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飽受風雨蹂躪、滿目瘡痍的莫拉克颱風災區,經過各方努力,生活逐漸回穩,居民更在自家屋頂裝設太陽能板,小林村發電自用、大愛村售予台電,甚至有機會促進在地居民就業,形成多贏局面。
革命發生的場景,是五年前飽受莫拉克颱風蹂躪的重建區。走過風災創傷與災後永久屋政策的齟齬爭議,高雄地區的「前災民」,巧妙運用能源局對綠能設施的補助,再加上善款,原本愁雲慘霧的「災區」,搖身一變,成為陽光普照的生態綠能社區。
高雄市政府指出,永久屋是嶄新的集合住宅,屋頂少雜物,周圍也沒有太多遮蔭,適合設置太陽能板,加以高雄日照充足,每年日照時數均超過兩千小時,是最有條件做太陽能園區的地點。
售電之餘 還能創造就業機會
售電之餘 還能創造就業機會
慈濟大愛永久屋在居民、廠商與地方政府的合力努力下,已有一百三十八戶屋頂裝置太陽能板,太陽光電容量達一千瓩,讓廠商售電給台電,換算年發電量一百三十五萬度,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七百二十公噸,每戶居民每月則可獲得八%、約五百到八百元不等的回饋金,運作良好的模式,獲得經濟部《推動陽光社區補助要點》的全台首例補助,前景可期。
「大愛園區開始動工時,我即不斷向慈濟基金會建議做太陽能,可惜未被採納,我就說服居民、找廠商、拜訪市府,希望推動改變。」大愛園區首任管委會主委、杉林八八重建會理事長王明耀表示,這是他和居民反核的方式,「光抗爭不夠,必須找到替代能源才會成功!」
不過,這條「陽光社區」之路,剛開始走得並不順利。居民雖然認同環保重要,但在鄉村地區前所未見、一塊烏漆抹黑的太陽能板,依然讓居民心生疑懼,「有些人以為它有放射線、謠傳會致癌,或者會導致室內溫度升高,很反彈呢!」王明耀笑著說。
王明耀不氣餒,帶著廠商與團隊努力溝通,並以自家先當示範點,讓居民安心,逐漸願意在自家屋頂裝設太陽能板。除了居民可獲得回饋金,由於太陽能板能吸收熱量,不但未如居民擔心出現「太陽聚光、燒焦我家」的情形,反而讓室內溫度降了二至三度,形成多贏局面。
超乎外界預期的,太陽能板用久了難免髒汙、故障,需要持續維護清洗,意外創造出就業機會。王明耀說,太陽能板的保固期約兩年,保固期後,會由昇陽科技派員技術指導並提供人事費用,讓居民自組「太陽能維修班」,搭乘吊掛籃上屋頂,使用環保洗劑進行簡易的維修與清理。
依王明耀與廠商的初步預估,平均每三十戶太陽能住宅,就能創造一個維修員的就業機會,一年定期進行四次大型清洗,平時則做監控、保固工作,「居民多半在風災中失去農地、自家小工廠,就業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太陽能板維修的工作機會雖不多,但仍不無小補。」王明耀說。
改變使用者能源觀念是重點
改變使用者能源觀念是重點
三○八反核遊行主辦單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說,以加拿大為例,有公正中立的非營利組織擔任中介平台,共同分擔王明耀的工作,「讓使用綠電的居民與供電廠商合作,公部門的申請流程也要再簡化,各方協力,才能推動綠能發展。」
洪申翰認為,現行台電申請太陽能發電補助與售電的程序過於複雜,讓有心的民眾望而卻步。王明耀也批評,「台電對於設蓄電裝置、輸送線路的態度都太消極,讓我們花很多成本在溝通。」
走出「滅村」創傷的小林村民,目前分居五里埔、日光小林兩處永久屋基地,在紅十字會規畫之初,便預留空間安放太陽能電熱水器,讓居民自入住之初,便體驗綠能發電的神奇魔力。「洗澡水很少不熱,一個月能省將近一千元瓦斯費。」小林村民邦龍景說。
截至今年為止,小林村永久屋基地中,二一○戶全數都已裝設太陽能板,每台集熱器面積約三.八平方公尺,以每戶每日用水量二百五十公升估計,每年每家可節省約八千七百元電費。雖然與一般電熱水器相比,太陽能板偶遇陰天會供電不穩,但村民多半願意忍受些微不便。
「如果能為環保做一點事情,就算偶爾水變冷,也沒有關係。」眼看親友在災難中驟逝,邦龍景一度傷痛難抑,天天到小林村遺址種植向日葵,期待日光花海能重新照亮村莊。如今傷痛已遠,邦龍景與所有小林人,改用一塊塊太陽能板,將陽光迎入家門。
「小林村、大愛村的經驗點出了再生能源的發展重點:改變使用者能源觀念。」洪申翰指出,高雄永久屋之所以能成為全國首例陽光社區,除了得力於善款襄助,關鍵還是使用者的心態積極、正向,「觀念願意改,台灣才能真正踏出零核的第一步。」
走出重建區之外,民眾是否願意接受再生能源的新思惟,甚至稍微改變自己的生活形態,也是台灣能否由「核能」走到「綠能」的重要關鍵。
大愛村太陽能光電屋頂現況
設置太陽能戶數:138戶
發電度數:135萬度
小林村太陽能熱水器現況
地點:高雄甲仙、杉林
設置太陽能熱水器戶數:210戶
每台集熱器面積:3.8平方公尺
(資料來源:行政院重建會、高雄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