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台幣兌美元匯率明顯升值,但台灣的外匯存底仍然迭創新高,這意味著央行仍然維持著阻升匯率的思惟。然而研究證明,這樣的思惟,正是台灣走入苦勞經濟的重要原因。
四月八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中央銀行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包含了「明定中央銀行理事會有貨幣、信用及外匯政策之核定權」,雖然這項修法的實質意義不大,但無論如何,央行算是「名正言順」地掌握了外匯政策。
只是,央行的外匯政策是什麼呢?尤其,攸關台灣經濟民生的匯率政策,央行又是採取怎麼樣的態度呢?
如果從央行總裁彭淮南過去一段時間的公開發言推敲,似乎,「保護出口」是央行匯率政策的重要指導原則。去年年底,彭淮南曾指台灣和南韓高科技產業市場一致,「新台幣若相較韓元升值,長期難免對台灣出口造成衝擊。」
今年二月間,彭總裁也曾表示,台幣升值不見得能提升國人購買力,「如果台幣升過頭,造成出口減少,民眾所得反而減少,根本沒錢去買東西。」他更透露,接到出口廠商來信,大喊台幣升值已讓公司訂單流失。
央行極度關切出口產業競爭力,反映在匯率政策上,恐怕就是干預匯率、阻升台幣,而其作法,則是買進外匯、釋出台幣,並且異常地累積外匯存底。
彭上任以來,貿易條件指數持續下滑
▲點選圖片放大
去年下半年以來,台幣兌美元匯率頻創新高,央行看似終於願意放手讓台幣升值,不過,象徵央行干預操作的外匯存底金額,卻仍然是沒完沒了地一路衝高。去年六月底,台灣的外匯存底金額約為三六二四億美元,到了今年四月,外匯存底已達三九九五億美元,逼近四千億美元大關,這個數字,已和台灣二○一○年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四三○○億美元相去不遠。
從這樣的誇張數字來看,即使台幣兌美元匯率明顯升值,但央行的阻升思惟恐怕仍然沒有改變。接下來,台灣的外匯存底會不會真的與GDP的金額「一般高」,甚至超過GDP?而這對台灣的經濟與民生又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關於外匯存底對經濟民生的負面影響,各界多有討論,但一個最簡單而直接的數據,則是外匯存底與貿易條件指數之間的連動關係。
所謂貿易條件指數,指的是出口價格指數除以進口價格指數的比值,比值愈高,表示台灣出口商品的價格比進口商品的價格高,也代表「MIT」(台灣製造)的商品具有高人一等的附加價值,能夠賣出好價錢,產業的發展與生產是走在對的方向。相反的,如果貿易條件走低,則代表產業發展方向出了問題,出口的商品,換不回太多的進口資源。
不幸的,台灣近年來的貿易條件指數正在惡化當中,在彭淮南開始擔任央行總裁的一九九八年,台灣貿易條件指數仍然高達一四○,但一路下滑至今,目前指數的水位已經低於九十。
更不幸的是,從數據研究可以發現,外匯存底的異常累積與貿易條件的惡化具有高度相關,一九九八年,不僅是台灣貿易條件加速下滑的起點,同時也是外匯存底快速增加的起點。換言之,如果央行的腦袋仍然停留在保護出口、積極阻升的思惟,台灣的貿易條件指數走向,恐怕還有持續惡化之虞。
▲點選圖片放大
走入苦勞經濟帶來的社會衝擊
那麼,貿易條件的惡化究竟會帶來哪些層面的衝擊?
首先,是「薪資成長停滯」,以及其所衍生的「儲蓄率降低」、「所得分配不均」等現象,或者可以說,它代表著台灣的經濟本質已經走入「苦勞經濟」。
貿易條件指數走低,意味業者產出的商品附加價值偏低,一旦經濟景氣出現波動風險,低毛利的企業自然會降低雇用全職員工的意願,長期而言,甚至引導企業改以廉價的電力來取代勞動力。
在經濟理論中,廠商的生產要素除了資本、人力之外,能源也是重要的投入。因此,電力以及勞動力之間即存在替代效果,而以電力替代勞動的現象,即是近年來非典型就業人口(包括人力派遣、業務外包、臨時性工作及部分工時的就業者)急速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響所及,薪資水準幾乎凍漲,導致勞工所得逐年降低,也就連帶造成普羅勞動者的家戶所得降低,進而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以主計處調查資料顯示,台灣最高所得組(全台家戶所得最高的二○%)與最低所得組(全台家戶所得最低的二○%)之間的差距逐年增加,到二○○九年,兩者之間的差距達到將近六.五倍,形成家戶所得分配惡化的現象。
此外,貿易條件惡化也意味著台灣經濟成長存在著高度波動的不安風險。簡單地說,當貿易條件指數下滑,也就代表出口單價持續下跌,其原因,往往在於出口的商品必須和其他出口國家高度競爭,說白了,就是「大家做的東西差不多,只能比誰更便宜」。
在此之下,一旦遇到如同金融海嘯一般的景氣衰退期,或是遇上如同去年下半年所發生的全球匯率大戰,貿易條件偏低的台灣大概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業者流血搶單,犧牲獲利以勉強維持現金流量;其二,就是遭到其他競爭國家的殺價搶單。這兩條路,都將對國內經濟造成不可小覷的負面衝擊。或者可以說,貿易條件惡化的國家,對於景氣衰退期的抗壓能力也相對較弱。
換個角度想,貿易條件惡化,也有可能代表進口物價正在向上走高,不利於進口相關的產業穩定發展,長期下來,整體經濟的成長動能來源恐怕更將單一化、集中化,如同是一套投資組合出現了「產業過度集中」問題,這同樣也會增加經濟成長率的波動風險。
整體而言,貿易條件指數攸關著台灣勞工的「苦勞程度」,也關係到台灣經濟成長的抗壓性與穩定度,它就像是一個關乎民生問題與經濟發展的綜合風險視窗,能夠依循風險視窗的警示而做出調整的,則是央行的匯率政策。
可惜,從台灣外匯存底快速累積與貿易條件同步惡化的步調來看,顯然央行並沒有從貿易條件的變動狀況來衡量外匯存底的適當金額,保護出口似乎是央行的優先任務。
如今,在央行「名正言順」掌握外匯政策之後,決策獨立性全然無虞,應該要以更高的視野,避免決策的「孤立性」,將貿易條件指數的簡單指標納入決策重要考量,如此一來,應該也就能為台灣擺脫「苦勞經濟」提供極為有力的正面貢獻。
不只象徵產業方向錯誤,貿易條件惡化,也將影響所得分配與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