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選舉變天,政治舊世代殞落,新世代崛起;同樣的,傳統鑽營政商利益掛鉤的老企業,未來會跌落舞台,而在政黨身邊當啦啦隊的企業家,將被具創新力的新企業家取代。
選後很多媒體評論也很傳神,像《中國時報》說國民黨「輸到只剩總統府」,這是一九四九年以來,選舉最大潰敗;有的電視台評論,說國民黨像遭到滅門血案,只留下一個活口(新北市);也有人形容,選民原本只想給總統馬英九打兩個巴掌,卻不小心打斷了兩條腿。
在雲林敗選的張麗善,她的哥哥張榮味選後十分感慨地說,「再會游泳的人,碰到海嘯也會沒命,一句馬英九就輸了。」八年前在阿扁執政後期,民進黨遭到的重創,現在發生在國民黨身上。兩周前,我在《今周刊》說今年選舉必有重大變化,如今這個變化比我預期的還大。
選舉是透過眾人意志來決定台灣方向,每一次選舉結果都代表了台灣的未來,尤其是這次柯文哲颳起的旋風,其重要性正如三十七年前許信良掀起的中壢事件、一九九四年阿扁拿下台北市長般,都是台灣政經情勢的重要轉捩點。二○一四年的九合一選舉,也是台灣出現巨大變化的新起點。
▲此次選舉慘敗,馬英九請辭黨主席,國民黨內恐陷入無窮盡的內鬥。(攝影/劉咸昌)
新世代崛起 柯文哲超越藍綠舊選舉思惟 選民照樣買單
新世代崛起 柯文哲超越藍綠舊選舉思惟 選民照樣買單
我們必須注意幾個新變化,其一是新世代崛起,老世代殞落,這是後浪推前浪最激烈的一次。上回我們說三一八學運是世代交替的重要轉捩點,先前從大埔案、洪仲丘案,一直到太陽花學運,年輕世代透過網路串聯,形成一股巨大力量,執政當局渾然不知,甚至把他們當成洪水猛獸,如今新世代終於推倒了老世代築起的高牆。
年輕世代這次積極參選,都有很好回報,像是綠黨參選桃園市議員的二十六歲年輕人王浩宇,在臉書成立粉絲專頁「我是中壢人」,他沒有競選宣傳車,也沒有選舉看板,居然在中壢選區第二高票當選市議員。二十九歲、新當選南投集集鎮長的陳紀衡,打敗長期經營地方的老鎮長,為「樹黨」掀開新紀元。另外,二十五歲的台大研究生薛呈懿當選宜蘭縣議員,很多新世代年輕人扳倒傳統政治人物。
反而是老世代大家族紛紛殞落,這次連勝文敗選,恐怕會終結連家在台灣政壇的勢力;吳志揚意外落選,也終結吳伯雄家族在桃園政壇的三代執政地位。而這次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欽定」的四位候選人全部落選,過去無往不利的大企業家牌也全告失靈。
這是一場新舊世代板塊的大位移,新的力量崛起,舊的勢力式微,這也是台灣生命力再起的轉捩點;以前的選舉必須大撒錢、滿街宣傳車、競選旗幟,還有聲嘶力竭的選舉造勢吶喊,現在看起來都可以不需要。這次選舉中凸顯出來的柯文哲現象,將深深影響未來台灣政治文化。
柯文哲素人參政,他堅持理念、立定目標、全力以赴,帶給很多有志參政的年輕人希望,在這場選舉中,他標榜錢夠用就好,率先關閉選舉帳戶,他用健走取代掃街,最後一場造勢,用音樂會取代選舉造勢催票,他囊括了八十五萬張選票,已經打破傳統藍綠界線,為首都帶來新的改變。
經濟牌失靈 郭台銘用「投資權」拉票 支持候選人全落馬
經濟牌失靈 郭台銘用「投資權」拉票 支持候選人全落馬
新舊世代交替,是今年選舉結果發出的第一個訊號。從這場新舊交替中,我們看到台灣正悄悄崛起的新力量,一是網路世代將成為社會主流,這次柯文哲悄悄掀起的寧靜革命,其實是來自網軍的力量。選前兩天,柯文哲用打卡的方式走遍台北七個地點,臉書成為最有力的傳媒,傳統的媒體如報紙、電視,主導力都下降。
網路世代崛起,讓小蝦米可以推倒大鯨魚,沒有政黨奧援的年輕人也可以有翻身的機會,在網路的世界,人人都可以發聲,公民力量成為推動時代往前走的一股最重要力量。
第二個訊號是深耕的力量。這次林佳龍打敗胡志強,證明了他在台中深耕十年得到選民回報;林右昌贏得基隆市長,也是他從大學畢業後投身基隆政壇,屢敗屢選,終於開花結果;鄭文燦深耕桃園,這回也意外開花結果,選區是經營出來的,這場選舉給所有政治人物都上了一課。
三是兩岸關係可能有新變化。這次選舉國民黨大打經濟牌,財金經首長連袂上電視,大打恐嚇牌,引來選民反感;還有企業家配合演出,頻頻恫嚇選民,像郭台銘頻頻高喊:「沒有投票權,我有投資權」,以投資為訴求,號召「經濟選民」,但選民偏偏不買帳;選舉結果發現,被認為在兩岸取得重大利益的家族,如吳家、連家都敗選。過去很能感動選民的企業家牌也都失靈,背後意義十分重大。
馬英九自二○○八年執政以來,以改善兩岸關係為首要目標,訴求的是兩岸關係改善,台灣經濟大好。但六年多下來,兩岸關係少了扁政府時代的劍拔弩張,台灣經濟卻沒有大好,反而是雪上加霜。
而今年被年輕世代質疑的是,兩岸交流最龐大利益落入政治買辦集團及財團之手,過去遊走兩岸的政治家族都在中國取得重大利益,很多企業家以台商的身分在中國批地、在中國招商,他們拿到獎勵投資的優惠,這些兩岸交流的利益全都落入財團及政治買辦集團手裡,是標準的寡頭利益壟斷形態。他們沒有回饋台灣社會,反而壓低台灣薪資,他們投資在中國,卻沒有給年輕人機會,而且動不動還有企業家恫嚇年輕人連二十二K都沒有、會掉到十五K,這次選舉等於新世代選民給了這些政治買辦集團及壟斷兩岸交流利益大資本家大大打了巴掌,也可能令中國領導當局重新思考未來兩岸政策及傳統招商模式。
這場選舉也凸顯出台灣世代不正義的底層反撲力量。像遨遊在兩岸天空取得利益的「空中飛鳥」,對上長期留在台灣、苦無就業機會的低薪「植物人」;還有本刊不斷提醒的年金問題,被壓縮到的年輕世代未來命運,年金制度背後潛藏的世代問題,這可能才是台灣未來最大爭議。
這當中還有高房價引來的世代相對剝奪感,台灣高房價問題,政府始終束手無策。馬總統的第二個任期,開始面對貧富差距的問題,祭出的證所稅重創資本市場,引來極大民怨,可是對房地產實價課稅卻是再三閃避,終於引來這次滔天巨浪反噬。
藍綠重洗牌 馬英九成票房毒藥 蔡英文可望問鼎大位
藍綠重洗牌 馬英九成票房毒藥 蔡英文可望問鼎大位
其實這次選舉並不是民進黨大勝,而是選民不滿馬政府施政,要給馬總統一個教訓,結果下手太重,民進黨意外成了贏家;像新北市長朱立倫差點馬失前蹄,游錫堃只輸兩萬多票,這是不可思議的,原因是新北市民沒有柯文哲可以投,只好移情游錫堃,差一點讓朱立倫落馬。這次選舉,馬總統像個超級助選員,全台跑透透,他自以為是超級吸票機,卻不知自己變成票房毒藥,像選前他到嘉義市助選,陳以真避不見面,結果民調瞬間暴增。但隔了兩天,他來輔選,陳以真民調又掉了將近二十個百分點,怪不得落選的胡志強宣判馬英九政治生命已結束。
國民黨敗得如此慘烈,可能輸掉二○一六的江山,未來這一年,國民黨恐陷入無窮無盡的惡鬥之中,一直到產生下一位新共主為止。
而贏得九合一選舉的民進黨,距離二○一六年的大位又更靠近一步,這次柯文哲獨力撐起台北市選局,讓主席蔡英文全力輔選中台灣,終於拿下台中市及彰化縣,已奠定二○一六年的候選人地位,黨內恐無人能敵;不過選總統難度比地方諸侯難度更高,蔡英文恐怕要有更進一步的修煉,才能划向大位。
這場九合一大選,重新洗牌政治人物,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未來政局變化中將成為重量級人物,一六年的大選,兩黨都必須看他臉色;他在這次選舉中所掀起的「另類」選舉手法,也將影響未來選舉文化,最顯著的是可能帶動醫師參政的風潮。
經過這場選舉,民進黨悄悄完成了世代交替,除了蔡英文領航外,這次在台南市大勝的賴清德,在高雄贏五十多萬票的陳菊,及打敗胡志強的林佳龍,將成民進黨中流砥柱;尤其是年紀較輕的賴清德、林佳龍未來潛力雄厚,擠進六都首長的鄭文燦前途看漲,他收回民進黨失去很久的「民主聖地」桃園,如何好好耕耘,大家矚目。
至於被海嘯襲擊的國民黨如何在絕望中重生,未來的政治重建工程可能十分艱鉅,但是民意翻臉如翻書,現在國民黨的處境正如同八年前紅衫軍崛起要推倒阿扁那時的局勢。阿扁執政到後期已經天怒人怨,但阿扁仍不自知,最後把自己關進監牢,馬英九是搭乘阿扁的順風車扶搖直上。
過去他批評阿扁的每一件事都回報到自己身上,這次選舉,選民充分表示了對馬英九總統執政無能的憤怒;也許他還沒有感受到這個嚴重性。國民黨敗選當晚,馬總統批准了國民黨祕書長曾永權及行政院長江宜樺的辭呈,但對自己的敗選責任卻輕輕掠過,留下黨內更大的鬥爭伏筆。
從○八年狂勝民進黨、邁開完全執政之路的馬政府,短短六年把雄厚本錢玩完了,眼看這艘船艦即將沉沒,有人急著跳船,有人開始丟石頭,馬總統本人已難挽回頹勢,下一位共主會是誰?這是國民黨翻身的關鍵。
十一月二十九日大選當天,在國家音樂廳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會上,一位深藍的企業家夫人頻頻拭淚,面對這個空前慘烈局面,她簡直嚇呆了;但是,三十日清晨,我登上七星山頂,山頂上擠滿了人,大家揮手叫好,彷彿台灣又見到了希望。同樣的選舉結果,大家各自解讀。
▲贏得九合一選舉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左),已奠定2016年總統候選人的地位,不過她還要有更進一步的修煉,才能划向大位。(攝影/聶世傑)
企業換腦袋 政商關係不是獲利保證 創新才是硬道理
企業換腦袋 政商關係不是獲利保證 創新才是硬道理
在網路的世界,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發聲,隨時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是一個開放社會最基本的起點;公民力量崛起,每個人都可為自己的未來打拚,政治人物必須為人民服務,如果背離這個目標,很容易被公民力量趕下台。
而這次政治的變天,也會催化未來企業經營的新生態,過去遊走兩岸,靠著營造政商利益,靠著中國廉價勞力代工,或從中批地取利的財團成為顯學;未來這條路會愈走愈不通,台灣必須重新回到世界經濟的競技場,創新才是硬道理。
政治上,舊世代殞落,新世代崛起;同樣在企業舞台上,傳統鑽營政商利益掛鉤的老企業,會跌落舞台,在政黨人士身邊當啦啦隊的企業家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創新力的新企業及企業家。這次選舉,對郭台銘是個當頭棒喝,凸顯了他對巨大潮流的轉變不夠敏銳!
▲過去兩岸交流的利益多落入財團及政治買辦集團手裡,他們沒有回饋台灣社會,反而壓低台灣薪資,但現在這條路會越來越走不通。(攝影/吳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