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個相距不到80公里的地區就有這麼大的氣候與農作差異,再回頭看看我們現在用的農民曆(是以黃河流域地區編寫的)節氣的時間,應該對台灣各地區農民參考的價值並不大,所以農業的經驗與知識,若依地區及栽種種類區分,差別就更龐大與驚人了。
例如水稻耕作,在我自己居住的桃園縣大溪鎮,約在2月下旬插秧、五月收割,一年可以耕種二期稻作,但新北市石門區卻在5月才能插秧8月收割,一年只有一期稻作。
若是還不了解,我換用簡單一點的例子再說明一下。以現在大家最喜歡看的螢火蟲為例:在桃園大溪是每年約在4月開始出現,而新北市石門區同種類的火蟲要到7月份才會出現,
這二個相距不到80公里的地區就有這麼大的氣候與農作差異,再回頭看看我們現在用的農民曆(是以黃河流域地區編寫的)節氣的時間,應該對台灣各地區農民參考的價值並不大,所以農業的經驗與知識,若依地區及栽種種類區分,差別就更龐大與驚人了。
近日有幸到各地作森林農業栽種經驗分享,與許多邀約單位聊天,依邀約單位的經驗,只要是談農業分享的演講,總是最多人聽講的。在最後交流與分享中,發現許多人對農業抱有許多的憧憬,但大多是在新聞與網路獲得的廣告資訊。
在聽完我分享的雜草叢生栽種法後總是面露懷疑,覺得這種與現有慣性甚至傳統農業栽種方式背道而馳的農法真的能成功嗎?
其中當然不乏許多希望我能現場將所有葉菜的草耕方式都做教學,但是這又有二個我無法解決的問題。
一是目前的葉菜類種類繁多,不僅我無法一一解釋,最重要的是我並沒有每一種都耕種過的經驗。
二則如上述地區因素,每種作物當轉換不同地點栽種時,就需不同的栽種方式來作業了。
所以,我能傳遞的只是務農的心態跟想法,無法教每個地區的耕作方式,在實際耕作上,反而是當地有經驗的農夫們,已有當地節氣經驗的栽種法則,才是最符合當地的種植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有心要成為新農民,一開始不能以耕作收入做為最大目標,而是要對自己的土地多加了解,土地中的一草一木及每一個生命都是你耕作的老師,既然是要從事(自然)農法,顧名思義就是要從(自然)中去尋找與體驗,當你懂得尊重自然,並與自然界的所有生命為伍,就已經找到最好的農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