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可以接受犧牲一個人救鐵軌上的五個人,但在某些其他狀況下,犧牲一個人來拯救許多人卻不受容許?
有一天你出門去散步,看到一輛失控火車衝出鐵軌,撞向五個工人。司機已經不省人事,可能是心臟病發。如果什麼都不做,所有人都會死,火車會壓扁他們,因為車速實在太快,他們來不及閃開。然而還有一線希望。就在這五個人前面的鐵軌上有個分岔點,另外一條路線上只有一名工人。你很接近轉轍器,可以去扳動它,讓火車轉向,避開那五個人,只殺死一名工人。殺死這個無辜的人是正確的做法嗎?從數字上來看顯然如此:你只殺死一個人,救了五個人。這樣做讓幸福最大化。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似乎是正確的。在真實生活中,要扳動轉轍器、眼睜睜看著某個人死掉是非常艱難的,但袖手旁觀、看著五個人死掉又更糟。
這是英國哲學家傅特原創的思想實驗的一個版本。她很有興趣探究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救鐵軌上的五個人,但在某些其他狀況下,犧牲一個人來拯救許多人卻不受容許。想像一個健康的人走進一間醫院病房。病房裡有五個人,他們急需不同的器官。一位如果沒得到心臟移植,肯定會死。另一位需要肝臟,還有一位需要腎臟,各有需求。殺死這個健康的人,把身體切開來提供器官給那五個不健康的人是可以接受的嗎?絕不可能。沒有人會相信殺死一個健康的人,移植他的心臟、肺臟、肝臟、腎臟到另五個人身上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這例子就是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跟火車的例子有何差別?
用想像做實驗
用想像做實驗
一個思想實驗就是一個想像出來的情境,設計來帶出我們對特定議題的感受,或哲學家所謂對特定議題的「直覺」。哲學家常利用思想實驗。思想實驗讓我們進一步專注於真正要緊的事情上。而傅特這個思想實驗的哲學問題是:「犧牲一條命來拯救更多生命,在什麼時候是可以接受的?」出軌火車的故事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將關鍵因素分離出來,讓我們看看自己是否覺得這種行為是錯的。
有些人說,在這個例子裡你永遠不該扳動轉轍器,因為那樣是在「扮演上帝」:決定誰應該死、誰又應該活。然而大多數人卻會認為你應該這樣做。
但請再想一下另一個相關例子。美國哲學家湯姆森想出火車例子的另一版本。這一回,失控列車是在一條筆直的鐵軌上撞向五個不幸的工人,如果你不採取行動,他們肯定會喪命。你站在一座橋上,旁邊有個塊頭極大的漢子。如果你把他推下橋,他的體重足以讓火車在撞上五個工人以前減速停止。假設你有力氣把這男人推到火車前面,你該這麼做嗎?許多人都覺得這個情境更加困難,也更傾向說「不」,但在這個情境和軌道有岔路的情境裡,你選擇去行動的後果都是一個人而不是五個人的死亡。事實上,把大個子男人推下橋去非常像是謀殺。但如果兩種情境的後果都一樣,那應該不構成困難才對。也就是說,如果在第一個例子裡扳動轉轍器是正確的,在第二個例子裡把大漢推到火車前面便肯定是正確的。這點很令人困惑。
如果把一個人推下橋會有體能上的困難,或者你想到必須跟此人搏鬥、置他於死地而因此退縮,這個例子可以再修改,讓橋梁上面有個活門。活門就像第一個案例中的轉轍器,有同樣的槓桿原理,你可以用最小的力氣讓大個子男人摔落火車軌道上。你只要扳動一根槓桿就好。但許多人認為這個狀況比起鐵軌上有岔路的例子更悖德。為什麼呢?
有一種解釋是所謂的「雙重後果法則」。舉個例子:用力歐打一個人致死可能不算錯,但這只有在你的意圖是自我防衛、而且輕輕一擊保護不了你的狀況下才成立。一個善意行為(在上例中就是自救)出現可預見的糟糕副作用,在道德上是可接受的,但刻意傷害就不是。出門去毒死一個打算殺你的人是不對的。在第一種自我防衛的狀況中,你有一個可容許的意圖,只是這樣做會導致某人的死亡。在第二種狀況裡,你是有意殺死某人,那就不能容許了。對有些人來說,「雙重後果法則」解決了難題。但也有人認為它是錯誤的。
想像中的難題難免也會成真
這些例子可能看似異想天開,跟日常生活無關,它們從來沒打算符合現實,是設計來澄清我們信念的思想實驗。但真實世界的情境偶爾確實會導致類似的選擇。舉例來說,二次大戰時,納粹空投飛彈到倫敦的一些地區。一個德國間諜成了雙面諜,英國人有機會把誤導性的訊息傳給德國人,說火箭掉到比他們預定目標偏北許多的地方。如此一來,德國人會改變投彈目標,火箭就不會掉在倫敦人口稠密的區域,而會落在更南邊的肯特郡與薩里郡。換句話說,送出這個情報有可能讓被殺的人變少。但最後,英國人決定不要扮演上帝。
在一個不同的真實情境中,參與者決定採取行動。那是一九八七年的澤布呂赫災難事件,一艘載運汽車的渡輪沉沒了,幾十個乘客掙扎著要脫離冰冷的大海,有個年輕男子正沿著一具繩梯爬到安全處,他卻嚇僵了,動彈不得。他待在那個位置至少十分鐘,擋住別人都無法離開海面。如果不快點離開海面,他們都會溺斃或凍死。最後水中的人把他拉下梯子,設法逃到安全的地方。這個年輕男子掉進海裡溺斃了。要把他拉下梯子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決定,但在極端的情境下,就像失控火車的例子,犧牲一個人拯救許多人可能是正確的做法。
哲學家仍然在爭論火車的例子,還有應該如何解決。他們也在爭論湯姆森的另一項思想實驗。這項實驗是為了證明一個用了避孕法卻還是懷孕的女人並沒有道德責任繼續懷著寶寶。她可以做墮胎手術而不犯任何道德的錯。在這種狀況下懷著寶寶是一種善舉,卻不是義務。傳統上,關於墮胎道德性的辯論都聚焦於胚胎的觀點。湯姆森的論證很重要,因為大大強調了婦女的觀點。以下就是這項實驗的例子。
有位著名的小提琴家罹患腎臟病。他唯一的存活機會,就是和一個血型跟他同樣罕見的人身體連身體。而你就有那種血型。有天早上你醒過來,發現醫生趁睡覺時把他連到你的腎臟上了。湯姆森論證道,在這種情境下,你沒有責任要讓他一直連在你身上,就算你知道抽掉管子以後他就會死。同理可證,如果一個女人用了避孕手段卻還是懷孕,發育中的胚胎不會因此就自動有權利用她的身體,就像那個小提琴家沒有權利用你的身體。在湯姆森引進這個例子以前,許多人都認為關鍵的問題是:「胚胎是有人格的人嗎?」他們相信如果可以證明胚胎是有人格的人,那麼墮胎在每一種狀況下都是明顯不道德的。湯姆森的思想實驗卻指出,就算胚胎是人,也不能結束爭論。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個答案。有些人還是認為,就算你一覺醒來發現有個小提琴家連到你的腎臟上了,你還是不該扮演上帝。這樣的人生會很難過,除非你真的很愛小提琴音樂。但就算你沒有選擇幫助小提琴家,要殺死他還是個錯誤。同樣地,許多人都相信你永遠不該刻意終結健康的身孕,即使你沒打算懷孕也採取了預防措施。不過話說回來,這個聰明的思想實驗確實帶出了這些不同意見底下暗藏的處事原則。
〈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奈傑爾‧沃伯頓
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資深哲學講師。他從不同角度介紹西方哲學的多部入門著作一直暢銷不衰:闡釋西方哲學主要問題的《哲學入門》(Philosophy: The Basics)出版近20年來,不斷再版重印;講解27部西方哲學名著的《從〈理想國〉到〈正義論〉》(Philosophy:The Classics)一書已出版至第四版;介紹哲學思維方法的《從A想到Z》(Thinkingfrom A-Z)一書已出版第三版。他還編寫了多部哲學教材:《哲學:基本讀本》(Philosophy:BasicReadings),《政治哲學讀本》(Reading Political Philosophy),《哲學:學習指南》(Philosophy: The Essential Study Guide)。他於2008年創辦的哲學播客網站philosophybites,專門播放與當代哲學家和學者的訪談,成為英美最受歡迎的廣播網站之一,下載次數超過1000萬。
http://www.philosophybites.com
http://www.philosophybites.com
出版:漫遊者文化/大雁出版基地
書名:哲學的40堂公開課
目錄:
01 提出問題的人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02 真正的快樂 亞里斯多德
03 我們一無所知 皮羅
04 花園小徑 伊比鳩魯
05 學習不在乎 愛比克泰德、西塞羅、塞內加
06 誰在操縱我們? 奧古斯丁
07 哲學的慰藉 波愛修斯
08 完美的島嶼 安塞姆與阿奎那
09 狐狸與獅子 馬基維利
10 骯髒、野蠻又短暫 霍布斯
11 你可能在做夢嗎? 笛卡兒
12 下你的賭注 巴斯卡
13 磨鏡人 史賓諾莎
14 王子與補鞋匠 洛克與里德
15 房間裡的大象 巴克萊(還有洛克)
16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伏爾泰與萊布尼茲
17 想像的鐘錶匠 休謨
18 生而自由 盧梭
19 玫瑰色的現實 康德(一)
20 要是每個人都這麼做呢? 康德(二)
21 實際的福佑 邊沁
22 米涅娃的貓頭鷹 黑格爾
23 現實的一瞥 叔本華
24 成長的空間 彌爾
25 沒有智慧的設計 達爾文
26 生命的種種犧牲 齊克果
27 全世界的工人團結起來 馬克思
28 那又怎樣? 皮爾斯與詹姆斯
29 神之死 尼采
30 經過偽裝的思想 佛洛伊德
31 現任法國國王是禿子嗎? 羅素
32 呸!/喔耶! 艾耶爾
33 自由帶來的憤懣 沙特、波娃與卡繆
34 語言的蠱惑 維根斯坦
35 不問問題的人 鄂蘭
36 從錯誤中學習 波普與孔恩
37 失控列車與不請自來的小提琴家 傅特與湯森
38 透過無知達成公平 羅爾斯
39 電腦能夠思考嗎? 圖靈與瑟爾
40 現代牛虻 彼得・辛格
02 真正的快樂 亞里斯多德
03 我們一無所知 皮羅
04 花園小徑 伊比鳩魯
05 學習不在乎 愛比克泰德、西塞羅、塞內加
06 誰在操縱我們? 奧古斯丁
07 哲學的慰藉 波愛修斯
08 完美的島嶼 安塞姆與阿奎那
09 狐狸與獅子 馬基維利
10 骯髒、野蠻又短暫 霍布斯
11 你可能在做夢嗎? 笛卡兒
12 下你的賭注 巴斯卡
13 磨鏡人 史賓諾莎
14 王子與補鞋匠 洛克與里德
15 房間裡的大象 巴克萊(還有洛克)
16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伏爾泰與萊布尼茲
17 想像的鐘錶匠 休謨
18 生而自由 盧梭
19 玫瑰色的現實 康德(一)
20 要是每個人都這麼做呢? 康德(二)
21 實際的福佑 邊沁
22 米涅娃的貓頭鷹 黑格爾
23 現實的一瞥 叔本華
24 成長的空間 彌爾
25 沒有智慧的設計 達爾文
26 生命的種種犧牲 齊克果
27 全世界的工人團結起來 馬克思
28 那又怎樣? 皮爾斯與詹姆斯
29 神之死 尼采
30 經過偽裝的思想 佛洛伊德
31 現任法國國王是禿子嗎? 羅素
32 呸!/喔耶! 艾耶爾
33 自由帶來的憤懣 沙特、波娃與卡繆
34 語言的蠱惑 維根斯坦
35 不問問題的人 鄂蘭
36 從錯誤中學習 波普與孔恩
37 失控列車與不請自來的小提琴家 傅特與湯森
38 透過無知達成公平 羅爾斯
39 電腦能夠思考嗎? 圖靈與瑟爾
40 現代牛虻 彼得・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