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過度發展的情況下,地球上的資源即將用盡,「減少廢棄物」已不足夠,政府、企業與個人都擔心做環保的同時必須提高成本,導致環保理念不易推動。《今周刊》特別約訪兩位國際環保權威人士,分享他們美好的環保理念,不必花大錢,也能打造更美好的居住城市。
荷蘭芬洛市
經濟活力與環保共存共榮
荷蘭芬洛市
經濟活力與環保共存共榮
這樣彷彿會呼吸、具有生命力的建築,散落在一座名為芬洛(Venlo)的城市,這座城市位於荷蘭東南方,市容景觀仿似一幅山水畫,但這裡不是以觀光產業著稱,而是一座商業貿易重鎮 ── 是的,這是一座百分之百環保、卻也百分之百經濟活絡的城市。
「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關於一座環保城市的可能性,這裡最具示範效果。」當今國際知名環保化學博士麥可.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給予該市高度肯定。事實上,芬洛之所以成為如今這樣一座兼顧經濟與永續概念的環保城,多多少少也和布朗嘉有些關係。
秉持著「我是一名好化學家」的理念,一九九五年,布朗嘉與建築師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在美國成立了MBDC公司,專門設計「零廢棄物」的產品;○二年兩人合寫《從搖籃到搖籃》一書,宣揚產品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考慮材料最後可以保持原有的特性,未來能夠充分利用,而不是像再生紙般「降級回收」。他們將此概念稱為「下一波工業革命」,確保材料對環境不會造成負擔,讓環保與生產、成長不衝突。
當此概念推出後,引發不少國際大企業回響,如耐吉、飛利浦等,紛紛推出「從搖籃到搖籃」概念的產品;致力推動企業環保理念的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讀完這本書後,在推薦序裡寫著:「關心自身及後代健康的人不能不讀,有志將自己的企業帶入永續未來的企業主不能不讀。」
○六年,荷蘭電視節目甚至播出《從搖籃到搖籃》的節目,感染了芬洛市,決定打造永續、環保的創新貿易城市,也是全世界第一個落實「從搖籃到搖籃」精神的城市,從教育著手,從小學至大學根植這樣的理念。《從搖籃到搖籃》的兩位作者也努力遊說當地政府官員和企業,○八年時在芬洛市設置辦事處,作為荷蘭企業家「從搖籃到搖籃」的顧問,幫助他們打造代代相傳的無毒環境。
從搖籃到搖籃
環保概念從減輕到零汙染
從搖籃到搖籃
環保概念從減輕到零汙染
荷蘭芬洛市已逐步落實「從搖籃到搖籃」,除了建築設計充分利用環境優勢,辦公室所使用的紙張由石頭取代木漿製成,具有防水、耐磨等特性;果醬瓶使用後可以當水杯,而外在的包裝能夠自動分解;由於土地和人力成本逐年增加,為了確保新鮮蔬果和花卉的產出,他們的溫室產業相當發達,屋頂上加裝太陽能板,讓原本消耗能源的產業,變成供給能源站,一年減少五千噸的碳排放量。這些大至政府、企業,小至個人的舉措,儼然是全世界的模範生,一二年芬蘭在此舉辦十年一次的花卉博覽會,也是歐洲最大的花卉園藝展,園區提供環保教育、創新和設計,更是把綠色意識推到最高峰。
「現在有太多的產品充滿難以分解的元素,有如科學怪人,使用過後只能成為廢物,無法加以充分利用,一開始設計的錯誤,就會造成資源上的浪費,還要強迫消費者承擔有毒物質的後果。」布朗嘉接受採訪時,語重心長地說著工業革命以來,大家只關心如何快速、廉價的製作產品,「一次性的設計」,用完一次便成為垃圾,所帶來的危機令人堪憂。
「像是汽車回收熔化時,表面的油漆和塑料會降低金屬的品質,無法作為新車的材料;充滿油墨的紙張必須添加化學物質,才能變成再生紙,但是對環境也會同時造成汙染。」他表示,有廢棄物的產生,就代表產品的失敗,即使減少汙染,對環境還是有嚴重的傷害。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德國的布朗嘉,中學時期開始對化學產生濃厚興趣,是綠色和平組織第一位化學博士,善用專業能力落實環境保護。曾經他很激進,為了抗議工廠排放汙染物,於是將自己綁在煙囪上,或是在北海游泳抗議濫捕魚群,讓船隻無法進行捕魚作業。
現代唐吉訶德
布朗嘉努力倡議愛護環境
現代唐吉訶德
布朗嘉努力倡議愛護環境
八七年,他在德國成立環境保護促進機構(EPEA),展開對工業產品的化學研究,透過研究發表會,不停的在各國宣揚「產品壽命終了時能夠完全循環再利用」的理念,並且開發智能產品系統(IPS),對政府、企業與公民倡議組織等社會各界提出建議。
EPEA總部設立在德國,在荷蘭、瑞士、美國、巴西、台灣等九個地區皆有辦事處,布朗嘉也因此經常在世界各國奔走;不僅如此,還在德國呂內堡大學、美國的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學授課。「我孩子覺得這樣子太辛苦了……。」訪談時,布朗嘉透露家人對他宛如「唐吉訶德」般的努力感到心疼,但是,對於環境的愛護依舊驅使他戴著鋼盔向前衝。
呼應這樣趨勢的人不只有布朗嘉,國際上知名的「藍色經濟」發起人剛特.鮑利(Gunter Pauli),也推廣著「仿造生態系統」製造商品,讓我們的世界猶如自然界一樣能達到平衡,甚至與聯合國合作,彙整出百項無廢棄、零汙染、低成本的創意商機,讓大家破除「環保就要投入更多成本、生活就要更刻苦」的刻板印象。
鮑利與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都入選為八三年「世界十大傑出青年」,兩人也因此結緣,當鮑利向施振榮介紹他的新作《藍色革命》一書,施振榮覺得書裡的案例和理念非常值得介紹給台灣讀者,因此引介給天下雜誌社出版,甚至期許著「台灣獨有的創業精神,如果這些技術能夠成功在本地落實,可作為永續發展的典範,對國際有更多的貢獻。」
美國耶魯大學每年都會公布全球一三二個國家「環境績效指數(EPI)」排名,一二年的前二十名中,歐洲國家就占了十八個席次。像是德國的屋頂綠化相當成功,讓過度開發的都市氣溫降低,也能吸收暴雨的雨量而避免淹水,美國、日本也隨之仿效,並且增訂鼓勵政策,讓閒置的屋頂種滿植物,室內溫度變得涼爽,城市不再悶熱,美國芝加哥市也因此每年約省下一億美元的能源開支。
歐美環保風氣
吹向台灣製造業重鎮高雄
歐美環保風氣
吹向台灣製造業重鎮高雄
這股歐美環保風氣,也在台灣的高雄市蔓延開來。「高雄市原為台灣的製造業、石化工業重鎮,經過十年的努力,已逐步成為集商務、文創、觀光休閒於一身,結合綠色環境的國際都市。」高雄市長陳菊自信地談論著高雄的蛻變,值得向全世界分享「高雄經驗」,於是在一一年初決定爭取一三年亞太城市高峰會(APCS)的主辦權。
經過半年的籌畫,同年七月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甚至帶領團隊,親征澳洲布里斯本市,經過三輪的篩選,決賽時從中國昆明市、韓國大田市中脫穎而出,今年的九月九日至十一日,APCS就將以環保、永續為主題,在台灣的傳統製造業重鎮高雄市舉行。
「今年的APCS特別邀請了四位主講者,分別是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提倡『藍色經濟』理念的剛特.鮑利、『綠色經濟』擁護者麥可.布朗嘉,和英國倫敦前市長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李永得表示,這四位主講者具有不同的意涵,將利用他們的專長,對各國城市經濟提出最實際的經驗分享。
一個關於環保的idea,改變了荷蘭的一座城市,當這群環保專家齊聚高雄,對台灣的城市規畫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想像空間呢?
至少,這群環保人士可以證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生態永續與工商效率之間,不會只有矛盾和衝突。
(圖片/高雄市政府提供)
麥可‧布朗嘉
(Michael Braungart)
出生:1958年
現職:環境保護促進機構(EPEA)創辦人暨董事
學歷:德國漢諾威大學(University of Hannover)化學博士
2013亞太城市高峰會在6月舉行記者會,圖左至右為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都發局長盧維屏、新聞局長賴瑞隆,以及亞太城市高峰會執行長吳英明。
(圖片/高雄市政府提供)
城市進步的平台 亞太城市高峰會
兩年一屆的亞太城市高峰會(APCS)於1996年澳洲布里斯本市創立,邀請各城市策畫者、商業領袖及專業人士一同參與,針對城市的企業發展、投資環境和經濟效益進行為期三天的深入探討,是政府與商務參與的重要論壇,此活動也成為跨國企業進軍亞太市場的平台之一。
APCS雖然以「城市」為主,但是每屆的主題略有不同。2009年韓國仁川的主題是「教育提升生活品質,鼓勵青年積極參與城市運作」、2011年布里斯本的主題是「有效運用城市資源與科技,發展智慧型城市」,而2013年是以「資訊科技結合環保」為主題,期盼能打造永續綠色經濟的環境。
每屆活動吸引上百座城市、上千名精英共襄盛舉,曾參與的國際知名人士包括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都曾發表專題演說,IBM、ANZ也是重要的合作夥伴。除了在澳洲布里斯本市舉行外,也曾在美國西雅圖、中國重慶、南韓仁川等城市舉行,此活動不僅強化各國重要都市的連結,也是開拓商業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