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改後部會大風吹,環資部同時管環評及開發,衛福部「大衛生、小福利」,經濟及能源部「重經濟、輕能源」,科技部「不管科技預算,卻負責核安」,工程會竟被劃分到財政部…,組織改造剛起跑,亂象正在上演。
「從行政院端出要把部會精簡為二十九個,『二十九』這個數字就不能再變動了!」一位與會的官員說。
由於部會數一開始就固定不能再改,接著大家開始找「哪些部會要被裁併」?原本呼聲很高的僑委會、退輔會,都因為背後有勢力支持而保存下來,沒有族群、選票考量,講政策、沒靠山的公共工程委員會及新聞局,在第一時間就被裁併掉了。
至於被裁併之後的部會相關人員要放到哪裡?「就是大家開始塞啊!東拼一個西湊一個,最後的結果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部會名稱與實際業務內容『差很大』。」這位官員表示。
目前正在立法院審議的各部會組織法,已經可以明顯看出把部會打散之後,拼拼湊湊造成的後遺症。
在改造過程中,有兩個部會爭議很少、共識也很強,甚至也得到環保及社福團體的支持,這就是因應時代潮流所設立的「環境資源部」及「衛生福利部」。
但是這兩個部會近來已進入到組織法審議整合階段,由於牽涉到被併入的部會很多、範圍很廣,難度及複雜度很高,導致整個組織法從立院上會期談到這會期,仍處於「喬不定」的狀態。
亂象一:權責混亂 環資部山頭林立,難達共識
一位與會的官員指出,環資部籌備至今,籌備主委已從第一任的蔡勳雄、梁啟源、張進福,一直換到環保署長沈世宏。當時張進福接第三任籌備主委時,有次開會,大家當著他的面吵個不停,搞得張進福很尷尬地說,「我還以為大家都有共識了,怎麼到現在還亂成這樣!」
為何環資部還沒上路就爭論不斷?因為未來的環資部將整併原本的環保署,經濟部下面的水利署、地礦署、自來水公司,農委會旗下的水土保持局、林務局、林業試驗所,退輔會森保處,交通部氣象局,以及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處、下水道工程處等單位。
來自六個不同部會的單位山頭林立,要整合本來就不容易,加上每個單位都希望保留原單位名稱,死抱神主牌的結果,就是在環資部組織圖中看到「水保與地礦署」這樣奇怪的名稱,立委田秋堇說。
另外,未來環資部不僅部會編組人數將超過一萬四千人,掌握的經費超過上千億元,人數、預算、所握有的資源,都具備「天下第一部」的格局。立委蔡其昌就說,環資部包山包海,天上的要管、地上的也要管,甚至地下(下水道)的也要管,天、地、人全歸環資部,這編制簡直就像是過去的省府團隊。
面對這樣一個龐雜的新團隊,要讓這個新組織能夠運轉,需要一位協調能力很強的首長,否則光內部各單位的事情就擺不平了,「決策根本出不了部會大門」!
「而且未來全台灣山坡地、河川、堤岸、下水道、林業等大大小小開發、工程都歸環資部,牽涉到的工程利益龐大,一個風災、水災來,處理不好,部長可能就要下台。」一位官員私下表示。
從環保署草擬的《環境資源部組織法》來看,表面上環資部是把水、土、林都涵蓋進去了,也看似把過去一條河川上、中、下游分屬不同部會管理的問題予以解決。但環保團體認為,草案就是直接把自然資源相關部會全都丟進一個架構,缺乏通盤的思考。
因為以環資部當中人數最多的水利署來說,水利署原本在經濟部轄下,主要負責水資源開發、利用,但環資部的宗旨卻是國土保育,如果這個架構沒有調整,未來環資部可能會出現「左手搞保育,右手搞開發」,雙手互打的情況,「如果這樣,環資部就完蛋了!」現任內政部長、也是防災專家的李鴻源表示。
況且現在水利署的編制有二千三百多人,主要職責是河川下游的治水及管理,但是負責中、上游水土保持、國土復育的水保及地礦署,從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劃過來的人員僅有二百多人。
「台灣山林的問題就是上游濫砍濫伐,破壞得太嚴重。」田秋堇認為,未來若水利署及水保局劃入環資部之後,沒辦法打破原先各自為主的編制,重新思考,設計出水資源署及流域管理署,建立一條河川上、中、下游一貫的管理思惟,一樣解決不了過去事權不統一的問題。對於水利、水保「歸零」重新再出發的想法,現任水利署長楊偉甫也相當贊成。
除了環資部有左手打右手爭議,未來的衛生福利部也面臨外界「大衛生、小福利」的疑慮。
馬總統說「少子化是國安層級的問題」,但兒童局卻在新成立的衛福部中「消失了」!
亂象二:架構設計失衡 社福、能源相關人員比率過低
立委林正國指出,《衛生福利部組織法》草案在行政院提案條文第一條的內容就是「行政院為辦理全國衛生及福利業務,特設衛生福利部。」可見衛生和福利是要各占一半,但是從預算及人員來看,衛生福利部的天平卻是嚴重失衡!
以目前衛福部的組織架構來看,旗下六個三級單位,幾乎都屬於原來衛生署的業務範圍,與社福較為相關的,僅有一個「社會及家庭署」。
在人員配置上,衛福部總共是四七○七人,但社會及家庭署僅有一一二人,加上與社福相關的社會保險司、社會救助司以及保護司編制還不到三百人,占衛福部人力比重大概僅有八%左右。
少子化、長期照護和老人是未來台灣必須嚴肅面對的三大問題,但成立衛福部之後,反而兒童局不見了,長照、老人問題也沒受到特別重視。
立委趙天麟就說,民國八十二年通過《兒童福利法》,其中就明文規定,中央要設立兒童福利專責機關掌管全國兒童福利業務,顯然那時候社會上就意識到「兒童是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重要性」。
結果十幾年前設計兒童局的前瞻性作法,卻在號稱與時俱進的組織改造中,第一時間就被衛福部消滅,這樣的作法與馬總統強調「少子化是國安議題」背道而馳。
對於目前整個衛福部的設計,社福界認為問題多多。林正國表示,有關社會福利的概念在這次《社福部組織法》當中,完全沒有經過充分討論和協商,也沒請產官學界集思廣益,幾乎只是把原先內政部既有的社會司和兒童局的科、室分一分,湊一湊,這樣的衛福部「看不到願景」!
其實部會組織架構設計失衡還不只衛福部,未來的經濟及能源部也同樣存在「重經濟、輕能源」的問題。
從組織架構以及人員編制來看,未來經濟及能源部總員額估計約四千四百多人,但是旗下能源署員額人數僅一四二人,占整個部會比率僅三.二%,這與日、韓行政部門能源相關人員占經濟部門比率動輒超過二成,完全無法相比。
且現在的能源局編制員額有一四○人,成為能源署之後,人員編制竟然僅有一四二人,「在經濟部的名稱中加入能源,原來只能多用兩個員額。」田秋堇說,而這也凸顯未來經濟及能源部還是走過去的老路,就是只有燃煤的火力發電或是核電,沒有綠能政策,從組織改革就可以看出,「馬政府口口聲聲說要發展綠能只是口號」。
另外,在這次組改中,為強化國家發展科技產業的決心,所以將國科會升格成為科技部,不過未來的科技部將會碰到兩大障礙,其中之一是「新成立的科技部沒有預算及政策主導權」,另一個則是「科技部將成為原能會的頂頭上司」!
亂象三:空有名稱無實權 科技部、海洋委員會大權旁落
今年五月,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在審議《科技部組織法》草案時,朝野立委發現將來的科技部並沒有預算及政策主導權。因為這些權力已全部被行政院科技會報給拿走,科技部大權旁落,未來行政院科技會報將凌駕在科技部之上,成了「太上科技部」。
立委鄭麗君表示,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其實是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先前擔任政委時,自己一手創造出來的行政院科技會報所導致。
她說,組織再造,就是希望科技部成為強而有力的「大部會」,未來的科技部本來就應該主導全國每年高達千億元的科技預算,現在一個堂堂大部卻只管科發基金與三個科學園區,其實是嚴重弱化科技部,也不符合組織改革將國科會升格為科技部的精神!立委柯建銘也主張,「科技會報一定要取消,《科技部組織法》要全面改寫!」
此外,海洋委員會只管海巡,也是有名無實的具體例證。
亂象四:規畫不周延 工程會業務打散三處,增加協調成本
至於攸關核能安全的原能會,目前的設計是放在科技部下面,但因為原能會是管制單位,並不是發展單位,所以擺在科技部,朝野立委都認為「相當的不妥」,但原能會該放在哪個部會底下?鄭麗君說,行政院可能傾向讓原能會成為組織法當中沒規定的「獨立三級機關」。
原能會該放在哪裡?凸顯決策單位政策規畫不夠周延,同樣決定將公共工程委員會一分為三,放到交通及建設部、財政部、國發會(經建會),也一樣凸顯政府思慮不周延,因而增加民間辦事程序,以及政府跨部會協調的成本。
由於工程會被拆成三塊之後,有超過一半的人員都要被分配到財政部去,但是財政部是管稅的,工程專業背景的人,因組改要被放到業務範圍完全不同的財政部,新組織還沒上路,就已經引起工程界強大反彈。
最後行政院長陳冲只好找來工程會主委陳振川、財政部長張盛和,以及交通部長毛治國三位部長來喬。幾經協調後,雖得出工程會大部分人員會轉到交通及建設部的共識,但因財政部新組織法已在立院三讀通過,後續要更改,必須要透過再修法才能更動,所以未來政府公共工程業務將會出現「由兩個不同的主管機關管理」的怪象。
一場沒有動到監察院、考試院的行政院組織改革大戲,才剛一開演就漏洞百出,到時候重要部會上路,真槍實彈上場時的亂象,恐怕將超出你我想像!
科技部權責僅限於科學園區,國科會主委、也是首位科技部長熱門人選的朱敬一(下圖左),應與負責行政院科技會報的政委張善政(下圖右)溝通「科技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