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資深社運工作者」 顧玉玲老派寫作迸出新角度 寫移工讓侯孝賢泛淚 她用6年熬出20萬字《回家》

「資深社運工作者」  顧玉玲老派寫作迸出新角度 寫移工讓侯孝賢泛淚  她用6年熬出20萬字《回家》

何欣潔

話題人物

攝影/陳俊銘

953期

2015-03-26 13:57

本屆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顧玉玲,以「工運組織者」的身分開展文學寫作,花費六年陪越南移工一起「回家」,捕捉一代越南移工真實而鮮活的身影,也為台灣二十一世紀初的勞動者歷史,留下最珍貴的記事。

「寫,是一種責任。有些故事我知道如果我不寫,它就不會被看見,那麼我就盡量把它寫出來。」二○一五年春天,顧玉玲以越南移工返鄉故事《回家》,拿下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作者的人道之心,讓台灣得以有反省與思考的機會。」面對中、港、台三地優秀作家同台競爭,評審團仍一致認為《回家》保持台灣與世界對話的獨特角度,得獎當之無愧。

距離她上一本書寫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相隔六年,書寫場景拉回移工的故鄉越南,讓這一代來台灣的越南移工,得以在台灣讀者心裡,留下一點立體的生命圖像。「它是一個珍貴的紀錄,讓我們這些在台灣的越南子弟感到非常溫暖。」越裔神父、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創辦人阮文雄這樣認為。

連續兩本移工著作都獲得大獎,一般讀者也許早已相當熟悉,顧玉玲的創作養分來自於她是「資深社運工作者」,但現今台灣社運百花齊放,上街抗議成為一種青春表徵,年輕的讀者恐怕難以想像,顧玉玲與其同輩所堅守的,是一條自我要求相當嚴格的運動路線,也意外形成她作品的特殊魅力。

 

野百合學運露頭角 賴香伶、鄭村棋都曾是她戰友


一九九○年野百合學運,當時就讀輔仁大學的顧玉玲是「校際代表」之一,畢業後選擇走入基層工會,參與台灣解嚴後重要工運組織「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知名工運人士鄭村棋、現任台北市勞動局局長賴香伶、帶領關廠工人臥軌的吳永毅,都曾是她密切的工作夥伴。

這支隊伍要求知識分子到基層工會接受庶務磨練,磨去精英銳氣與稜角,學習與工人一同生活、爭取權益,被稱為是一種必須「忍受寂寞」的路線,讓顧玉玲的寫作經歷與一般「作家」完全相反,卻也是她得以照見人性的複雜與幽微之處、作品面貌得以如此豐富而細緻的主因。

「我並不是先成為一個作家或記者,然後去訪談移工、寫出他們的故事;相反的,是我們在社會運動裡面,貼身經歷這麼多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運動者不寫,誰會寫呢?」記錄是為了社會責任,書寫則和組織工作密不可分,顧玉玲的寫作故事,全無許多文學家的浪漫、空靈或過度強調「自我」的特質。作品序跋必向「前輩、同行者、參與者」言謝,最後將書獻給「致力讓世界更好的同志們」,一撇一捺盡是嚴謹與老派,「我會說,組織工作者才是我最重要的書寫位置。」訪問過程中,顧玉玲也不止一次這樣強調。

連○八年首次決定動筆寫《我們》,都是因為「得獎就有四十萬元,可以付國際勞工協會辦公室一年的房租!」每天晚上十時下班後開始寫作,有時寫到凌晨三點,第二天仍要準時進辦公室處理移工事務,長年在工運中磨練出的自制與規律習慣,恰巧與長篇寫作需要的特質,不謀而合。

 

釋放底層怨氣 把體制的不義嵌進人的故事

 

「她在工作上的確是非常有效率、靈巧,也是一個很敏感的人。」同樣以扎實的工運經驗說服市民、高票當選台北市勞動局局長的賴香伶,與顧玉玲共同工作近二十年,她這樣觀察:「顧玉玲跟『人』是親近的。有些搞社運的人,其實不喜歡聽弱勢者抱怨,聽久了會怕、會煩,但顧玉玲是喜歡的,她願意去聆聽、陪伴,所以才會跟著移工返鄉回越南,她把體制的不義鑲嵌在一個個『人』的故事裡,去承接那些故事,並安放在文字裡。」

第一次寫書是為了爭取四十萬元,為組織財務紓困,成就台灣第一篇以移工為主體的文學紀錄,正式踏上寫作之路。顧玉玲自嘲只在高中編過校刊、「是個文藝少女」,從未專職創作的她,抓住運動空檔寫作,連續橫掃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時報開卷好書等獎項。情感濃重卻又輕盈易讀的文字,抓住各地移工在台灣的艱難悲苦,與苦中作樂的幽默,導演侯孝賢就表示,讀顧玉玲的作品,常讓他眼眶泛紅,反覆看了數遍不能釋手。

「寫完《我們》,大約就知道一定要寫出《回家》,追蹤這些移工返鄉之後的故事。」台灣的移工來自於東南亞各國,由社會主義國家快速轉向資本主義的越南,引起了顧玉玲的好奇心。

對當地青壯人口來說,「遷移,尋找更好的出路,是機會,也是冒險。」她想將台灣人眼中原只有「弱勢、語言不通」形象的移工,還原成有膽識、在結構限制下奮力一搏,最後卻多半徒勞無功的跨國探險者。

但在兩書間隔的六年之間,顧玉玲的運動生涯也出現重大轉折。工運戰友對運動路線有不同看法,正式分道揚鑣為「人民火大行動聯盟」與「人民民主陣線」,也讓顧玉玲暫時抽離第一線運動者的角色,到學校兼課,轉換運動位置,「如果組織沒有分崩離析,也許我沒有時間寫出《回家》,人物與時序都如此複雜的一本書。」

長年習慣的工運組織生活起了變化,仍讓顧玉玲書寫時常感到遲疑。第一本《我們》的後記,她以國際勞工協會祕書長的身分寫道:「運動中的記錄、書寫、論述、研究、文化展演等工作,雖兼有組織教育功能,終究是較具『收割』性質的。個別或共同執行者得以被輕易指認成果……。」就是擔心自己寫作鋒芒太露,模糊運動焦點。

 

移工

▲顧玉玲(下圖左)與移工們站在同一陣線,把貼身經歷寫成《我們》以及《回家》兩本書。

(圖/汪英達提供)

 

(圖/汪英達提供)

 

充當國際橋樑 帶包裹、幫寄信,把自我縮到最小


「動筆的時候還是會想:我現在是為了什麼而寫?」時時以勞動大眾「集體」對書寫者的「自我」進行反覆叩問,造就了書評家唐諾所言,顧玉玲「將自我縮到最小」的書寫特質。相對地,也讓她的寫作之路比一般作家更加嚴峻。

說來是台灣讀者之幸,在自我追問、摸索前進的同時,顧玉玲仍持續往返台、越兩地書寫與記錄。當然,同時也替移工向仲介公司討回護照、開車載女工往返庇護中心、協助向雇主追討工資,甚至代越南的妻子轉交草藥給遠方的丈夫。

採訪回來的行囊裡,除了筆記,「滿滿都是代寄、代辦、代打電話等事宜,林林總總,總計有九份待郵寄或待面交的包裹,數封手寫信,以及待打的電話十餘通。」

來往累積了豐厚又貼身的移工故事後,顧玉玲下筆還是再三踟躕,「第一次到越南,寫了超過十萬字,後來幾乎全部刪改掉。」害怕自己只是用台灣的「異鄉之眼」誤解越南,顧玉玲借閱大量的越南政經、歷史書籍「補課」,甚至請越南華裔的清大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羅漪文幫忙校訂,確保自己對越南異鄉的器具描摹沒有誇大誤解,才讓二十萬字的《回家》問世。

「說到底,當代歷史如果只剩下達官貴人的版本,沒有工人的紀錄,我會很不甘心。」回望過去二十年與工人同行的青春,顧玉玲除了繼續與同志摸索運動該如何前行,也想著如何在主流經濟發展、政權更迭的大歷史敘事下,留住工人勞動者真實而鮮活的身影,為台灣二十一世紀初的移工歷史,寫下最珍貴的記事。

 

顧玉玲
出生:1967年
現職: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成員、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經歷:國際勞工協會祕書長、台北文學獎得主、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學歷:輔仁大學英語系

延伸閱讀
南臺灣首度辦理產業人才永續論壇,聚焦多元共融與移工議題, 提供人資最新趨勢
南臺灣首度辦理產業人才永續論壇,聚焦多元共融與移工議題, 提供人資最新趨勢

2024-04-12

戴上政治有色眼鏡  引進印度移工政策遭汙名化  印度移工各國爭搶  唯獨台灣鬧歧視風波
戴上政治有色眼鏡 引進印度移工政策遭汙名化 印度移工各國爭搶 唯獨台灣鬧歧視風波

2024-03-13

上有公婆下有娃、老公又生病,單靠我種田根本沒法養全家...一個越南移工道出:偷渡來台背後的辛酸
上有公婆下有娃、老公又生病,單靠我種田根本沒法養全家...一個越南移工道出:偷渡來台背後的辛酸

2024-02-21

刻苦耐勞評價好,印度移工將來台!台印簽署合作備忘錄,學經歷、英文佳為優先對象…台灣缺工能解?
刻苦耐勞評價好,印度移工將來台!台印簽署合作備忘錄,學經歷、英文佳為優先對象…台灣缺工能解?

2024-02-16

與確診者同宿舍 落跑的越南移工找到了!
與確診者同宿舍 落跑的越南移工找到了!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