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十二年國教制度於日前拍板定案,教育部將會考級距從現有的三級四標示,細分至十級距,回到傳統的分分計較思惟中,雖然基北區樂見其成,卻違反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引發家長、教師團體的憂慮。
第一屆十二年國教今年五月上路以來,引起諸多爭議,原先適性揚才、多元發展的立意蕩然無存,反而讓家長、學生陷入更大的災難,甚而在推動重大教育政策的關鍵時刻,教育部長也一下一上,由蔣偉寧換成吳思華。
用會考找出落後學生 而非當作優劣排名
用會考找出落後學生 而非當作優劣排名
面對新學期到來,十二年國教的執行方案成為首要之務,八月三十日的記者會前三天,桃園縣教育局局長吳林輝在臉書上率先開炮,痛批教育部部長吳思華向北北基退讓,推出十級量尺分數,令他感到「震驚、憤怒、失望。」
之所以讓人震驚,是因為當初會考立意,是透過A、B、C三級,來找出C級、也就是學習落後的學生,加強補救,而不是用來做考試的優劣排名。但是二○一三年五月,教育部先是會同師大心測中心,將三級距中的A和B,各加上+和++兩個標示,讓三級距變成七級,今年又進一步細分為十級距,已經完全悖離原先的會考精神。
吳林輝一席沉痛宣言,雖引起各界關注,但最終卻也沒能挽回制度的轉向。記者會中,教育部針對一○四學年度高中、職召開適性入學制度記者會,將志願序採群組化;縮短升學時程從三個月至兩個月;十二個免試就學區和特招區分開,由要特招(基北、中投、台南)的三學區自行招考辦理,會考成績作為門檻,加考一至三科;而免試入學從三級分增加十級的量尺分數,以作為同分分發依據。
吳思華強調,明年不會再有二次免試,會考成績維持三等級四標示,但基北區、中投區及高雄區等三萬人以上就學區則另提供十級量尺分數,作為落點參考,他認為透過「一次分發到位」等改革,有信心讓明年的十二年國教更好。
「十級量尺只會帶給家長、學生更多的壓力,變得更分分計較。」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謝國清表示,教育部被明星高中群聚的都會學區挾持,明星高中只占所有學校五%的名額,卻把所有的學生都拉下水,走回基測老路,越來越脫離十二年國教精神。
雖然教育部聲稱,上述量尺分數不會顯示在成績單上,只有在免試入學「用無可用、比無可比」的狀況下,才會拿出來使用,但謝國清判斷,只要成績更細分,就會讓更多家長和學生陷入壓力之中。
教育部的分發流程,在謝國清看來,無助於減輕考生的煎熬,因為只考會考的人,還是要等特招放榜才分發,以基北區來說,參加特招的人數約六千多人,是免試七萬人的十分之一,但是卻要讓六萬多人等待六千多人考完試,才能放榜,徒增煎熬。「應該讓會考分發結果先出來,少數的人再自行去考特招。」謝國清強調。
▲8月30日,教育部長吳思華召開記者會,敲定明年的入學方案。(圖片來源/UDN.COM)
教育部應加強配套 捨棄唯有讀書高觀念
教育部應加強配套 捨棄唯有讀書高觀念
「目前只談技術、不談配套措施,是本末倒置。」全國教師聯合總會副祕書長羅德水觀察,對想要教育部公布更詳細級距的家長來說,他們就是害怕自己孩子高分低就,才不在意十二年國教就近入學的理念。「家長對名校的迷思不改,無論制度面怎麼走,都是白搭。」羅德水說。
這兩年,十二年國教宛如一場政治人物角力秀,以至於大家只專注在技術層面,卻忽略落實十二年國教的精神,也就是「尊重孩子多元能力」、「鼓勵多方探索、多元發展」。如今,新的十二年國教已拍板定案,木已成舟,要思考的是,該做什麼才能達到讓中學生多元學習、適性揚才的目標?
羅德水認為,教育部應該要加強「高中的均優質化。」、「國中小補救教學」、「國中適性輔導」、「強化技職教育」等配套措施,才有可能讓師生、家長捨棄「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以及長年被明星學校綁架的升學路徑,並且真正落實就近入學。
謝國清則建議,諸如會考的能力檢測,應該每一年級都做,才能有機會本著初衷,找到落後學生來做學習補救,而不是等到國三畢業了才來會考,成為根本是假免試入學的依據,這樣有什麼意義?
隨著年底七合一選舉將到來,縣市長恐將洗牌,加上吳思華在馬英九總統任內的任期也不到兩年,可以預期的是,台灣的十二年國教仍然有許多變數。
只希望,政治人物在考量百年教育大計時,請多想想,我們的孩子將來到底需要什麼競爭力?我們希望孩子是一個只計較分數、花多數時間在背誦、死讀書的人,還是一個願意探索自己興趣、學會找答案、有創造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