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以來,全球氣候兩極化,北半球暴雪嚴寒,南半球酷暑大旱,造成糧價翻揚,天然氣價格呈現噴出走勢;北美的惡劣天氣更使美國就業人數、零售銷售等經濟數據大幅低於預期,使全球復甦的前景平添烏雲。
大雪癱瘓了交通,打亂全球經濟火車頭美國的復甦腳步,包括工廠訂單、零售銷售、非農就業數據,均大幅低於市場預期。聯準會新主席葉倫也在第一次國會聽證時表示,對於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一月低迷的就業報告感到震驚,並將數據表現不佳歸因於寒冷天氣。
美國東岸大雪,西岸卻大旱,今年加州遭逢五百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加州九一.六%的面積被列為災情超嚴重,在一月十七日時進入了乾旱緊急狀態,農作物乾枯、耕地因此被迫任其荒蕪。
衝擊都屬短期效應
衝擊都屬短期效應
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則是遭遇颱風等級的超強風暴肆虐,持續強風暴雨造成泰晤士河的水位逼近六十年來高點,氣象部門發出十四個嚴重洪水警告;保險公司估計水災的賠償金額達五億英鎊(約新台幣二五三億元),還可能會增至十億英鎊。
南半球的巴西則遭逢乾旱酷暑,第一大城聖保羅一月平均氣溫創七十一年新高;同時巴西全國的水庫、河川水位因為嚴重乾旱,創了二十年來最低紀錄,去年底至今年初的降雨量則創下八十多年來最低紀錄。
冰火兩重天的極端氣候,推升了主要農糧價格從谷底反彈,嚴寒氣候更是讓作為暖氣主要能源的天然氣價格飆升,從去年十一月的低點至今已經狂漲五四%。高盛農業指數二月以來也從谷底彈升了七%。
名為「極端」氣候,但幾乎已是全球「普遍」現象,而若以投資角度來看,上述災情的影響層面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個面向:區域經濟、農糧價格。
在經濟表現方面,根據《華爾街日報》二月初的調查,多數分析師認為受到罕見氣候影響,美國第一季經濟成長可能下修為二.二%,比上個月預估少了○.三個百分點,遠不如去年第四季三.二%的成長率。但多數分析師認為寒冬只是短期的現象,預期等到第二季經濟成長就會擴大至二.八%,第三季增至三%,第四季三.一%,全年經濟預期可成長二.八%。
二.八%這個數字,略高於IMF(國際貨幣基金)對美國今年經濟成長率的二.六%預估值;換言之,至少到目前為止,這一輪暴風雪對美國經濟的衝擊仍不必過度悲觀;但對於經濟復甦力道較弱的英國來說,情況明顯嚴重許多。
英國經濟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霍爾特指出,由於這次水災影響地區的經濟活動占全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一三%,估計水災恐造成共一三八億英鎊損失,等同損傷英國GDP的一%;以IMF預估英國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約一.八%來看,極端氣候現象恐把英國經濟拖回停滯成長的窘境之中。
至於對農糧價格的影響,回歸供需面來看,應屬短期效應。從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供需報告可以看出,即使極端氣候肆虐各地,二○一三至一四年的全球穀物產量仍比一一、一二年間提高八.五%至二十五億噸,刷新紀錄。據報告,世界的穀物庫存在今年結束時,預計將會達到五.七三億噸,主要原因是全球穀物產量經歷一二年縮減之後,在一三年大幅回升。
新興國家受影響相對較大
新興國家受影響相對較大
原物料投資公司Harvest Capital Strategies也指出,農產品供應量雖受天氣影響,但並未降至危機程度,整體庫存依然充裕。
事實上,就連華爾街精明的投行高盛與花旗均預估,今年大宗商品市場下跌的可能性仍非常大,因為多項商品包含玉米、糖、咖啡在十多年的大牛市之後,今年供應將會過剩。
整體看來,這一輪全球極端氣候的短期衝擊,除了英國經濟恐受創較重之外,對美國、對原物料價格,都仍在可控制的範圍內。不過,如果極端氣候現象真的在未來愈「普及化」,投資人又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個要想到的,或許是對新興國家提高警覺。根據世界銀行一份最新的報告指出,「氣候相關的經濟衝擊,在快速成長、中等收入的國家特別高,○一至○六年,這些國家平均每次災難就會損失GDP的一%,是已開發國家平均損失的十倍。」
換個角度想,不少新興國家目前仍仰賴原物料出口為主要經濟成長來源,以近年歷次極端氣候的衝擊來看,留下了滿地瘡痍,卻又不能有效帶動原物料價格向上,對於不少新興國家來說,的確只是「只受其害、未蒙其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