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來,內心翻騰不已,在高雄氣爆災難發生後,作為新聞人的敏感度,我在獲知消息的第一時間,立即召開會議,指派兩組人馬趕赴高雄現場採訪。
一邊調度處理新聞,內心卻像被石頭壓住般的糾結,許多慘絕人寰的畫面不斷湧入,看著死傷者的照片,令人無限悲憫,想著死者枉死街頭的慘狀;傷者受燒傷之苦,真的不敢想像,死者的家屬該如何撫平傷痛,而傷者的復原之路漫漫,光是想到這裡,就讓人覺得心痛。
雖然內心糾結,但是身為一個媒體人,總覺得:「我該做點什麼!」整個周末,我一直反覆思考著這個問題。
在高雄採訪的同事,其中一組人在災難現場採訪,另一組則赴港區與高雄的石化工業區,調查石化管線運輸狀況;而在台北的我們,也動員超過五名記者與研究員,分頭蒐集資料與採訪。
事件的輪廓愈來愈清楚!原來,高雄市被七個石化區團團包圍,這八年來甚至還新增了十三條運輸石化原料的管線。在高雄市地底,布滿盤根錯節的石化管線,是造成這次悲劇的根源。
事實是,整個高雄市根本是一座石化大工廠,高雄人長期忍受汙染不說,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承受身家性命的威脅,而更讓人不忍的是,高雄有五萬人仰賴石化產業為生。這次事件後,反石化聲浪必定高漲,四兆元產值、占台灣第二大產業的石化業,勢必雪上加霜,一旦產業崩壞,最終受害的還是人民。
石化是高汙染工業,原本就不該在城市周遭生產,其實在過去二十五年,有三次機會可以讓石化業升級,並將高雄市的石化工業遷移,但是政策不明,以致一再錯失良機。
我們主張,政府應該仿效新加坡的作法,將石化產業設立專區集中管理,最重要的是讓它遠離人口稠密的都市,還高雄市民一個安全、乾淨的生活空間,同時石化產業仍然可以存活,而市民也不必在性命與飯碗之間做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