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短暫延宕,滬港通正式上路。雖然開通首日行情不如預期,但新制對大中華區資本市場的影響將慢慢浮現,台灣惟有加速開放,才能避免被邊緣化。
除了行情「跳水」,更引人關注的是,滬港通雙向的成交量,在第一天就出現極度不對等的情形。
在買賣滬股的「北向」交易方面,一如事前預期,大受海外投資人追捧;中午休市時間之前,每日一三○億元人民幣的額度上限,已用去八成,下午兩點不到,額度全數用完。
至於買賣港股的「南向」交易,原訂一○五億元人民幣的買進額度,收盤時僅僅使用一七%,還有超過八成額度乏人問津。儘管這只是單日行情,但似乎也意味著,經過五年熊市、還留在股市的中國散戶們,看待港股的態度,目前仍然十分保守。
恐遭排擠 台股應更開放
恐遭排擠 台股應更開放
對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而言,指數漲跌和成交多寡,遠不如制度上路來得重要。
十一月十五日發布的「小加網誌」裡,他把滬港通喻為「1117號列車」,寫道:「滬港通……如同一條剛剛開通的高鐵路線,開通首日的上座率是高是低皆有可能。無論當天的交易是火爆還是冷清。反正路已經開通了,車天天都有的,您大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行程,從從容容地買票上車。」
反觀台灣,在滬港通首日,加權指數大跌近百點。雖然未必是資金排擠效應所致,但在外資持股比重創歷年新高之際,台灣資本市場如何吸引更多全球資金,避免在兩岸三地市場中邊緣化,是決策者無可避免的責任。
「小加網誌」裡還提到,「有了滬港通,是否比沒有滬港通更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也應該思考和A股、美股等聯繫最密、影響最深的市場接軌,而非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