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一一屆滿兩周年,身為與日本同處地震帶的台灣,也掀起一波波反核聲浪,看似感性的訴求中,實則有更為理性長遠的考量,只是面對人民簡單易懂的訴求,政府仍認定完成核四是邁向「非核家園」過程中必要的措施,究竟政府在想什麼?
這天,是日本遭逢九級地震後滿兩周年的日子,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地錄製一段影片,宣稱「東北地區的春天如果不來,真正的春天就絕不會來到日本」。
「三一一」天崩地裂般的地震,與隨之襲來逾四十公尺高的海嘯,讓數以萬計的人命瞬間消逝,更讓數十萬人流離失所。然而,兩年的時間過去了,三十多萬災民卻還無法重返家園,原因在於讓福島現在還猶如兩年前般殘破不堪、百廢待舉的,不是地球的反撲,而是核災。
這就是在人類自忖面面俱到的假設環境下,卻仍然上演的核災;也是在三月九日那天,全台灣二十萬人一同走上街頭大聲疾呼反對核能的原因。
廢核加速產業外移?
更讓民眾感到寒心的是,在「三一一」前夕、台灣廢核大遊行次日,馬英九更舉日相安倍於二月二十八日宣示重啟「減核不廢核」,以免企業外逃導致國家產業空洞化為例,再次強調台灣核四廠的必要性。
總統溢於言表的態度,或許是出自於對國家經濟發展的憂心,但細部檢驗這些說法,卻也再次凸顯一個事實:對於核電,總統,乃至於財經官員、幕僚的研究,嚴重不足。
首先,馬總統提到,日本在福島核災發生後隨即宣布停止運轉其餘五十座核電廠,直接導致電價調漲或供電不穩的結果,讓六九%的企業表示將會加速日本產業外移。
的確,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於二○一一年五月針對一六三家日本企業,提出「地震的發生,是否會加速供應鏈外移的可能性」的問卷結果顯示,有六九%的企業認為全部或部分的產業供應鏈將加速外移。
只是,在這份的調查之後,去年三月,來自同為官方組織的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另有更新的調查,顯示日本企業出走的原因與廢核幾無關聯,調查顯示,企業出走的主要原因包括五項:海外需求增加、國內需求減少、往來對象出走、日圓升值、人事費用。說來說去,就是沒有「廢核」、「缺電」、「電價上漲」等因素。請注意,這是在日本廢核之後所做的調查。
換個角度再看,該機構其實早在二○一○年的調查中也披露,日本企業在海外最常碰到的問題之一就是「電力不足」,在越南、印度及菲律賓這三個國家裡,「缺電」更是日本企業認為最首要面臨的問題。簡單地說,日本企業早已被其他因素逼往「缺電國家」,「日本缺電」自然也絕對不會是把日本企業逼走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二○一二年八月路透社(Reuters)針對日本大企業調查的結果,在二七○家恰好製造業與非製造業各半的企業中,僅有兩成五認為核電依存度應該占全國發電量的二○%到二五%較為妥當;四成認為核電應控制在一五%;其餘兩成則表示核能發電應該降至○%。可見仍有許多企業表達出異於馬總統接收到的單方面數據。
核導致貿易赤字飆高?
貿易逆差,代表進口多、出口少,官員對於「日本貿易逆差創新高」的解讀,是「廢核造成進口能源大增、並且衝擊日本製造業競爭力」的綜合結果。但,真的是這樣嗎?
據日本資源能源廳資料,核災發生後,原來占日本發電量比重三○%的核電驟減至不到三%,除了減少部分供電外,其他核電缺口幾乎全由火力發電(目前總發電量逾九成)補足;而在日本,火力發電的大宗是來自於天然氣,根據資策會產業研究所○九年報告,日本在煤、石油、天然氣等三種火力發電中,天然氣即占四七.六%,比重最高。的確,從日本財務省的統計可發現,日本在廢核之後,一二年的天然氣進口金額較前一年度大幅成長二五%,成長幅度遠高於煤、石油的二%及七%。
然而若拆解天然氣進口金額暴增的原因,卻也意外發現,進口「量」雖有成長,但進口「價」的成長幅度更高,接近一三%。也就是說,廢核或許造成日本天然氣的進口需求增加,但進口量增加的衝擊絕不如外界直覺想像,造成能源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的天然氣買價上漲。
日本的天然氣買價為何上漲?或許可從今年一月英國《金融時報》的一則報導得到答案。這篇解讀日本貿易逆差的報導寫到,日圓匯率雖在去年下半年開始明顯貶值,但在各國競相貶值之下,日本不僅未享貶值應帶來的出口甜頭,即先嘗到因為對外購買力驟降,造成「進口能源成本價格大幅提高」的苦果。
是的,造成日本貿易逆差的原因是能源進口金額攀高,進口金額攀高的重要原因是天然氣進口價格提升,而天然氣進口價格提升的原因,與廢核關係不大,主要恐怕是匯率因素。
再往下想,日本在廢核之前的核能發電占總體發電比重高達三成,而台灣的核能發電比重僅占一二.六%(未納入核四),當我們已經發現廢核對日本貿易的實質衝擊有限,那麼,單就發電占比數字而言,廢核對台灣的貿易衝擊力道應該再打對折。馬英九、江宜樺直接把「日本貿易逆差創新高」的數字與「廢核」連結,卻忽略了許許多多其他更重要的因素環節,這樣的結論,顯然太過粗糙。
整體而言,日本貿易競爭力走弱的問題,絕非廢核與否單一因素可徹底改變,種種因素如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中日關係,乃至於日圓驟貶,都應是必須納入的變數,政府應以積極態度尋求如何兼顧廢核與發展經濟之道,才是給二十萬走上街頭民眾的正面回應。
停建核四會導致台電破產?
然而,國營事業焉有破產道理?尤其,停建核四的巨額損失,不該全歸責於台電,因為核四的存或廢決定於多數人民的意志,而非台電。
民眾所期待從官員口中聽到的,是「既然民意要求停建核四,那麼,為了避免台電破產,政府目前已有規畫哪些配套措施」,如此,才能提供社會更理性的思考評估空間,而非只是單純的恫嚇。
儘管完成度已達95%,核四的安全性還是很難讓台灣人民信服。(圖片來源:UDN.COM)
對於沒有核能後的台灣,民眾其實有所覺悟,怕的,是政府官員還在「核電是能源唯一解答」的思路裡繞圈圈,看不見也想不到其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