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海燕颱風重襲菲律賓後,這裡曾經一無所有,連活著都像是一種奢求;來自台灣與世界各地的藍衣志工,卻像是黑暗深處的一盞燭光,引領傾圮殘破的城市邁向重生。《今周刊》採訪團隊今年1月16日至21日實地走訪受創最深的菲律賓獨魯萬(Tacloban),透過當地居民視角,見證淚水與希望交織的重建之路。
行政區:菲律賓東維薩亞斯政區首府,為菲國高度發展城市之一
面積:201.7平方公里(約1個台北市大)
人口:約22萬人
風災過後,獨魯萬街頭到處是流離失所、眼神徬徨的災民。(攝影/達志)
坐落在濱海公路旁的St. Joaquin小學,原有的水泥外牆如今只剩一圈殘骸,遭強風攔腰截斷的樹幹靜靜地傾覆在瓦礫堆上,像是相互依偎取暖。校園內少數倖存的教室,則像老人嘴裡最後的幾顆牙齒,搖搖欲墜、不堪使用。這是二○一四年一月二十日的菲律賓獨魯萬市(Tacloban)近郊,海燕風災過後第七十三天,斷垣殘壁在當地依舊隨處可見。
幾間整齊排列在校園中央、樣貌令人聯想到戰鬥機外殼的灰色建築物,與周遭破敗的景致十分不協調,但屋內持續傳來的朗誦課文聲提醒著我們,象徵希望的教育活動,依然在這片被蹂躪得千瘡百孔的土地上延續。
小心翼翼地跨越仍守在原處的「圍牆」進入校園,馬上能從醒目的綠色蓮花標誌得知,這批造形特殊的房舍,是由來自台灣的慈濟基金會搭建的簡易教室,教室裡,三十多位學童正專注地學習菲律賓語。「雖然我還是喜歡學校原來的樣子,但能上學已經夠好了,很感謝有人送我們這些教室。」今年六年級的Mari Claire這麼說。
海燕颱風來襲前,這所學校的六年級共有兩班、六十五名學生;一月六日,風災過後的第一個上學日,卻僅有三十一人返校,就連老師也搞不清楚其他人究竟是因為死亡、失蹤或逃難而缺席,只知道他們很可能再也不會現身。
成績總是全班第一、長大後想當醫師的Mari Claire,是得以重返校園的幸運兒之一。但風災期間,她卻因看見被大水吞噬的好友遺體倒在路邊,嚇得好長一段時間不敢獨自出門。原本就不多話的她,變得更沉默;被問及風災當時情況,她眼眶一紅,豆大的淚珠滾滾滴落。
Mari Claire緩緩地說,風災後學校關閉了兩個月,她曾以為自己再也沒辦法上學了;但看見受創更重、甚至失去性命的朋友,她覺得自己能活下來已經很幸運,因此當十二月底經過學校布告欄,看見開學日期的當下,她除了興奮之外,也不忘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把握機會。
Mari Claire用水泥砌成的家雖然沒被大水沖垮,卻連一張書桌也沒有,閱讀、寫作都只能趴在全家人睡覺的木板床上。母親Virginia說,女兒很用功,風災過後電力尚未恢復,她把握白天時間拚了命似的複習功課,除了上學以外,幾乎足不出戶。
這裡,曾是我們一起上學的路
緊鄰著小學的天主教堂前,
埋葬了許多因風災而早逝的生命,沉默地喚起每一位通勤學童的創傷記憶。
擄掠訊息不斷
BBC形容這裡,是「戰亂地區」
擄掠訊息不斷
BBC形容這裡,是「戰亂地區」
「我知道要成為醫師很不容易,但我是受了幫助才能繼續上學。如果有機會,我也很想像你們一樣,幫助別人。」只有談到夢想時,Mari Claire的嘴角才微微上揚,露出十二歲女孩應有的純真笑容。
時間拉回二○一三年十一月八日,超級颱風海燕襲擊菲律賓中部萊特省(Leyte),在當地造成史上最嚴重的災情。根據菲國官方統計,風災至少造成六千人喪生、兩萬人受傷,逾百萬人流離失所;但外界普遍認為,這還只是最保守的傷亡評估。
暴風中心登陸點、萊特省首府獨魯萬市受創最深。這座戶籍人口約二十二萬人,實際居民超過三十萬人的高度發展城市(highly urbanized city),風災過後卻像是蠻荒地帶,不僅電力、自來水、通訊等基礎建設全毀,交通運輸也全面中斷,近乎與世隔絕。由於一再傳出燒殺擄掠訊息,英國廣播公司(BBC)一度將當地形容為「戰亂地區」(war zone),部分憂心人身安全的國際組織,甚至不敢貿然進入災區。
《今周刊》採訪團隊一月十六日降落在重新啟用的獨魯萬機場,但所謂機場,其實只是一片空地和剩下骨架的航廈,從停機坪就能一眼看見許多居民住在聯合國捐贈、寫著大大「難民」字樣的帳棚。有人則用椰子木板、帆布在海岸邊搭起臨時屋,兩、三坪大的空間有時得擠進一家十口,用木板搭在海上的小隔間就是數十戶人共用的廁所,想淋浴得要自己挑水走進同樣用木板拼成的公共澡間。
Patrick拿起吉他時,臉上立即浮現光彩,但他寧願放棄音樂事業,只為了幫助故鄉站起來。
垃圾掩沒大街
廢棄的轎車,像被酷斯拉一腳踩爛
垃圾掩沒大街
廢棄的轎車,像被酷斯拉一腳踩爛
除了居住環境惡劣以外,絕大多數區域仍未恢復供電;主要街道雖已恢復通行,街邊卻隨處可見尚待清運的垃圾、只剩下骨架的半毀房屋、像被酷斯拉一腳踩爛的廢棄轎車。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就在這樣的街道上穿梭嬉戲,不時還能看見有人在垃圾堆裡「尋寶」。受災較輕的市中心區域,已能看見販賣飲料、漢堡的店面開張,也有工廠貼出徵人啟事,但多數店家依舊大門深鎖。
看著硬體設施復原緩慢、有如廢墟的街景從眼前掠過,很難讓人不皺起眉頭,但當地受災的居民,對外地人總是報以溫暖的笑容。海燕雖然在這塊土地劃下了巨大傷口,但災民心裡的創痛,似乎正一天天淡化。
周日上午,位在獨魯萬南邊的帕洛鎮上,一座天主教堂正舉行主日彌撒,站在祭壇上的神父指著僅蓋上帆布遮雨的教堂屋頂說,天災雖然造成許多損失,但只要堅定信仰著生命的價值,生活就會一天一天好起來。
忽略物質的破敗,維持對生命的堅定信仰,這看似過度理想的教條,卻被不少獨魯萬災民奉為圭臬。
今年二十七歲的交通車司機Patrick,原本是樂團吉他手,在十九歲那年隻身前往馬尼拉闖天下,並結婚生子,去年九月因思念故鄉,帶著妻子和不滿三歲的女兒回到獨魯萬,周末及假日晚間在夜店駐唱,平日則開車貼補家用,沒想到返鄉還不到兩個月,就遇上了風災。
近乎山窮水盡時,Patrick靠著以工代賑賺到五千披索,並拿出其中的四千披索替妻女備足旅費,讓她們回到馬尼拉過安全的生活,自己則堅持留在獨魯萬,從事日薪三百披索的駕駛工作。他說,「我不會拋下故鄉,在這座城市復原之前,我不會離開。我也相信,獨魯萬在我們親手努力下,一定能夠再站起來。」
風災,強迫他一夜長大
九歲的 R.J. (左一)與弟妹住在狹窄破舊的組合屋裡, 在媽媽外出工作的日子裡, 他必須用瘦弱的臂膀,扛起照護弟妹的責任。
他,得餵養三弟妹,九歲像小大人
天真地向媽媽說:「不要結婚生小孩了」
他,得餵養三弟妹,九歲像小大人
天真地向媽媽說:「不要結婚生小孩了」
在獨魯萬北邊的安妮柏海灘上,雜亂骯髒的組合屋社區裡,一位小男孩用他細瘦的左臂,有些吃力地將一名頭上長癬的嬰兒摟在懷裡;右手則拿著湯匙,把米飯往另一位年齡稍大的幼童嘴裡送。這位名叫R.J.的男孩才剛滿九歲,卻因環境所逼,不得不提前長大,扛起照料弟妹的責任。
R.J.的母親、今年三十七歲的Mariane,是必須獨力撫養四個小孩的單親媽媽,海燕颱風讓她失去工作,更欠下一身債務,目前靠著替慈濟志工團洗衣、煮飯維持生計;當她外出工作時,就由R.J.兄兼母職,「他沒有抱怨什麼,只有一次認真地告訴我,不要再結婚生小孩了。」Mariane說。
災後的煮飯洗衣工作只是權宜之計,隨時可能中斷, Mariane的眼神裡卻看不到一絲恐慌,「上帝留給我的責任,就是把孩子好好養大,我想祂自然會為我們安排出路。」她鎮定地說。
儘管多數人都對未來抱持樂觀正面態度,但災難創傷絕非鏡面上拂之即去的灰塵,更像是被刻意埋藏在心靈角落的印記,許多人深受創傷症候群困擾卻不自知(編按:創傷症候群指人們在遭遇特定的創傷事件後,產生心理或身體的症狀)。親身赴當地義診的台中慈濟醫院腸胃科主任廖光福指出,他曾看見眼科一上午來了一百多名病患,診斷後卻發現,絕大多數案例都是高血壓導致眼壓飆高,這是典型的創傷壓力與壓抑情緒造成的症狀。
「我們始終相信,微笑是一切問題的解答,明天一定會比今天更好。」三十三歲的警察Reynante言談中,恰好印證了菲律賓人總是以笑容藏匿悲傷的習慣。但心靈創傷與壓力不會憑空消失,終究必須找到出口。
在毀滅性的災後重生,絕不是樂天正向的人格特質得以獨立完成。來自台灣的慈濟基金會志工,在風災過後一周內就抵達災區,隨後在菲國軍方協助下,挺進獨魯萬,陸續展開以工代賑等救災行動,是撫慰災民心靈的關鍵力量。
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志工展現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打動災民的心。獨魯萬市長羅慕斯(Alfred Romualdez)說,在這個城市最危急、幾乎要被放棄的當下,慈濟及時到來,為獨魯萬帶來穩定的力量,「來自台灣的慈濟,以身作則,讓人民重新學會愛人,我必須獻上誠摯的謝意。」同屬重災區的奧莫克(Ormoc)市長柯迪拉(Eric C. Codilla)更盛讚台灣與慈濟是「風災重建工程的最大貢獻者。」
一個陌生的台灣慈善團體,為何能在極短時間內讓菲律賓中部災民敞開雙臂接納,替殘破瀕死的災區帶來生機?
海燕直撲菲律賓前夕,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等人,恰好在台北參與志工培訓課程。得知颱風在菲國中部造成嚴重災情,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立即指示所有菲律賓志工提前返國,前進第一線籌畫救災。李偉嵩在十一月十日深夜返抵馬尼拉,因當地海陸空運全面中斷,十五日才在菲國軍方保護下,搭乘軍用卡車進入獨魯萬勘查。
「那時候海邊全都是倒塌的房子,椰子樹也被連根拔起,很多路被垃圾掩沒,路邊還有來不及處理的屍體,到處都是噁心的臭味。」李偉嵩回憶剛進入獨魯萬時的情景,臉頰不禁抽搐,「軍隊警告我們千萬不能下車,因為在路上隨時都有被搶的危險。」
殘酷的風災,讓許多學生再也無法重返校園。幸運的Mari Claire(右二)則能繼續追逐成為醫師的夢想。
Mari Claire(左)家裡沒有書桌,每天都得花好幾小時在床上複習功課。
這是治安黑暗期
難忍饑餓,大學生竟淪為搶匪
這是治安黑暗期
難忍饑餓,大學生竟淪為搶匪
目睹慘況的李偉嵩當下決定,一定要盡早展開「以工代賑」,加速災區重建;但因當地治安太過惡劣,他只能先撤回一百公里外的奧莫克先行籌措車輛、清運機具等資源,待局勢穩定後再進入獨魯萬。
根據路透報導,海燕風災過境後的一個星期,獨魯萬呈現近乎無政府狀態,除了搶劫以外,更有越獄囚犯趁亂姦淫擄掠,在逃離當地的居民口中,獨魯萬已經是個「死城」。
二十三歲的大學生Laurenz表示,這樣的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因為就連他自己,都因耐不住兩天兩夜沒進食的飢餓,加入搶劫超商的行列,甚至親眼目睹有人為了互相搶奪食物,撿起地上的破玻璃往對方腹部猛刺,「警察也沒辦法阻止,只能說:『想吃什麼就拿吧!但不要做其他壞事。』」
「災害剛過後,很多市民因為承受極大的痛苦,忘了菲律賓人該有的正直與善良,那時候的我,也感到非常挫折。」市長羅慕斯接受《今周刊》訪問時也不諱言,風災過後,當地確實經歷了一段治安黑暗期。
全然的黑暗雖難立即揮去,但只要一點微小的火花,就足以帶來意想不到光亮。
十一月十八日,第一批來自台灣的志工輾轉抵達奧莫克與李偉嵩等人會合,一同乘巴士途經數小時的崎嶇山路,終於在十九日抵達有如原始叢林的獨魯萬,準備在隔天啟動以工代賑。
工資高於行情
解決物價飛漲問題,活絡經濟
工資高於行情
解決物價飛漲問題,活絡經濟
雖然是來救災,但倉卒成行下,裝備比起災民好不了多少。志工羅美珠回憶,她起先以為只會停留兩、三天,所以連換洗衣物都沒多帶;未料一踏進災區,就發現災情慘烈遠超乎預期,在獨魯萬一住就是十多天。
志工最初的住所,是當地華商協助找到的棄置醫院,但只要下起大雨,殘破的屋頂就會漏水,讓志工半夜被「水患」驚醒;災區極度缺乏清水與食物,眾人只能以乾糧果腹,甚至接雨水洗衣。就連如何搬運賑災用的現金與物資,都讓所有人傷透腦筋。
二十日一早,以工代賑即將啟動之際,李偉嵩接到證嚴法師從台灣打來的越洋電話:「工資從每天四百披索,加到每天五百披索(約台幣三百五十元)!」「這樣太多了吧,我們有這麼多錢嗎?」李偉嵩接到指示後擔心地問。
由於菲國基本工資是每日兩百六十披索,聯合國與其他組織的以工代賑計畫也以此作基準。但證嚴認為,以工代賑發放的現金,本質上仍屬救濟而非工資,且當地物價飛漲,惟有提高金額,才能迅速活絡當地經濟,李偉嵩雖有疑慮,也只能同意。
藍色制服的曙光
推動「以工代賑」,帶來上帝的祝福
藍色制服的曙光
推動「以工代賑」,帶來上帝的祝福
事後證明,災後建材價格飆漲,蓋屋頂用的鋅板一片要價兩百六十披索,最便宜的木樁一條六百五十披索;重建一間最簡陋的組合屋,至少要買二十片鋅板與十條木樁,花費超過一萬披索,一人每天五百披索工資,是最起碼的需求。
一開始的以工代賑情況並不順利,雖然志工沿途熱情宣傳「以工代賑,一起清掃家園,一天五百披索!」但許多人寧可枯坐在路邊發呆,也不願相信天底下有這種好事。第一天只有六百一十人參與工程,成效有限。
四十三歲的婦人Fe是少數第一天就加入的居民,「當我看到這批穿著藍色制服的人迎面走來,我就覺得他們一定是來幫忙的,想都沒想就加入了。」
當Fe拉著丈夫準備加入隊伍時,一旁的鄰居伸手拉住她的衣角說:「妳真的要去嗎?我們根本沒看過這些人,如果遇到騙子怎麼辦?」但她連頭也沒回:「我們還有可能比現在更糟嗎?」
一天工作結束,Fe拿到五百披索現金,還是有些難以置信,與丈夫反覆端詳手中的紙鈔,遲遲沒有離去。一位志工告訴兩人:「回去和朋友說,以工代賑是真的,找越多人來越好。」兩人這才興沖沖地回家,把鈔票高高舉在額頭上,向原本心存疑慮的鄰居說:「快看看,我們真的賺了五百披索,這是上帝的祝福。」
有了災民「呷好道相報」,第二天加入以工代賑的災民就達到兩千三百人,從第四天起到十二月八日計畫落幕,每天都有逾萬人一同工作。十九天共有約三十萬人次陸續參與,單日最高紀錄是三萬一千餘人。
原本被垃圾、瓦礫、木片掩沒的街道,在眾人合力清掃下重見天日;獲得工資的居民,也拿著現金重建家園或經營小生意,被風災陰霾籠罩的城市,逐漸出現許久不見的生機,「那時候每天都有些小店開張,有幾間房子被搭起來。」六十三歲、目前重新開了包子攤的Sabili這麼說。
《新聞辭典》
以工代賑
重大災難發生後,政府或慈善團體提供定額工資, 招募當地居民從事短期重建工作,以便加速災區復原進度,同時提供受災民眾基本收入。
髒亂,不是它原本的模樣
對獨魯萬而言,以工代賑就像是療癒,
集體勞動尋回的不只是城市舊貌,更是許久不見的向心力。
帶來上帝的祝福
災民把「慈濟」,漆上重建後的屋頂
慈濟高於行情的以工代賑薪資,帶來了超越其他救難組織的參與人次及重建成果,引起了國際媒體的注意。隸屬於聯合國的國際救援行動網站IRIN就以專文報導慈濟的以工代賑;《華爾街日報》也多次報導居民投身重建工程的訊息。
十一月二十四日,菲律賓拳王帕奎奧(Manny Pacquiao)在澳門出賽,政府特地在獨魯萬市區架設大螢幕全程轉播,試圖振奮民心,許多人卻寧願放棄欣賞拳賽。一度為了存活而搶劫超市的Laurenz,就選擇在以工代賑的行列裡默默清掃家園,平常也熱愛拳擊的他說:「我有重建家園的責任。」
「以工代賑就像是上帝在我們無助又絕望時伸出援手;我很難接受卻不得不承認的是,台灣與慈濟為我們做的,確實比政府還要多。」Laurenz說。
在獨魯萬街頭隨處繞繞,就能體會何謂市長羅慕斯口中的誠摯謝意。只要當地居民看見慈濟志工身影一定以熱情呼喚,並且伸出雙手大拇指擺出「感恩」手語;孩童更會大喊慈濟英文「Tzu Chi」,並爭相與志工擊掌。還有人把「Tzu Chi」寫在重建後的鋅板屋頂上,表示感謝。
神啊,我要跟祢分享
接受援助修復因風災破損的房舍後, 基督教牧師 Ricardo 在屋頂漆上慈濟字樣,希望天上的神也能見證這段故事。
重新找回愛與善
溢領慰問金,災民主動退還
重新找回愛與善
溢領慰問金,災民主動退還
一位志工回憶,兩個月前,慈濟首次發放急難慰問金時,還因擔心災民暴動搶劫,請來軍方荷槍實彈在場戒護,過程中所有人情緒緊繃;沒想到,發放現場不但秩序良好,甚至還有災民主動退還溢領的現金。
儘管以工代賑已在風災後一個月畫下休止符,慈濟在獨魯萬、奧莫克周邊的義診、發放物資、搭建簡易教室、家戶探訪等工作仍持續進行,並且在一四年一月下旬,連續舉辦五場規模萬人以上的歲末祝福活動,同時在物質與精神層面支持災民,希望他們的人生能早日回到正軌。
一四年一月十九日,第一號颱風玲玲掃過菲律賓南部,氣象單位對獨魯萬發布豪雨警報。慈濟在戶外體育場舉辦的大型歲末祝福會,場地因中午過後的一場大雨而泥濘不堪,近兩萬名席地而坐的居民雖然領了雨衣、紙板,卻仍被淋得溼透。
令人意外的是,這場不發放物資與現金的活動,竟不見有人提前離席。穿著警察迷彩制服的Reynante,看著慈濟志工帶動的手語歌曲,肢體也不自覺地搖擺。他知道台菲去年才因漁民遭射殺有過糾紛,起先從沒想過台灣人願在此時伸出援手,「菲律賓會永遠記得台灣無私的幫助和偉大的善意,今天來到這裡的人,想法應該都和我類似。」
一月二十日,在獨魯萬近郊的帕洛鎮上,慈濟志工分送最後一波慰問金與物資。發放之前,志工先以輕鬆語調,帶動比鄰而坐的受災民眾,配合著「伊比呀呀」的音樂,替前方朋友按摩肩膀,象徵互相關懷扶持。雖然起先大家有些放不開,但逐漸進入狀況後,歡樂氣氛快速渲染,每個人都放鬆了臉上的線條。
活動結束前,所有參與者一同默禱,祈求類似悲劇不再發生;主持人則在台上懇切地說:「我衷心請求各位,無論如何,絕對不要放棄自己的人生。」不少人才剛展露歡顏,憶起災後慘況,又不禁潸然淚下。
「在幾乎一無所有的時候,知道這群人願意無條件地關心你、幫助你,讓我有動力更堅強地面對人生。」三十七歲的Michaela說話時,不斷用右手輕撫懷裡僅三個月大女兒的後腦,「我會帶著這些關心,懷抱希望向前走。」對她而言,藉由被關懷感受自身的存在,正是解放創傷記憶的最佳出口。
「感謝所有幫助我們的人,你們將永遠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這則在獨魯萬市區裡四處可見的標語,像是在告訴我們,無論外在設施需要多久時間才能復原,人民無形的生命力,其實從來不曾被摧毀。來自台灣的愛心,只是為這座原本就難以擊倒的城市,激發出更強韌的求生意志。
點點燭光、照亮黑夜
台灣與慈濟在絕望中適時伸出的援手,就像是黑暗中的燭火,讓獨魯萬災民得以重新面對人生。
救災關鍵數字
動員志工6000人次
發放慰問金5.6億新台幣
接受義診災民8000人次
以工代賑工資1億新台幣
簡易教室128間
急難賑災總值逾8.4億新台幣
(資料來源:慈濟基金會)
從宿霧到獨魯萬
160公里運鈔大作戰
慈濟所有賑災活動都需大量現金支援,由於災後當地金融機構全面停擺,「錢從哪裡來」成了難題。不得已下,志工只能冒著遭搶匪劫掠的危險,從菲律賓第二大城宿霧領出現金,再飄洋過海、橫越160公里,以人力方式運往災區。
去年11月15日,慈濟菲律賓分會志工楊國英受證嚴委託,祕密進行「運鈔計畫」,他先將領出的1億披索現鈔,分裝在十多個行李箱中,原本預定隨50多人的志工團一同前往奧莫克。但臨行前,楊國英突然決定另租一艘私人快艇,漏夜出發,以免巨款遭不肖人士鎖定。
為搬運沉重的現鈔,60多歲的楊國英找來另一位幫手,年逾七旬的菲律賓分會志工蔡萬擂,兩位頭髮花白的長者,就這麼輪番拎著現金,登上小艇。
小艇晚間8點由宿霧出發,預計10點半抵達奧莫克,但直到午夜12點,兩人仍未現身,讓準備接應的慈濟志工相當焦急,擔心遭海盜劫持。原來是快艇駕駛不熟悉海況,再加上災後港口通訊燈號全部中斷,讓小船找不到地方靠岸。海上迷航6小時後,小艇藉由附近停泊的商船找到定位,岸上志工再以手電筒發出信號,終於在凌晨兩點半讓現金順利登陸。
當晚,楊國英僅透過簡訊以「任務達成」四字,向台灣回報狀況,隻字未提路途中的驚濤駭浪,「我只是全力完成證嚴上人交付的任務,其他的沒多想。」
慈濟
創立時間:1966年
創辦人:釋證嚴
性質:佛教慈善團體。1991年,慈濟美國分會發起「一人一美元」的勸募活動,援助孟加拉颶風災民,從此開啟海外救援工作。此外,慈濟也致力於醫療、教育等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