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五十九年的嘉新水泥,正式進入第三代接班時代。在公司經營寒冬期之際接任董座的張剛綸,致力活化資產拚轉型,首役就是整合八千坪的都更案,他能帶領嘉新水泥走出悶局嗎?
二○一一年,張安平的二哥、嘉泥前董事長張永平因涉嫌內線交易請辭,長期擔任嘉泥副董、素有「企業最佳救援投手」之稱的張安平,臨危受命接任董座,雖然任期只有短暫的十八個月,但這段時間對嘉泥來說,卻是變革最劇烈的陣痛期。
去年虧損 面臨經營寒冬期
去年虧損 面臨經營寒冬期
近年台灣公共工程銳減,水泥需求量趨緩,中小型水泥廠愈來愈難生存,嘉泥去年每股稅後虧損一.一三元,讓公司面臨成立近一甲子以來最嚴酷的經營寒冬。
儘管張安平上任後,在內部厲行撙節開支、人力精簡政策,去年甚至一口氣裁員二三%,但在股東會前夕仍遭市場派大股東點燃委託書收購大戰。
為了讓股東感受活化資產的決心,張安平還在股東會前夕將原本老舊的嘉新大樓一樓改裝為房地產銷售中心、擺出建築模型,趁著股東會首度將嘉新大樓的都更計畫對外公布。
「未來嘉泥的重心是台北市中山北路的嘉新大樓都市更新,最起碼要整合七、八年以上,我希望讓年輕人從頭到尾進行。」張安平坦言,過去他重新整頓一家公司,至少要五至六年才會見到成果,他接手嘉泥才一年半,無法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他認為嘉泥未來只有資產活化一路可走。
攤開嘉泥的土地資產報表,二十筆資產中,土地資產約二十二.五萬坪,帳面金額約五十五.六億元;建物資產約一萬六四七一坪,帳面金額約二.一億元。在嘉泥眾多不動產中,最具價值、也最受矚目的就是占地一七四六坪的中山北路二段嘉新大樓的開發案。
一九六七年完工的嘉新大樓,是台灣第一棟中央空調、雙層隔音鋁窗辦公大樓,剛完工時,為中山北路最氣派的商辦大樓,全盛時期甚至有二十多國外商公司承租,所以在大樓一樓仍看得到許多國家的國旗,代表房客的國際化。
本案二○○七年原本只打算拆除自地重建,但張安平上台後,轉向進行大街廓都市更新,為此,還請來曾設計過東京六本木之丘森大廈、中國第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廣場的美國知名建築師事務所KPF規畫設計,顯見他想將父親嘉泥創辦人張敏鈺的起家厝變身為西區地標的企圖心。
挑戰都更 讓周邊效益放大
挑戰都更 讓周邊效益放大
今年五月,嘉新大樓改建計畫正式命名為「台北世紀城中城」,預計整合中山北路、錦西街至捷運雙連站共八千坪土地,光現住戶就有四百三十戶,將創台北市最大面積的都市更新案。然而,值此台北市都市更新正陷入文林苑引發的整合僵局之際,負責整合的張剛綸要面對的挑戰也不小。
娃娃臉的張剛綸,四十二歲,外人看不出來他進入水泥業已近二十年。「他很早就被父親(嘉泥前董事長張永平)培養接班,大學畢業後僅在美國工作一年,二十四歲就被派駐嘉泥中國參與建廠,兩年就為嘉泥蓋了江蘇京陽廠,以及上海浦東和浦西的兩座儲運廠房。」張剛綸的表妹、嘉泥副總經理王立心說,張剛綸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很強。
「我們大可以直接賣掉土地,快速顯現效益給股東看,但卻無法發揮改善周邊環境的最大效益。」站在嘉新大樓二樓會客室祖父張敏鈺的自畫像前,張剛綸回憶,小時候每次到嘉新大樓,爺爺的辦公室裡總是亮著一盞?燈,透過淡黃的光線坐在辦公桌前翻閱報紙,對於張家人來說,這棟建築物是張家的精神地標,為了延續這份精神,他選擇了一條較艱難的路傳承家族企業。
戴德梁行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楊長達分析,嘉新大樓整合周邊土地的規模愈大,所創造出來的商業價值愈高,若參與都市更新還可申請到容積獎勵,有助於推升改建後的房價增值空間。
嘉泥內部估算,若順利整合八千坪土地都更,將規畫為五棟結合商辦、購物中心與住宅的複合建築量體,可興建的樓地板面積有六萬坪,以目前開給住戶每坪一百五十萬元房價條件換算,總銷金額高達一千億元,嘉泥可分回約三百億元。
嘉新大樓所在的台北市中山區集英里里長何喜雄說,過去也有很多建商想要整合中山北路二段、錦西街都更,但沒有一件成功過,去年底,嘉新資產總經理祁士鉅登門向他說明都更案規畫,他很贊同整體街區的改造概念,所以當下他就同意參與都更。
據了解,目前嘉泥已接觸到全區六○%地主,其中有六八%支持,換句話說,還有近六成的地主需要說服,「這個案子絕對不簡單。」誠如張安平在股東會上表示,看來張剛綸要帶領嘉新轉型的另一波挑戰才剛開始。
張剛綸
出生:1971年
現職:嘉新水泥董事長
經歷:嘉泥副總、台泥監察人、嘉泥(中國)控股公司首席執行長
學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
家庭:已婚,育有二子
嘉泥計畫整合起家厝嘉新大樓及後方老公寓,一起申請都更改建。
台北世紀城中城
位置: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至錦西街口
投資興建:嘉新水泥
基地面積:約8000坪
建築設計:美國KPF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規畫:5棟建築物(辦公大樓、商場、住宅)、一座媒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