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去年的參觀人次,從二○○八年的兩百萬躍升到四三七萬,一五年預計達七百萬,還獲英國《藝術報》選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七受歡迎博物館,故宮身為台灣文化龍頭的地位不言可喻。在國際文化光環加持下,故宮擴建有其必要,但「原址擴建」是唯一選項?若堅持原址擴建,故宮至少要先解決環評與交通問題。
對此,立委鄭麗君說:「將來若故宮擴建計畫未過,主事者應為此負起政治責任。」
故宮去年的參觀人次,從二○○八年的兩百萬躍升到四三七萬,一五年預計達七百萬,還獲英國《藝術報》選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七受歡迎博物館,故宮身為台灣文化龍頭的地位不言可喻。在國際文化光環加持下,故宮擴建有其必要,但「原址擴建」是唯一選項?若堅持原址擴建,故宮至少要先解決環評與交通問題。
鄭麗君表示,當初故宮先送試行性計畫到經建會,通過初步核定後,就直接編列預算送立法院審核,並未事先評估擴建對環境的影響。撇開程序上的瑕疵不論,環評之於故宮原址擴建,不單只是行政要求,更是必須嚴肅面對的現實問題。
故宮後山於一九七五年就曾發生過土石流,依擴建計畫,位在外雙溪的擴建範圍內包含河川行水區,未來若颱風來襲,難保暴雨不會造成文物損毀;而且,擴建工程將向下開挖十九公尺,當地地質屬透水性高的岩層,完工後可能會有地下水滲漏問題。面對種種環境爭議,故宮卻遲至九月底才送交環保署進行環評,至今尚未有任何結果。
原址擴建效益 已不如預期
故宮目前藏品約達七十萬件,其中品質無虞、可供展出者約二十萬件,以現階段的展場空間,每檔(三個月)最多只能展出約二千件文物,比率僅約一%,至少需二十五年才能展完二十萬件;此外,展廳空間不足,也限制了部分大型文物的順利展出。因此,擴建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藉由更寬廣的空間提升展出質量。
不過,也就是在種種環境影響的疑慮之下,大故宮計畫已經歷了數次縮減,展場空間從原計畫的擴增四倍減為兩倍;新館樓地板面積則從原本的三萬坪減少為兩萬坪。換言之,原址擴建的效益,至少已不如原先計畫中的預期,那麼,故宮新館應該建於何處才能獲得最大效益?
曾任總統府資政,同時為知名建築師的漢寶德,早有在台北市區建立故宮新館的想法,並認為若將台北市仁愛路精華區,占地二.一萬坪的空軍總部舊址,視為故宮擴建基地,不失為一個充滿創意的解方。
以建築師的專業角度,漢寶德說現在的故宮是,「一件小衣服越改越大,實在不合適」。故宮歷經過往五次小擴建,增加的館區面積早就超越正館,屢次擴建都帶有遷就的成分。故宮當時會建在隱蔽的外雙溪,有政治的考量,而今兩岸情勢今非昔比,以故宮的國際性地位,加上暴漲的人潮而需進行大規模的改建、擴建,與其選擇原址擴建,不如另選地點,重新進行整體規畫。
能發揮文創價值才是重點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曾提倡「故宮國寶救經濟」,將故宮展覽量由目前一%擴增到四○%。國立故宮博物院一九二五年成立,一九六五年在台復院,占地總面積為十六公頃(四八三九九坪);現在的大故宮計畫將展覽坪數由二二○○坪擴增至六六○○坪,固能提升展品數量,但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所所長陳信宏表示,「故宮擴建的目的,不應僅止於展覽坪數的增加,更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將故宮的文創價值發揮到最大。」
基於這個更具前瞻性的目標,他也建議應將故宮搬到市中心,一如倫敦、巴黎等國際都市,在市中心建立國際級的博物館;不只讓遊客或台灣民眾不用為了觀展而舟車勞頓,也能活絡周遭的文創商機,「綜觀全北市,最佳的擴建位置就是空軍總部舊址。」
陳信宏表示,如果故宮的擴建集中在原址,參觀人次或許不一定會受到影響,但是外雙溪受限於天生的地理位置,腹地有限,周遭文創產業不只難以發展,故宮本身也不易接受外在刺激,表現難免保守而傳統。
相對而言,台北空總舊址占地廣闊,在文物呈現的形態規畫上,就因此有了突破傳統思惟的發揮空間;此外,由於地點貼近多數市民及文創的尋常生活圈,也能從中創造所謂的「體驗經濟」效果。
在十月九日的立法院中,雖然通過了大故宮計畫先期作業八七八○萬元預算中的三千萬元,但立委堅持剩餘金額仍須待環評通過始能解凍;對此,故宮院長馮明珠強調對環評結果有信心,若環評未過,也願負起政治責任。
主事者願意當責或許值得正面解讀,但無論從環境影響、國際趨勢、產業發展及展場效益等層面來看,擺脫本位思考、重新評估在空總興建新館的效益,或許更符合民眾對故宮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