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入論文審查造假案而請辭獲准,前教育部長蔣偉寧隔天立即反撲,要求還他公道。整起事件,他真的無辜嗎?
蔣偉寧在事發第四日請辭獲准,但十五日上午又主動向媒體出示JVC的回函,暗示自己是「無辜的」。回函重點包括「論文撤回非因抄襲」、「無法評論被撤回論文的內容或品質」,以及「我們相信有無辜的當事人牽涉其中,並且可能包括像您一樣列名為合作者之人。」
據此,蔣偉寧發出聲明,要求科技部盡快查明事件,「還本人及研究團隊其他成員一個公道。」
但是,蔣偉寧真是「無辜的當事人」嗎?學界有不同看法。高教工會副理事長、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認為,作為教育部長,蔣偉寧至少可用「自食惡果」來形容。
學界陋習 互相按讚拚排名
學界陋習 互相按讚拚排名
管中祥表示,國科會、教育部早年對SCI、SSCI指標過度重視,造成「論文搶投國外期刊」的亂象,逐漸衍生「假評審」、「亂掛名」的造假手段,是如今釀成國際醜聞的主因;他強調,蔣偉寧在事件中的涉入程度仍待調查,「但作為教育部長,沒有在任內積極解決這個問題,今日被這歪風掃到下台,也是自食惡果。」
「衝論文點數」的確成為學界普遍認定的「亂象元兇」,一路以來也屢被學界嚴厲抨擊;二○一○年底,政大教育會、教改總體檢論壇與台灣競爭力論壇發起「反對獨尊SSCI」連署,同時間,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發言指出,「一味強調SSCI、SCI的重要性,必然會出現偏差。」此外,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亦在一一年撰文,批評學界「互引文章推升排名」的亂象,內容所指與如今醜聞巧妙吻合。
政大社會系副教授黃厚銘表示,「雖然蔣部長說他不了解掛名、研究的過程,但還是把這篇論文列為自己的著作,這證明了他很習慣接受自己被這樣列為共同作者。」言下之意,蔣偉寧無論知情與否,都已融入這個被學界長期抨擊亂象的共犯結構之中,遑論以教育部長的高度積極解決問題。
蔣偉寧確定是當事人,但於公於私,他都不能說自己是「無辜的」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