒」、「變節」,與他斷絕往來;陳芳明坦言,一度覺得「滿心淒涼」,卻仍不願改變直言本色,「說到底,我就是要追求言論自由。」

自九○年代的政治熱潮中抽身,保全了陳芳明對文學的信仰,也讓他以學者身分延續政治實踐的理想。兩種迥異的氣質,於陳芳明不會是一種自我矛盾嗎?「我想不會,因為我是雙子座的,面向本來就很多變。」陳芳明幽默地說。

若人生是一首奏鳴曲,陳芳明的第一樂章以學者、寫手身分始,因緣際會碰上美麗島事件,開展短暫卻獨特的第二樂章,現今回歸學院主旋律,所有的矛盾、轉變與對同志的思念,在樂曲中一一得到安放,或真能歸於和諧。而他在時間中奮力走過的長巷,終在一本本的著作中向世人展現,成為台灣讀者最珍貴的資產。

 

陳芳明
出生:1947年
現職:政大台文所教授
經歷:《美麗島週報》編輯、民進黨文宣部主任、政大台文所所長
學歷: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
著作:《謝雪紅評傳》、《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灣新文學史》

延伸閱讀
文學如何從內到外改造一個人?文學如何翻轉人生?台灣文學館前館長2小時分享精彩閱歷
文學如何從內到外改造一個人?文學如何翻轉人生?台灣文學館前館長2小時分享精彩閱歷

2024-06-01

文學少女零經驗入黑手產業、用「天馬行空」把逆境做成順境!上銀蔡惠卿:做對的事不必老想當好人
文學少女零經驗入黑手產業、用「天馬行空」把逆境做成順境!上銀蔡惠卿:做對的事不必老想當好人

2024-03-06

配合文化部黑潮計畫 台灣文學館館長積極向國際輸出台灣文學
配合文化部黑潮計畫 台灣文學館館長積極向國際輸出台灣文學

2024-02-19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爐,挪威作家獲殊榮 村上春樹、中國作家殘雪無緣大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爐,挪威作家獲殊榮 村上春樹、中國作家殘雪無緣大獎

2023-10-05

關鍵評論》給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建言 陳芳明:本質一旦改變  就不可能與人民站在一起
關鍵評論》給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建言 陳芳明:本質一旦改變 就不可能與人民站在一起

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