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表現不俗、專利數量又多,看起來,台灣既有經濟活力又有創新能量,但為何薪資成長如同死水呢?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在於他少看了一項因素:匯率政策。
「這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十月二十四日,國際競爭力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來台演說,對於台灣十餘年來的薪資停滯現象,他坦言自己想不出病因。
他說,過去十年台灣經濟表現優於韓國,但這樣的競爭力卻沒有反映在薪資水準上,「這很奇怪。」麥可.波特是當今世上最負盛名的國際競爭力大師,「奇怪」兩個字從他嘴裡脫口而出,本身也就是怪事一樁了。
其實,大師的疑惑多半來自於前提設定有所偏誤;「台灣經濟表現優於韓國」,這個前提,不盡正確。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若以本國貨幣計算,過去十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了四三%,韓國成長四四%,兩者相比,差距的確不能算大,但若計算方式改為美元,台灣的成長率略增為四九%,韓國則是暴增至九○%。
換成美元計價 台灣GDP成長率敬陪末座
如果把亞洲的幾個主要新興經濟體相互比較,更可發現台灣過去十年經濟表現的「獨弱」現象,在以美元計價的GDP成長率數字中,越南、菲律賓、印尼都繳出二○○%以上的成績,新加坡與泰國也有超過一倍的成長幅度。
匯率長期阻升 牽動所有人的行為邏輯
一個更能凸顯「台灣經濟成長比人差」的數字,是台灣占有全球GDP比重的變動;同樣以美元計算,一九九四年,台灣占有全球GDP的○.九%以上,但到今年,估計只剩下○.六五%。至於台灣的競爭對手們,韓國從一.七%增長到一.九%;新加坡從○.二七%提升到○.四%;至於泰國,二十年前GDP占全球比重落後台灣○.四個百分點,但到今年,落後幅度只剩下○.○九個百分點,眼看就要追上台灣。
新台幣長期以來阻升不阻貶的匯率政策,自然是造成以上結果的原因之一;但,別以為這只是單純的「計價幣別轉換」數字遊戲,匯率長期阻升的效應,已經牽動著台灣上上下下所有人的行為邏輯:對企業來說,當辛苦賺來的新台幣被阻升下的匯率政策打了折扣,對外購買原料的成本變高,於是只能壓低國內生產成本;對個人來說,當「鄰國的錢比較大」時,有能力者自然選擇到海外賺錢,於是高階人力紛紛出走……,凡此種種,豈不都是低薪病因?而接下來的劇本,則是產業無法升級,低薪苦勞像是漩渦,在台灣島內越捲越深。
一一年,中央銀行委託政大國貿系教授陳坤銘主持一項「新台幣匯率與產業升級」的研究,其中有兩項結果值得留意,首先,「研發能力愈低或生產效率愈低的廠商,在面對新台幣升值時將會愈早外移」,其次,「對沒有外移的廠商而言,新台幣升值將使國內研發支出增加,亦即產業升級」。
十月十五日,美國財政部發表最新的國際經濟與匯率報告,如往常的,再次對台灣匯率政策提出「應該減少干預、更朝市場化前進」的建議,較特別的是,報告中對央行七月間發出的一份新聞資料,直接「打臉」。當時央行強調,新台幣匯率波動恐將傷害總體經濟;美國財政部的報告則反駁,「許多研究已經發現,更彈性的匯率將有助於小型開放經濟體減少外部衝擊。」美國財政部也提出一份由美國經濟研究局在○三年發表的研究資料,根據這份研究,「採取彈性匯率政策的國家,經濟成長優於匯率僵固者」,此外「當遇到外部衝擊時,若匯率彈性不足,則會直接影響境內的薪資」。
台灣為何低薪?如果麥可.波特看的是美元計價的名目GDP,應該就能豁然開朗;當然,我們的政府也該轉換視野,如果面對質疑時,只是搬出與國際貿易現實脫節的「台幣計價、購買力平準GDP」數字,試圖說服人民「在島內可以自給自足」,那麼,永遠看不到台灣低薪的真正原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