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不賣壹傳媒的黎智英,四月二日回來了,他親自召開主管會議表示:「很後悔曾經想賣台灣壹傳媒,未來不會再有賣的念頭,也不會裁員。」黎智英並宣示,壹傳媒將全力發展數位化。他對本刊表示,「既然不賣,就先將事業弄好。」
四月二日,黎智英真的回來了!神隱香港五個半月後,他返台的第一天,現身陽明山的住宅,宴請台灣壹傳媒紙媒高層;隨後至台北內湖總部,召開半小時的主管會議,與會者包括台灣《壹週刊》與《蘋果日報》的三、四十位主管。
香港先轉型 再複製到台灣
黎智英重披戰袍,不單整頓,而是要將台灣壹傳媒「數位化」,他中氣十足地發言,尤其講到「數位內容」的眼神,讓人感受到他創業的熱情未減。
從進軍台灣媒體到「數位化」,可以說是黎智英在台灣的二次創業革命。
黎智英在會議中表示,很多人認為紙本媒體是夕陽工業,但他認為壹傳媒是製造新聞的機器;更重要的是,《壹週刊》與《蘋果日報》要轉型到各種行動裝置的內容,也就是數位化。他特別強調,台灣談數位化就是把報紙、電視內容弄上網路,但壹傳媒的數位化,是要再製成適合行動裝置播放的內容。所以,動畫公司將扮演台灣壹傳媒數位化的重要關鍵。
黎智英解釋,不是把紙本的版型、電視內容搬上手機、PDA就叫數位化,是要經過再製作成新的視覺效果。一位壹電視主管回憶,「黎先生以前常提醒,我們做東西,要在手機上看起來好看,而非傳統電視思惟。」
據了解,壹傳媒數位化工程將從《蘋果日報》開始,香港先轉型,再把成功的模式複製到台灣,「這樣台灣紙本就可以省很多冤枉路。」黎智英向主管表示。
香港《壹週刊》與《蘋果日報》都已進入數位內容,而且點閱率高,加上手機廣告出現,黎智英認為,新聞進入行動裝置絕對是必然趨勢;加上壹傳媒有動畫公司的後援優勢,這將是壹傳媒再創高峰的方向。
壹傳媒數位化是黎智英未來的事業重點。
除了壹傳媒數位化外,黎智英也要大家多挖掘台灣積極正面的動力,同時不手軟打擊社會陰暗面,並特別強調不要碰政治,還要大家私底下避免與政治人物接觸。他開玩笑地說:「台灣碰政治就會很悲觀,會剩十幾%(意指閱讀率會與政治人物的民調一樣低)。」
一位台灣《壹週刊》高層表示,台灣《壹週刊》成立之初,黎智英就表明:「不要政治組。」不要碰政治是《壹週刊》的立場,這位主管解讀;「政治跟弊案不同,打擊社會陰暗面就是要剷奸除惡。」
但不到半年時間,黎智英從敗走台灣到捲土重來,中間的轉折到底是什麼?
十二年前黎智英來台創立《壹週刊》,掀起台灣媒體濤天巨浪,接著於二○○三年創辦台灣《蘋果日報》,奠定黎智英台、港傳媒大亨的地位。
○九年七月,他成立壹電視,雄心萬丈地進軍電視,卻因遲遲無法上架,四年來,燒掉近七十億元,讓他的事業出現危機。去年七月初,黎智英語重心長地對壹電視總裁王子云說:「我畢竟是個外人!」他還告訴香港友人說:「我在台灣的電視實驗,恐怕要失敗了。」
決定不賣 「我沒覺得委屈」
黎智英透露,交易案過程中,很多人對他說:「《壹週刊》賣了就不是《壹週刊》、《蘋果日報》賣了就不是《蘋果日報》。」讓他很感動。加上找到發展方向,因此決定不賣。黎智英對本刊表示:「我沒覺得委屈,既然不賣,就先將事業弄好。」
黎智英友人形容他「獨斷獨行,而且專注投入」。有次黎智英邊散步邊講想法,絲毫未曾注意周遭的風景,顯示他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令他印象深刻。而壹傳媒不管出售或不賣,黎智英身旁的高層幾乎都是最後一刻才得知,顯示他果斷的一面。
從意氣風發進軍台灣媒體,到意志消沉退出台灣市場,大家都以為黎智英「玩完了」,但未料,他重返台灣媒體市場。這一役,已經六十五歲的黎智英有多少勝算,是否能再登高峰,就看黎智英還有多少熱情?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