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科大、中小學生競相參加國際發明展,獲獎無數,台灣宛如「創新之島」,人人都是發明大王。但從台灣專利申請數近年來持續下滑可見,發明展獲獎背後,又是一個假面故事。
四月中,國內三大報不約而同刊出「日內瓦發明展,我獲獎率世界第一」,相隔半個月「雷平發明展,台灣八金十八銀」又躍上版面,類似新聞不時見諸報端。全台科大、中小學生競相前進國際發明展,抱回獎牌,而盛產「發明大王」的台灣,近年專利申請數不增反降,截至今年首季,專利申請數量連八季下滑,為金融海嘯後最漫長的衰退,「創新之島」只是虛有其表?
實際上,許多國際發明展並非競賽性質,而是商展。以三大發明展之一的日內瓦發明展為例,參展資格不設限,任何廠商、個人都可花錢參加,「代表團」不是歷經選拔的國家隊,稱為「參展團」更名副其實。
既無競比,獎牌如何頒發?以日內瓦發明展為例,各項獎牌的數量並無限制,全依評審心證,台灣今年五十五件作品參展,囊括二十六金、十六銀、十一銅,以及七個特別獎,獎牌總數比參展件數還多。
拚加分 中小學生參展五年暴增六十三倍
再看雷平發明展,台灣七十二件參展,獲八金、十八銀、四十六銅,外加兩項特別獎,獲獎率超過百分之百。簡言之,金牌是不是第一,主辦單位沒明說,但肯定的是,每個獎項都非全場唯一。上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共七百多件作品參展,其中上百件來自台灣團,足足占了全場七分之一。
幾乎是出手就有的獎牌,卻能成為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的亮點,教育部定出十項發明展獲獎可加分,讓國中小學生參加國際發明展的人數,五年內暴增六十三倍,家長口袋夠深就能送孩子出國拿獎、換取加分,顯失公平。監察院去年六月要求教育部檢討改進,但國際發明展的積分採計,仍可見於一○四學年度五專免試入學招生簡章。
國際發明展亦提供舞台,讓私立科技大學拚口碑,以獎牌數大做行銷宣傳。南台科技大學教授唐經洲說,技職體系大專院校競逐發明展獎牌的情況,與過去幾年高等教育強調SCI論文數量的現象,有幾分雷同。「創意商品化是漫長的過程,台灣人卻陷於量化的迷思,如此現實,令人憂心。」
看清運作模式,就能明白獎牌的鼓勵性質,既不宜衍生出升學、辦學的指標,更不能以「發明大國」的假象來自我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