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齊柏林:人民成政府後盾

齊柏林:人民成政府後盾
《看見台灣》意外熱賣,跑過多場映後座談的齊柏林說,他感受到台灣人勇於自省、良善的一面。

賴若函

焦點新聞

攝影/林育緯、攝影/吳東岳

887期

2013-12-19 13:27

導演齊柏林接受《今周刊》專訪認為,這部片讓台灣人找到愛台灣的理由,也讓人民變成政府的後盾,他很意外台灣人有很好的自省能力。

紀錄片《看見台灣》票房熱賣一億六千萬元,不只是全民對所在土地的省思,也帶動政府正視存在已久的環境問題,進而採取保護國土行動。導演齊柏林接受《今周刊》專訪認為,這部片讓台灣人找到愛台灣的理由,也讓人民變成政府的後盾,他很意外台灣人有很好的自省能力。

對於這部紀錄片,各界有掌聲也有批評,齊柏林坦言,一開始他有點難過,但後來釋懷了。以下為齊柏林分享《看見台灣》上映七周至今的心路歷程。

問(以下簡稱問):《看見台灣》上映之後,政府展開行動,其中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中壢K1廠、高雄K7廠更因為排放廢水遭勒令停工,如何看待這些效應?

齊柏林答(以下簡稱答):因為人民的聲音,政府開始有了行動,我持正面角度看待未來發展,許多現象多年沒解決,是因為政府沒有得到後盾,每次政府面對環境問題,就有來自各界的關說和壓力,但這部紀錄片讓人民變成政府的後盾。

 

意外揪日月光排汙水  齊導:沒針對性
 

事實上,政府很正面看待這部片帶來的影響力,認為民氣可用。行政院院長江宜樺看完電影後,組成專案小組,行政院副祕書長簡太郎打電話給我,希望我能給點意見,說實在,我只是導演、只是空中攝影師,不是專家學者,我是用視覺來看事情,不像他們是很深入地去研究,所以就謝謝邀請,沒有能力提供建言。

拍這部片子不是針對單一工廠、事件做批評或記錄,裡面呈現的環境問題是全面性的,民宿問題不是只有清境才有、河川汙染也不是只有後勁溪才有,只是我們呈現的現象,順勢成為他們最先去處理關心的對象。

很多媒體都來問我知不知道是日月光排放汙水?我不知道,因為後勁溪從上游、中游經過好幾個工業區、加工出口區,你可以看出這條河川的命運,早期是排水溝,所有廠區廢水透過它流到海洋去。

台灣有句俚語,「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就是把汙穢的東西丟到河川去。過去的房子都是大門對著馬路、後門對著河川,家庭都這樣了,何況是工廠、工業區,只是過去沒有考慮到環境問題,現在大家比較重視。

我是一個視覺動物,喜歡透過空中攝影看美麗事物,但當我想要記錄台灣的美麗,卻發現越來越困難時,心裡非常焦慮;現在要飛到三千公尺以上才看得到原始森林,要飛到離島、台灣最南端才看得到湛藍海洋,所以我把我的焦慮放在電影裡告訴大家,希望大家正視台灣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責任。

問:這部片探討的環境議題,是否有遭到施壓或受到威脅?

答:我母親是比較緊張,因為每天媒體這樣報導,網友看了也很緊張。但其實沒有真的受到外界壓力,壓力都來自於媒體,媒體都希望我們講話,因為我過去沒有跟媒體講過話,有時候講話都被曲解、放大,那是比較困擾的。

有一天,報紙上說內政部部長李鴻源「爭功」,其實根本不是那回事。是媒體去問他有關影片中的現象,李鴻源說他都清楚,因為我有諮詢過他,他也提供很多意見,應該算有小小的貢獻吧!結果報導出來變成他爭功。那天十幾個媒體跑來問我,說部長覺得這部片都是他的功勞、說架構都是他定的,你怎麼看?我一時之間的反應太嫩了,後來我就轉個話說每個參與出錢的、出力的,都有很大貢獻。有些記者希望製造衝突,但我不是這樣的個性。

問:有人批評《看見台灣》沒有點出加害者和共犯結構,你怎麼看待這些意見?

答:他們的批評我只能虛心接受,那部分也不是我了解的,不能妄加揣測。有些報導說,我接受企業贊助,所以不敢講科技業汙染的壞話,我要澄清,每個贊助我們的企業,從來沒有任何指導或建議,他們支持的是「齊柏林記錄台灣」的理念。片子做完後,我第一時間邀請各基金會來看,當時台達電、緯創、富邦等贊助者,都很感動和高興。

你從票房可得知,雖然這部片無法讓每個人滿意,但大多數人是滿意的,如同吳念真導演的旁白,有些人不喜歡,但大多數是喜歡的。

 

日月光廢水

台灣人長久以來把河川當成排水溝,廢水將高雄後勁溪染成橘色。

 

曾為負面聲音難過  導演魏德聖傳簡訊打氣
 

我以前不是導演,所以這些負面的聲音出來後,一開始我有點難過,覺得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只是走的路不同,為什麼要打擊我。但後來釋懷了,魏德聖導演也傳簡訊告訴我,不必太介意這些批評,因為我做的是對的事情。

我並不是因為拍這部電影才關心環境的,從十多年前第一次飛上天際就開始了。二○○五年我出的書《悲歌美麗島》,內容就是這部片的架構,可是我以前用部落格發表、用演講、出書表達,誰會在意?

問:你兒子曾上BBS向批評電影的網友代你解釋,還說老爸付出這些心血,不過就是一個熱血的笨蛋。一路走來,家人的態度是始終支持?

答:我很少和家人談工作的事,他們也都是簡單了解一下,並不是知道很多。我兒子會去回應這些我很驚訝,也許是聽過我講電話,他也聽過我兩次演講,可能因此才知道。十一月一日電影上映迄今,我沒機會和家人一起吃飯,只有在回家放空時講講話而已,他們的感覺怎樣我不知道,但目前看起來,沒有抱怨就不錯了。

問:票房有好成績,是否出乎意料?

答:當然,《看見台灣》上周末票房突破一億六千萬元,也就是有約六十萬人次看過這部片,每個人都跌破眼鏡。

我覺得這部片是讓台灣人找到愛台灣的理由,過去我們把愛台灣放在嘴上,但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愛,過去有非常多的環保團體、熱血青年們努力這麼多年,希望大家重視這些現象,可是人民很冷漠。

很多環保團體朋友努力多年,希望大家正視的問題,在這部片被大家看見,其實他們的努力和我拍的片子,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要讓問題被看見、環境變得更好,他用他的方式、我用我的方式,這是一個很棒的結合,尤其是觀眾看到畫面時,會想起過去曾經聽過(環保團體)的話語,這次真的看見了。

每次映後都看到好多人在擦眼淚,大家都覺得台灣怎麼被傷害得這麼深,過去因為沒有看見,所以不知道。

 

齊柏林

關心環境議題十多年,齊柏林感嘆台灣破壞不斷,現在要到三千公尺以上,才能看到原始森林。

 

請偏鄉小學生看電影  「看見台灣人最良善一面」
 

問:從觀眾的回饋中,是否有難忘的小故事?

答:上映以來,我看到台灣人最良善的一面。在台南有位仁波切買了三千張票,邀請偏鄉小學生來看。但要邀請這些學生來,花的交通費可能比電影票還貴,所以台南市政府就主動派公車去接他們,最後一場放映,我去致意,發現現場的學生幾乎都沒有看過電影,《看見台灣》成為他們的第一部電影。

花蓮只有一家電影院,黑潮文教基金會希望讓部落小朋友看,就找企業、個人贊助,連吳念真都有贊助,總共募到幾十萬元。若一場電影包場約需五萬元,在花蓮要花十萬元,包含交通和吃。我打電話給基金會說要認捐一場,但他們很貼心,說你的錢拿去還貸款就好,因他們捐款已經滿出來,甚至也把這筆錢移到台東去請原住民小朋友看。

有一群全職媽媽想讓孩子看,但五歲以下不能進電影院,怕吵到別人。一位桃園媽媽就在網路上揪親子團,整團不怕吵、不怕鬧,看完收穫滿滿。有位媽媽告訴我,當晚她幫五歲兒子洗澡,放水時兒子問,妳這樣會不會很浪費水?雖然他的想法不一定正確,但卻有保護環境的意識。

過去我以為小孩子看不懂,但是他們懂。嘉義有位小學生,寫了一篇電影心得,老師貼在臉書後,有將近三萬人次按讚,連媒體都去採訪她。

問:是否有開拍第二部電影的計畫?

答:《看見台灣》從催生到完成,花了五年的時間,現在想想是沒有經驗才有這膽子,如果說要拍第二部,我反而沒那麼樂觀,要資金到位才敢拍。

這五年,我從黑頭髮拍到白頭髮、從白頭髮拍到沒頭髮,當中的壓力很大,但我的個性單純,遇到困難總會先退縮一下,睡個覺就繼續往前。在這部片子我是個幸運兒,每次遇到困難,都會得到突破和支持。

我每天跑場,回家後都沒有辦法直接休息,因為過程受到掌聲不斷,這輩子,從來沒有受到這麼多的掌聲。回到家以後,一時之間情緒無法平靜,都要放空一、兩個小時才能夠睡覺。

 

電影院

許多觀眾深受電影感動,看了三、四遍電影不說,還攜家帶眷、包場相挺,讓齊柏林(右一站立者)相當感動。

 

很多人謝謝我 「台灣人自省能力很好」


這段期間,得到最多的讚美,就是很多人謝謝我做這件事,為台灣留下這樣的印象,我滿意外的,原來台灣人有很好的自省能力。

這部片子想提醒大家,生命才是無價的,當生命無法保護時,談賺錢、談文化延續都沒用,所以我才會在電影裡介紹兩個人,洪箱和賴青松。

中國古語說「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但我們的農業,有食安的問題,有汙染和水土保持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大家理性看待,而不只是覺得政府讓他們的生計受損,我覺得不是,這是一個珍惜生命的方法。

 

《看見台灣》效應  陸生也想《看見中國》


《看見台灣》在台熱賣,雖尚未有前進中國市場的打算,卻也引起對岸關注。

齊柏林提到,《看見台灣》這陣子陸續被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報導,湖南衛視最紅的節目《天天向上》,也在本周邀請他去上節目,聊這部片。

不只媒體關切,在台陸生的反應也很熱烈。齊柏林提到,近期到全台各大專院校座談,驚訝發現陸生是最踴躍回應的一群人,他們都很佩服台灣有這樣省思環境的影片,雖然很難,但希望有一天,中國也會有一部《看見中國》。

一九七七年六月,Elite在紐約開張,它的老闆叫約翰.卡薩布蘭卡,他是西班牙裔美國人,從小被送去瑞士讀書,從中學到大學不斷被退學,原因都是不當男女關係。他闖入美女如雲的時尚圈,而他玩世不恭的行事風格,正好趕上一個價值顛覆的時代。從六○年代來,學術、社會、政治都受到革命性衝擊,世界是新舊對立,卡薩布蘭卡發現新的空隙,不管「福特的美麗天使」,還是「花花公子的魔鬼女郎」都一樣制式,她們不屬於自己,她們沒有「個性」。

 

卡薩布蘭卡給模特兒一個再定義,模特兒可以是「名人」!他把模特兒的生活、喜好、情緒,轉換成媒體追逐的材料,製造偶像、培養粉絲。這下人們眼光不再是盯著「品牌」,而是跟隨「名模」。名模挑品牌,才能成為話題。

 

模特兒從配角變主角,不只能為品牌代言,更能為自己發聲,典型人物就是辛蒂.克勞馥,她在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成為《花花公子》封面女郎!克勞馥年收入六五○萬美元,模特兒成為「名模」、「超模」,她們就是「時尚」!擁有眾多超模的Elite年收入也暴增到一億美元。

 

你看,觀念就是力量。光是思惟的改變,即使做的事沒變,就會產生倍數的力量!亞里斯多德、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他們個別對天體、宇宙的運行下不同的定義,每一個新定義都比前一個產生無限大的想像和創意。

 

如何再定義?有什麼技術嗎?有三點可切入:

 

一,直接問自己:「我是幹哪一行的?」你是賣「窗簾」還是在提供「調節光線」的事業?蔦屋說它不是開書店,而是在提供「品味生活的提案」!迪士尼說它不是拍卡通片,而是在販賣「夢想」!

 

社會像小孩  身體不斷變化

 

二,是角度、不是尺度。對自我的再定義,要換不同的角度。你是車,再定義不是大車,而是「變形金剛」。美國的鐵路公司自一九七一年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他們短程被汽車取代,長程被飛機取代。他們自限在「鐵路」定義中,沒有更新。IBM面對個人電腦,也卡在同樣思惟。

 

三,不變很危險。社會很像小孩,身體不斷在變化,隔一段時間,原來的衣服就不能穿了。社會集體行為是會創新的。人們買東西,以前注重的是國家,要買美國貨還是日本貨?後來注重的是公司,要買Sony還是Panasonic?現在注重的是要買誰設計的?要買由菲力浦.史塔克設計、Alessi出品的廚具、Fossil出品的手錶,設計師跑到廠牌前面了。消費焦點從國家轉公司,再轉到個人,網路更加大這個趨勢。

 

有創意的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審視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認識這些事物在大結構的位置。如同駕帆船,要時時注意潮流和風向。你不斷地檢討,才會有不斷地發展。

 

同樣,錯誤的再定義也會自誤。袁世凱對自己的再定義是「皇帝」,外面世界卻已是「民國」,最終造成身敗名裂,否則以「大總統」定義做下去,中國就是他在統治,跟皇帝沒差別。他的失足就是再定義錯誤,造成千古恨!

延伸閱讀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