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顯微手術又再度創造奇蹟!一名香港患者經過了33次重建整形手術依舊失敗,決定跨海前來台灣治療,獲得初步成功!到底什麼是顯微重建手術?為什麼台灣經驗可以揚名國際?
她自己也沒想到,經歷三十三次手術後,外觀還是無明顯改善。後來聽說台灣的重建手術聞名國際,決定跨海前來台灣治療,希望透過專精的醫療團隊,為自己受損的外觀尋求一線生機。
易小玲指名希望由中研院院士,同時也是林口長庚異體複合移植中心主任魏福全負責整個治療計畫。為什麼會選擇魏福全?因為魏福全曾獲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所頒發的「世界整形手術創新獎」,名列史上二十位對人類最有貢獻的醫師,他所專精的斷指接合、腓骨皮瓣移植成功率,連先進的歐美國家都比不上,每年都吸引許多國家頂尖醫師前來台灣學習「顯微重建」手術。
什麼是顯微重建手術?魏福全解釋,顯微重建除要有精密器械如放大鏡外,也考驗醫師縫合技術,如何能將比棉線還細的血管、淋巴腺成功接合才是關鍵,當然,術前也要配合完整且精密檢查,才能定出最正確的治療計畫,提升成功率。
困難度高出一般手術數倍
困難度高出一般手術數倍
以易小玲狀況來說,她已在香港接受兩次顯微重建手術,其中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第一次所移植的皮瓣失敗後,不僅喪失重建黃金期,也因移植失敗造成臉部下半部變形,導致口唇、下巴等部位的功能障礙。
所謂的皮瓣,指的是一塊包含皮膚與皮下組織的肌肉或骨骼,且須有動靜脈血管供給養分,才能稱為皮瓣組織。而所謂的皮瓣移植,就是將這塊組織移植到所需的位置,並成功吻合血管供應血流,若第一次就成功,重建機率也將大增。
這次顯微重建還碰到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找到可用的動靜脈。魏福全說,先前兩次的顯微手術,已將一般常用的動靜脈用上,導致難度提高,因此,此次還須從更困難的部位找出動靜脈,最後選用最深層的舌動脈與靜脈,解決最重要的血液循環問題。
除了找到血液供應來源,還須建立口腔重建模型才能準確重建,這須靠口腔外科用3D列印精準的齒模,再利用鈦金屬打造的下顎骨,幫助病患將受傷位移的骨頭回復正位。整個骨架都搭好後,就可將腓骨皮瓣移植到頸部,縫合好動靜脈完成手術。由於易小玲幾乎都是在最糟的狀況,因此魏福全形容:「若最困難是十分,這次手術就是十分!」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鄭明輝也是魏福全的學生,同樣專精於胸部與淋巴的顯微重建手術。他說,別看顯微重建這四個字很簡單,醫師須在○.三至○.四毫米直徑的血管上縫六到八針,才能接合血管,其實困難度是非常高的,而且通常比一般手術要花上數倍時間。
鄭明輝以口腔癌重建舉例,一般口腔外科醫師只要兩到三個小時,就能將口腔傷口打開清除癌細胞病灶,但整形外科須花六到八小時間,採用顯微手術進行皮瓣移植,可見手術不僅耗時費力,醫師也要接受更專精的顯微手術訓練。
鄭明輝強調,手術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讓移植的皮瓣存活,要讓皮瓣存活,就須有足夠的血液供給,因此術前必須要靠精準的影像判讀,才能找到最關鍵的動靜脈進行吻合,提升手術的成功率。
但手術成功只是踏出第一步,鄭明輝強調,接受顯微手術的病患,大都須在半年後進行後續補強,像易小玲就須在半年後進行植牙,才能維持口腔的完整性與功能性。這就是為什麼需要組成醫療團隊,透過各科意見的整合,讓病患可以得到完整且全面性的重建計畫。
斷指也能用腳趾重建
斷指也能用腳趾重建
在台灣,1960、1970年代正是經濟起飛關鍵期,但也因為工商蓬勃發展,導致工傷意外頻傳,特別是被器械切斷手指案件暴增,正因為看到這麼多人受到傷害,魏福全決定投入顯微手術。
手指是人體肌肉骨骼系統中最精細與複雜的構造,被切斷後除了外觀,最嚴重的還是功能性喪失,影響到病人生活作息。以前進行斷指接合手術,必須要將腳趾整根取下後接到手指,不僅外觀難看,指頭靈活度也會受限。
長庚顯微手術中心在魏福全領導下,可以只切除第一截腳趾,就能成功接到手指上,靈活度幾乎沒什麼不同,這說明了長庚團隊顯微手術可以精細到把最複雜的肌肉骨骼結構完整重建,也因此,就連美國顯微手術醫學會理事史考特.李文(Scott Levin)教授也來長庚醫院學習顯微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