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十七個高所得國家中,生育率只贏韓國,將面臨「人口變少、國民變老、荷包變窮」的問題,若無法提出有效解方,國家財政、社會保險都可能出現破產危機。
台灣生育率低眾所皆知,但是,台灣生育率該維持在什麼程度才是最恰當?可就沒有人討論過。這個問題在本周有了初步的答案。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安琪十一月十日公開跨國團隊研究,這項研究是台灣少數登上《Science》期刊的純社會科學論文,也讓台灣人口問題成為國際矚目焦點。
按照以往的社會觀念與政府宣傳,最適合的生育率是「兩個孩子恰恰好」,每個家庭生育兩名子女「替代」雙親位置,人口零成長,也因此普遍認知的「最適生育率」為二.一。
然而維持人口零成長是高所得國家最該努力的目標嗎?這篇研究提出不同見解。
董安琪與團隊綜合數項指標,在同時兼顧國家財政收入充裕(有充足新生兒作為未來勞動力),又確保個人長期消費水準不變(每戶扶養孩童不宜過多)的目標之下,計算出台灣最適生育率落在一.七左右,其他高所得國家也可望下修至一.七八左右。
如此一來,過去幾個「低生育率」國家如法國、美國就擠進「合格」行列。
但即使下修最適生育率,台灣情況仍堪稱嚴重。據聯合國統計資料,台灣二○○五至一○年的平均總生育率僅一.二六,在高所得國家中敬陪末座,僅勉強高於韓國的一.二三;根據一三年行政院統計,台灣的總生育率更下探一.○六五。
若進一步計算最適生育率與實際生育率差距,台灣的少子化問題,在高所得國家中排名第四,只比德國、奧地利與日本情況稍好。董安琪警告,若拿不出人口對策,二十年後台灣勢必面臨「人口變少、國民變老、荷包變窮」的苦果。
「面對少子化,台灣能努力的方向有兩個,一是改善公共托育政策,提高生育率;二是接受少子化的現實,進行人口轉型。」婦女新知祕書長林秀怡指出,政府傾向「發錢」補助生育,卻未解決懷孕婦女被迫離開職場的問題,「提供良好的公共托育場所、對歧視懷孕的雇主進行勞動檢查,才是解決之道。」
林秀怡認為,台灣也應及早跟上日本腳步,因應人口轉型,為老齡社會的來臨做好準備,「將照顧老人、幼兒托育的工作全放在青壯人口身上,沒有人拖得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