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鐵了心管制外資報告針對個股漫天喊價的現象,外資券商譁然。但事實上,外資券商出具個股報告,雖然主要對象是客戶,但分析師普遍也心知肚明,這份報告,通常很快就會出現在媒體版面……。
七月三十一日,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上任滿一周年的日子,當天台股卻慘遭外資賣超一○四億元,指數大跌一三一點。有部分聲音指出,由於金管會表示將強化外資報告管理,要求外資券商若發現其報告的目標價、業績預估等被媒體報導,必須主張著作權,這項新制引發外資疑慮,外資才會出現報復性賣壓。
雖然當天曾銘宗再三強調,相信外資是理性的投資機構,不至於出現報復性賣壓,不過事隔不到二十四小時,「主張著作權」的政策仍轉向;金管會證期局表示,一旦要求外資券商主張著作權,媒體引用報告就可能被告,「為了避免傷害媒體,將不會採取此管制方式。」除此之外,「參考國外作法,目前也的確沒有別的國家這麼做。」
具外資色彩個股 喊錯機率高
具外資色彩個股 喊錯機率高
「我們其實都心知肚明,自己寫的報告,非常有可能最後會出現在媒體版面上,並且影響一般散戶的操作策略。」某家知名外資機構分析師不諱言表示,撰寫報告時,對象當然是針對客戶,只不過分析師也知道,記者們泰半有管道可以取得報告,「尤其外資通常只針對市值三百億元以上的個股進行分析,這類股票在市場上的關注度較高,媒體一旦取得報告,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本刊查詢過去一年兩大證券專業報紙的資料,光是出現在前三版、標題有「個股外資目標價」的報導,總共就有一九二則;換言之,投資人平均至少每兩天,就能在證券專業報的重要版面上,看到一則「××外資對××股目標價達××元」之類的標題。
媒體報導等於擴大了分析師對個股股價的影響力,既然分析師也心知肚明自己的報告有此「火力」,那麼,關鍵就在於外資分析師是否濫用報告影響力,甚至存在外界所質疑的「喊高價卻反手賣」的現象。
初步來看,在近一年見報的一九二則「外資目標價」報導中,刊出已滿一個月的共有一七三次,若比較「目標價」、「見報日收盤價」、「見報一個月後收盤價」等,會發現,若以「一個月」的期間做判斷,外資「喊錯方向」的次數是六十四次,占比三七%,喊錯的股票檔數則有三十二檔。
由三七%的「喊錯機率」來看,似乎不能說有「喊買卻反手賣」的現象,「但,若是外資持股比率較高、外資色彩較重的個股,喊錯的機率會明顯較高。」某資深台股投資人提出他的觀察;就數據來看,的確在六十四次的「喊錯方向」中,聯發科、台積電、宸鴻這三檔外資持股比率較高者,就被外資「喊錯」了十八次,三檔股票占了「喊錯」總數的二八%。
當然,外資對個股目標價的設定往往是以一年至一年半為「有效期限」,不能以一個月來定奪喊盤準度,再者,股價漲跌也有各種複雜多元的因素,且外資本身也分成「Buy side」和「Sell side」兩個部門,媒體常見的報告出自後者,無法影響類似自營部門的Buy side進出動向,但「外資色彩較重的股票,短線股價走勢相對容易與外資喊價相反」也是事實。由此來看,在「外資目標價滿天飛」的台股市場中,金管會加強管理外資對目標價的揭露,確實有其必要性。
某外資分析師指出,一般外資券商內規均相當嚴格,不會輕易讓分析師對外表示看法。他也相信,多數分析師都是愛惜羽毛的,「但我必須承認,確實有某些分析師,樂見媒體記者引用自己的報告。」
報告曝光事小 應嚴查有無內線交易
報告曝光事小 應嚴查有無內線交易
儲祥生建議,必須對外資報告建立一套管理機制;然而,到底怎麼管卻是一大難題。在金管會放出「外資必須主張著作權」的新制風向後,除了引發外資反彈之外,也有金融業者擔心政府「開自由化的倒車」,恐不利台股市場的國際評價,一位港資券商分析師就感嘆:「全世界只有台灣如此忌憚外資。」
不過,他也提出了國外監管單位的基本作法,「不是管理報告的曝光,而是嚴查這份報告的背後是否存在內線交易。」他指出,每份報告的預估數字,都必須有其資料依據和邏輯推演,資料準確性和邏輯嚴謹度可交給客戶及市場檢驗,監管單位該做的,是嚴查報告發布前後的資金異常進出情況。
市場有傳言指出,今年五月巴克萊證券分析師侯明孝對力旺發布市價三倍的「目標價七五○元」報告前,以力旺為標的的權證即有「被特定人士蒐購」的現象,是否形成內線交易,值得主管機關進一步追查。
至於對外資報告的管理究竟該如何拿捏?金管會高層表示:「對外資加以管制的方向不變,還是會祭出其他措施。」官員指出,在首度出招失利後,金管會已決定將先仔細研究國外作法,預計在不久之後即會再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