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魯迅在《故鄉》中曾寫到:「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BBC、美聯社等國際媒體都反映了這次的抗議事件,而法新社則更進一步描述台灣由徵兵制轉向募兵制面臨的困境,認定這次事件恐怕會讓國防部的募兵制更加「無路可走」。
消極地看,洪仲丘事件的確像是壓垮國防部與募兵制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如果往積極面想,本來就已走不下去的募兵制,其實是有機會因著二十五萬人上街頭,而走出一條新的活路。
轉換思惟
拋開徵兵制的舊包袱
依計畫,國防部今年至六月底前,預計應招募志願役士兵五八八七人,目前只招到一八四七人,連三分之一都不到。請注意,這是在洪案尚未爆發之前的數字,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洪仲丘案、以及國防部後續一連串令人不可致信的荒謬處理,明年二月預計要招募到一七四四七人的目標,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自民國八十七年起,國防部開始精簡人事,以及不斷縮短義務役役期,募兵制就引起沸沸揚揚的討論。籌備規畫十餘年,為什麼到了制度上路的前夕,募兵目標不僅「達成困難」,甚至幾已「注定失敗」?原因在於,國防部十幾年來就是少了這樣一個「當頭棒喝」。
募兵制與徵兵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軍隊經營邏輯,徵兵制是義務役,不需要考量兵源「誘因」,即使管教方式仍沿用中世紀的威權恐嚇,在沒鬧出人命的情形下還能勉強維持;但是募兵制全憑人民意願,在自由參加的情況下,如何讓從軍對年輕人產生魅力,是軍方不得不思考的重點。
照理說,國軍在決定實施募兵制時就應該轉換思惟,一晃眼十幾年過去,從洪仲丘案即可清楚看出,國防部的思惟沒有出現任何改變,是用徵兵制的舊思惟操作募兵制的新制度,即使「兵役懸崖」在即,卻也不知「懸崖勒馬」。
就算沒有洪仲丘案,募兵制也注定會失敗,但國軍在此尚未走到窮途末路的時刻,若能感受二十五萬民眾自發上街的當頭棒喝,立即著手改革,未來募兵制或許還有實現的機會。否則按照現在國軍守舊腐敗的形象、不合理的懲處、不透明的調查,彷彿橫行霸道的流氓機構,試問:誰敢當兵?
募兵制說穿了就是「雇傭制」,軍人與國家間的關係,不再只是愛國情操與公民責任,更多的是個人未來職涯發展或者自我實現的考量。拿全世界募兵制實施最成功的美國來說,軍隊從內在制度的建立,到外在形象的打理,都像是公司經營,招募、任職、福利、晉升皆有完備的法規可循。
首先,為了在公開勞力市場競爭到最好的人才,美國軍人的薪水豐厚、還享有免費讀大學及勞健保等待遇;加上從軍時就著重未來的就業訓練,退伍也不必擔心就業問題,讓軍人幾乎成為中下階級翻身的保障;反觀台灣,外界對於從軍最典型的認知就是「當兵會變笨」,入伍幾年就與社會脫節,跟不上外界變動的腳步。
形象經營
不能再只是「變形金剛」
從洪仲丘案爆發後,軍方每一次「自以為是」的回應,都被外界輕而易舉地看出破綻,就能感受到在這個完全封閉的體系之內,成員對於社會的變動與認知是全然脫節的。
除了在薪資與職涯規畫等層面創造誘因之外,募兵制要找到人,軍方形象的經營也是關鍵,其中,宣傳廣告當然是手段之一。
然而,暫且不論在募兵宣傳廣告上,美軍強調榮譽感,而國軍只強調「變形金剛」的訴求差異,廣告能做到的畢竟只是表面形象的建立。若想讓民眾產生真正的信任感,重點在於有適當且足夠的透明度供外界檢驗,也藉此改革「禁不起檢驗」之處。
鴻海富士康二○一○年員工連續跳樓的事件,就可作為借鏡;當時董事長郭台銘為了搶救企業形象,除了鞠躬道歉,也選擇開放廠區,供媒體在相當程度的範圍內自由檢驗,甚至採訪廠區員工;但國防部敢暫離「國防安全」保護傘,除了規定時間、地點,充滿表演性質、行禮如儀的「營區開放」外,敢讓媒體自由檢驗嗎?例如那無法讓洪仲丘伸直躺平的禁閉室。
「希望正如地上的路,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走上街頭的二十五萬台灣民眾其實不是國防部的敵人,他們是要敲醒國軍腦袋,讓國軍朝著文明的方向改革,也讓國防部能用文明的制度,搶救幾乎無路可走的募兵制。
昔日黃埔建軍傳承的「親愛精誠」國軍精神,如今安在?(圖片/Getty)
25萬民眾齊上街頭,人民的意志能否促使國軍改革,走出活路?(攝影/孫建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