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需要跨界跨領域共同面對。
這兩類的朋友,被某些環團列為破壞環境的敵人,但是我把他們都視為伙伴:不是為了拉攏關係來獲得他們捐款給荒野,對荒野而言,環境保護沒有敵人(請參閱:環境保護沒有敵人 ),敵人是對立的無法對話的,但只有透過對話才能促進彼此的了解,然後才能攜手共同守護環境,此外,我一直也認為,環境保護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需要跨界跨領域共同面對。
在精品品牌協會演講完,因為我放了過去一年中,遭到廠商污染的些許河川圖片,因為其中一家廠商的負責人--張老闆正好也在場,因此演講完後,他特別過來向我解釋那次事件真的意外,對此,我回應那麼我們就再把這種意外發生機率降低,畢竟汙水流入河川,污染的是養育我們的大地。
會後,則有夥伴跑到前面跟我說很感動,可否把風中奇緣的影片分享給他?另一位夥伴則說這是少數讓她聽了沒有睡覺的專題演講,他也會持續在永續環境的推動上,和環團共同努力。
準備演講內容時,剛好李鴻源老師撰寫的【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這本書出版,我把老師的觀點也放入兩場演講中。李鴻源老師在書中提出幾個啟發性的案例,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強調跨領域對話、跨部門整合,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夥伴關係、地方和民間的夥伴關係。
我到各地和企業朋友,和政府夥伴分享討論,就是跨領域對話,不僅對話,還要合作。以歐萊德作洗髮精和興采實業做紡織來說,它們是不同領域的,但現在風行的喝咖啡文化,我們喝的咖啡只有取用了2%,其他98%是要被丟棄的,那裡頭有一半是水分,但也可以抽取約10%的油脂,歐萊德就拿去做洗髮精,剩下的興采實業拿來紡紗,這就是跨專業跨領域合作。
我在公部門待過,要做到跨局處跨部門整合是有其難度,每個局處都有本位主義,環團之間也是。這是正常現象,但是面對環境課題,永續課題,單一局處或是單一部會很難周全處理。以最近台灣碰到的乾旱困境來說,單單經濟部水利署是無法處理的,還需要農政單位、工業部門、國土規劃單位、森林保育…等等一起來思考對策,還得中央和地方共同面對。
還有一個最重要,但最常被忽略的就是「公民參與」。李老師特別提醒不要害怕及迴避公民團體及非政府組織,把他們納入變成夥伴,成為政府決策及運作的一部分,大家共同面對問題。
演講中我特別舉318學運和大家交換意見,我認為政府看待318學運最大的錯誤是把這些人當作暴民。我開玩笑地說,學運期間幾乎有就到現場陪伴學生,我也是暴民囉!那你們還邀請暴民來演講,不是更有問題?在場學生和民眾不是閒閒沒事做,佔據立法院議事廳以及週遭道路來製造社會不安,要去了解那背後潛藏的問題是資訊不透明,缺乏公民參與。瞭解問題的癥結,然後坐下來對話,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把這股民意做為對外談判的籌碼,這才是上策。
李鴻源老師提醒,台灣要邁向一流國家,達到永續發展,不管政府或民間,一定要做到整合、協調和執行這三件事,在態度上要把持正向思考,跳出框框看問題,利用對話代替對立。
我在演講中也強調,我們應該珍惜台灣的土地風貌、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保留與在地生命有關的產業結構與歷史記憶,讓台灣成為華人世界最有文化深度,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台灣未來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