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三萬六千醫事人員連署 施壓立院擱置草案 醫療糾紛立法 醫界為何大反彈?

三萬六千醫事人員連署 施壓立院擱置草案 醫療糾紛立法 醫界為何大反彈?

2015-05-14 16:20

過去包括醫界人士在內推動「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立法,希望有效降低醫療訴訟,避免醫病雙輸;如今,卻有超過三萬五千名醫事人員連署反對這項立法,他們在反對什麼?還有更好的解決機制嗎?

醫病糾紛

▲不少醫事人員5月1日在臉書上打卡抗議「醫糾法」草案,形成另類的網路遊行。(圖/翻攝「醫勞盟五一勞動節的網路遊行活動」網頁)

 

五月一日,在勞工上街頭遊行爭權益的同時,臉書上有許多包括醫師、護理師、醫檢師等醫事人員,紛紛手舉寫有「我是××師,我反對衛福部版本的『醫糾補償法』草案」的紙張打卡,形成特殊的「網路遊行」。

這項由醫事人員組成的「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盟)」發起的活動,主要是反對「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立法。醫勞盟自四月二十六日展開網路連署,已有超過三萬六千人參加,另有網路公民在民進黨「Open DPP開放中常會提案平台」發起「立院黨團立即阻止醫糾法草案通過,待社會各界有共識後再議」的連署,也在八天內達到一萬人門檻,成為平台二月開站以來,第一個跨過門檻的提案,將送民進黨中常會討論。

 

補償制度最爭議  效應難預期  初審就過不了


過去包括醫界人士在內推動醫糾法立法,希望有效降低醫療訴訟,避免醫病雙輸、醫師不敢走高風險科別,但如今,為何醫界反對聲浪如此大?

立法院於二○一二年即開始審議醫糾法草案,一四年五月底初審通過,由於爭議太大,一直未進入二讀會。因立法院將於一六年二月一日換屆,衛福部擔心法案「屆期不連續」,得重走一趟程序,故近來積極協調醫事與消費者等各團體,讓討論聲浪再起。

醫糾法草案分三部分,其一為醫療糾紛非訟化處理機制,即醫糾發生時強制進入調解程序,在各縣市醫糾調解委員會調解與鑑定,若無法達成共識,再提起訴訟。其二為預防再錯機制,包括醫療事件通報與調查、醫糾原因分析等。

不過,最受爭議的醫療事故「補償」制度,在立法院委員會初審即未通過,目前仍是眾矢之的。草案設立醫療事故補償基金,補償以審議決定時「無法排除醫療事故與醫療行為之因果關係為限」,衛福部原意是為了在醫糾無法歸責於病人或醫事人員時,由主管機關辦理「不責難補償」,規畫基金來源政府公務預算以三○%為上限,其餘七○%除由公益彩券、菸捐、健保支付一部分,再由全體醫界負擔三○%。

但以醫勞盟為首的醫界基層人員質疑,即使沒有過錯,醫療院所及醫事人員每年仍須繳納補償基金,且病家領到補償金後,仍可繼續對醫療人員提告,無法達到減少訴訟目的。

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指出,這項立法原本要減少醫療糾紛,立法後卻會變成增加糾紛,未要求釐清真相、不管有無過失都可補償的設計,會造成病患或家屬動輒申請補償,不但增加道德風險,也讓醫病關係更惡化,防禦醫療會更嚴重。身為新光醫院急診主治醫師,張志華憂心,住在急診加護病房的重症病人,原本家屬會選擇善終,但若立法通過,一定會要求急救到底,沒救活可以申請補償,違反立法初衷。

「醫糾法草案規定先看因果關係,也就是要鑑定,但連訴訟都難以認定責任,衛福部憑什麼來認定因果關係?草案的精神還是在責難醫療人員,說不責難是騙人的。」張志華說,因此要求先擱置立法。

醫師陳豐偉也質疑,醫糾法草案核心是「因果關係不明」,若立法通過,接下來會發生:有些原本無意告醫師的病家,為了申請補償送件,被補償審議會發現有疏失,要求醫師負擔賠償金;想告醫師但覺得可能告不贏的病家,先送補償,若補償通過,就以「因果關係不明、醫師可能有責任」要求醫師另外再賠錢。

「如果醫療事故單純是機率問題,應該所有人一起承擔,要醫界承擔基金來源三○%是什麼意思?而且民眾拿到補償金若提告也不一定會歸還,脫產就可以了。」太陽花學運核心人士、醫師柳林瑋說。他認為,修改《醫療法》,讓醫師故意過失之外的醫療糾紛去刑化,才能直接解決問題。
 

醫療法

 

缺乏共識陷兩難  多數人擔憂  產科試辦成功


目前所有醫療糾紛都是過失賠償,補償基金放寬到無過失也賠償,原意是希望減少漫長的醫療訴訟過程對醫師折磨,因此,並非所有醫界人士都反對醫糾法立法。

婦產科醫學會過去三年實施生育救濟試辦計畫,根據衛福部資料,產科的司法訴訟鑑定案件數自試辦前一年(一一年)的三十件,降為平均每年八.五件,已大幅減少七二%。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表示,三年下來救濟金共花了一.八億元,具體效果是目前婦產科住院醫師的招收率達九成以上,「若醫糾法無法立法,將積極推動產科獨立立法。」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吳全峰指出,目前立法陷入兩難,部分醫事人員希望不給錢又要降低訴訟,但要避免被告,補償金是一作法,而訴訟權不應被限制,不能要求拿到補償後不能提告。醫療錯誤發生,在政府與社會已負擔部分基金前提下,醫療機構與醫事人員卻想迴避他們在「系統性錯誤(如醫療機構因組織、設備等結構性問題導致不良後果)」中所應負擔的責任,有待商榷。

對於醫界反彈聲浪高張,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建議,可思考切割處理,醫糾非訟化處理機制與預防再錯機制都很重要,可先立法,再來好好溝通補償機制,什麼情況才可動用補償基金,應更細緻化設計。

根據研究,台灣醫師被定罪率是世界第一,醫糾法立法想要解決的,是這個長期問題,社會各界都應面對,進而解決爭議;否則問題懸而未決,對醫病關係發展十分不利。

「真的是隨便拿一本就可以。」田口智隆不記得十六年前第一次做筆記時的本子長什麼樣,「那時沒有智慧型手機,我只是隨手拿了一本尺寸很小、巴掌大的本子,就這麼開始記了起來。」回頭來看,不拘形式,就是他所認定的成功關鍵。不只是筆記本的尺寸、格式不拘,甚至連記錄的方式,都很隨興。

 

他回憶,當年也沒有學過究竟該怎麼記帳,於是,每天只是很單純地寫下「大概是幾點、在哪裡、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沒有特定格式,就像是寫便條紙一般的筆法記錄著。「有時,也會忘記確切的時間、金額,但其實不必那麼精準,只要把印象中的大概數字記下來就好。」甚至,真的忘記金額時,只要寫下「在超商買了一瓶可樂」之類的描述也行。

 

田口智隆認為,紀錄愈是追求精確、愈需要花腦筋回想;愈花腦筋、記錄起來就愈費心費時,那麼,就會成為一種讓你不願持續下去的心理障礙。因此,與其追求精準,不如追求完整,重點是盡可能寫下各項消費動作,並且每天都得持續下去。

 

大約記錄一周後,田口智隆回頭翻看,隱約地,開始感受到某些消費動作的確「擺明就是浪費」,於是,他為自己的每一種消費做分類。同樣地,他的分類,又是百分之百輕鬆簡單。

 

不像一般記帳的分類,多半是以「用餐、交通、娛樂、學習、家用……」等項目區分,在田口智隆那本不太稱頭的筆記上,他只是簡單畫了兩條線,把所有消費分成三類:必須支出、投資、浪費。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首先,你不必費心思考「這到底算是哪一種分類」,例如,為了去看電影而坐了一趟小黃,究竟是「交通支出」還是「娛樂支出」;又像是午餐後點了一杯冰咖啡,這杯咖啡應該被歸類為「餐費」嗎?

 

兩條線分類法 精準抓出浪費根源

 

在田口智隆的分類裡,這些支出,管它發生時的前因後果是什麼,都會被歸類為「浪費」。這就點出了「兩條線分類法」的第二個好處,「這樣分類一段時間,慢慢地,你會知道哪些支出經常會被你自己貼上『浪費』的標籤。」釐清浪費,不就是記帳的根本目的嗎?運用簡單的分類,一來快速上手,不會成為繼續做筆記的障礙;二來,也能精準抓出每一筆浪費的根源,慢慢地,你在進行這些消費前,會開始多想一下。

 

「換句話說,在消費這件事上,你會逐漸歸納出自己的價值觀。」田口智隆認真地說,進行支出筆記的第三階段,就是「強化價值觀」。「每個周末,你可以回頭翻一翻筆記,在每一頁隨便找個空白處,用隨筆的方式寫下簡單心得。」他舉例,像是「這天的晚餐怎麼點了這麼貴的套餐啊?真的沒必要」之類的。

 

這些筆記,都是「凝聚消費價值觀」的幫手,田口智隆回憶親身經歷,記錄一段時間後,自己開始變得精打細算,除了對每一筆消費多想幾分,對「必須支出、投資、浪費」的比率分配也有計算,「人總是需要小小浪費一下,但我克制自己,浪費的比率不要超過一○%。」他建議,適當的比率應該是「必要支出七成、投資支出二成、浪費一成」。

 

靠「輕筆記」節約有成,田口智隆也開始如法炮製,把這樣的筆記用於時間管理、人際關係、投資管理等方面。他舉例,一天之中花了多少時間閱讀、吃飯、看電視、和長官討論工作、和同事聊天等等,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記錄,並且逐漸歸納出自己「時間運用價值觀」,有意識地在時間運用上精打細算。

 

至於投資筆記,「不拘形式」的隨筆風格仍是關鍵,但有四項重點必須寫清楚。買進日期、買進價位、買進時的心情與打算、買進的理由。前兩項不難記錄,第三項,是指「想要靠這檔股票或基金達到什麼目的」,例如,「想要長期持有賺長線財」,或者,「等股價漲到多少時就賣出」之類。

 

第四項,買進的理由,或許也是決定投資成敗最關鍵的一項,「報紙新聞說,某某公司下一季業績可望成長一○%,值得注意」,「如果你因為看到這個內容才決定投資,那就把這句話記下來。」田口智隆說,這句話是你未來判斷要不要賣出的關鍵,也是你買進這檔個股的「終極價值觀」,如果日後公布的業績不如報紙預期,代表買進理由不成立,就該找機會賣出。

 

類似的投資賺錢筆記作法,台股投資達人也不乏案例。「平日只要多留意各種新聞訊息,先記下,理解它,等到有一天股價會說話,你再拿出來運用,就可能找到飆股。」說話的是艾致富,在近期的新作《看新聞,買飆股》書中,闡述的就是如何把新聞資訊轉換為「投資輕筆記」,抓準財經趨勢脈動,進一步掌握投資機會。

 

艾致富打造強大資料庫 看新聞十秒嗅出飆股

 

打開電腦,艾致富秀出一張放了大半年的新聞截圖。當時,他隨手在電腦鍵盤上敲下「截圖」功能鍵,收進他的「新聞觀察資料庫」裡,不久後,這張截圖畫面成了他抓到飆股的關鍵。

 

「晶心科的矽智財已經被IC設計廠採用,並同步打入日系車廠中階車款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配備的領域,據傳已經通過日系車廠認證,打進原裝汽車市場……。」二○一八年一月五日,當他看到這則新聞時,立刻決定用十秒的時間收納到自己的資料庫裡。財經新聞一大堆,但這則新聞透露的訊息,是一家公司的訂單「從無到有」的可能性。

 

農曆年前,美股在二月一度出現重挫,引發台股封關前出現大量賣壓,導致不論是大盤還是晶心科股價都顯著下修,艾致富見機不可失,從九十幾元至一百元附近買進晶心科,直到三月底至四月初,在股價一八○元至一九六元附近陸續出脫,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光這檔股票就讓他賺進八成到一倍的獲利。

 

艾致富要強調的重點,不在於操作過程或是選股精準,而是「做對筆記、畫對重點」的重要性。他表示,每天財經新聞一籮筐,但可能演變成投資趨勢、或至少是「投資故事」的,通常就是具有「從無到有」特質的消息。一旦看到這類訊息,二話不說,截圖下來,成為他隨時提醒自己的投資風向指標。

 

他又以一七年九月買進、大賺一倍的飆股浩鑫為例。去年九月八日,他先是「截」下了這則新聞:「浩鑫即將成為二○二○年東京奧運人臉辨識系統供應商……,初步規畫在日本全國車站月台等群眾出入之處,會搭載人臉辨識偵測系統……,且第一代人臉辨識已攻入台灣海關。」四天後,蘋果新手機iPhone X發表,同樣「搭載人臉辨識系統作為安全解鎖的全新功能……。」

 

連續對比幾則新聞截圖後,艾致富很確定,從東京奧運、日本車站月台、台灣機場海關,乃至於蘋果手機,都鋪陳著人臉辨識科技「從無到有」的故事,因此,去年九月下旬以每股十一元買進浩鑫,到十一月底,已經有接近倍數的獲利空間了。

 

投資

▲點圖放大

 

雷浩斯「質化」選股 參透經營者心態

 

投資選股的邏輯百百款,重點是如何透過簡單地記錄,緊緊抓住你最認同的部分,形成紀錄,就能逐漸歸納出自己最適用的「投資價值觀」。艾致富靠的是「從無到有」的財經新聞,價值型投資達人雷浩斯,除了量化的財務指標之外,則會特別記錄「透露經營者心態」的訊息。

 

在一張「質化」的檢視表上,雷浩斯會針對手中持股的「經營者心態」加以記錄,包括基本的董監持股數字,以及像是「老闆低調不作秀」、「重視數字或熱愛閱讀」等,都會是他參透經營者心態的記錄重點。

 

無論如何,「筆記的功能就在於能讓你克服『不自覺』的老毛病!」田口智隆如此解讀。他表示,做筆記,就像是「用客觀的角度看自己」,支出筆記、時間筆記,目的是抓出「不自覺多花錢」、「不自覺浪費時間」的惡性基因;投資筆記的功能,則是避免「股價一波動,就忘了當時為何買這檔股票」的初衷。至於要用紙本或數位工具來記載,他則認為各有優點,「只要夠輕鬆就好。」

 

投資

▲點圖放大

 

郭勝勤於手抄筆記 訓練對大盤的敏銳度

 

再以投資筆記來看,艾致富用電腦截圖、雷浩斯用EXCEL製作報表,都是利用數位工具,但擅長技術面與籌碼面分析的投資達人郭勝,則認為「勤於手抄筆記」更能訓練盤感,透過每天親筆寫下大盤、期貨市場的相關數字,以及線圖中具有指標意義的參考數據,強化對盤面變動的敏銳度;此外,他也會隨手抄寫看好的產業與個股。

 

「真的不要拘泥形式!」田口智隆再次強調,只要是能讓你持續下去的方法,就是最好的筆記術,當然,「你還要能在上面記錄自己的心情、態度與檢討。」他舉例,雖然有人認為紙本、手寫最能留下「情緒」的印記,但隨著科技進展,「現在很多數位筆記軟體也有表情符號等特殊功能,我沒用過,但或許更能讓使用者記住當時的心情呢!」

 

無論是控制支出、幫助存錢、時間管理,乃至於投資前後的策略依據,筆記都是「用客觀角度看自己」的修煉!喔……,說修煉太沉重,別忘了,日本理財達人的關鍵忠告,筆記很有用,但筆記的方法,就是愈輕鬆愈好,完整重於精準,每天記錄,你就能看見自己的改變!

 

投資

▲點圖放大

延伸閱讀
政府對策〉強化分級醫療  健保署推「大家醫計畫」促進全民健康 慢性病成健保難以承受之重
政府對策〉強化分級醫療 健保署推「大家醫計畫」促進全民健康 慢性病成健保難以承受之重

2024-06-12

荒謬的修法改革,每年恐多花千億預算,卻救不了醫療品質 誰讓健保加速崩壞?
荒謬的修法改革,每年恐多花千億預算,卻救不了醫療品質 誰讓健保加速崩壞?

2024-06-12

促進醫病關係 行政院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草案
促進醫病關係 行政院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草案

2018-04-12

畸形巨塔》有了國際認證 就能降低誤診與醫療糾紛? 浮濫評鑑 醫療品質不升反降
畸形巨塔》有了國際認證 就能降低誤診與醫療糾紛? 浮濫評鑑 醫療品質不升反降

2015-05-28

醫療糾紛不斷   台灣醫生「犯罪率」世界第一
醫療糾紛不斷 台灣醫生「犯罪率」世界第一

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