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大幅開放一定有風險,降低風險的最好方式,就是也同時對其他國家開放,而免於被中國同化的關鍵,則在英文。
過去政府採取與中國隔絕的政策,讓台灣付出很大的代價,也喪失許多經濟機會。現在多數人較願意接受與中國發展範圍更大、早期開放的商業關係。這也是ECFA(《兩岸經濟協議》)的理論基礎。
當然,對中國大幅開放一定有風險,而降低風險的最好方式,就是也同時對其他國家開放台灣市場,如此將可緩和過度依賴中國的現象;這是台灣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以及與其他國家協商FTA(《自由貿易協定》)的理由。
不過,不論我們對其他國家開放到何種程度,畢竟中國就在台灣隔壁,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與兩岸間文化的淵源,都讓台灣難以漠視其影響力。
開放台灣市場的最大單一風險在銀行業。台灣政府仍依賴國內銀行來執行其貨幣及產業政策,萬一哪天銀行開始只看北京的臉色,或許就聽不進台北的話了。因此,要對中國開放金融服務市場,便要加速推動台灣官股銀行的合併;而要更進一步抵銷中國金融帝國主義的威脅,便是讓證券市場更加自由化,並允許企業直接進入資本市場。
我們可運用TPP與RCEP來制衡中國經濟對台的牽絆。首先,這可使許多市場向台商打開大門,特別是美國。其次,將會迫使台灣經濟更大幅度地自由化。TPP雖然還在協商中,但其對自由化的要求,將遠高於RECP。此外,台灣還需要五年到六年的時間才能進入TPP,在成為正式會員國之前,我們的法規與貿易體制肯定要先做一番改變。
至於RECP,實際上就是東協加三(ASEAN+3,中日韓)的延伸。為鼓勵新會員國加入,其所要求的自由化程度,遠低於TPP。RECP還有個麻煩,中國與日本要如何「和平共存」在同一個組織裡,將是RECP成功與否的關鍵。由此看來,TPP或許會較快實現。
讓台灣對中國開放的同時,又能免於被中國同化的關鍵,就是英文。新加坡與香港是許多外商的最愛,因為這兩地的勞動人口都會說英語,也提供許多相關的資源。如果台灣仍是一個只講華語的國家,那就別無選擇,只能跟在中國屁股後面走;但若能鼓勵台灣年輕人提高英文程度,那麼,我們就有更多的選擇了。
台灣正在蛻變,而其首要之務,便是降低未來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並確保更平衡與更競爭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