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大學、擴大技職體系」並非解決學用落差良策,鼓勵大學教師了解業界需求、解決業界實務問題,才是關鍵。
第一,「實際動手做」當然重要,但在當前產業與技術環境下,產業除了需要操作機器的人員外,可能需要更多有能力運用學理設計產品、機器、流程與制度,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換言之,未來產業職場所需要的中基層人員,和幾十年前技職體系所培養的,可能已大不相同了。
第二,普通大學甚至「頂尖大學」的畢業生,難道都要終身研究高深學術,永遠與實際問題保持距離嗎?事實上,我們希望有更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憑著他們的學理基礎進入產業來提升產業的競爭力,並在若干年中基層歷練後,再擔任高階職位。
第三,學生所學必然與教師的專業能力取向密切相關。教師若有能力解決實務問題,或其研究成果能應用於產業,則其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肯定較高;若教師專心高深的學術研究,則學生(尤其是研究生)的興趣及專長也多半在類似主題的學術研究方面。
第四,目前普通大學裡的教師,有不少人能解決實際問題,並接受企業界委託,研究實際課題;然而也有一些技職院校教師的研究方向十分「理論」,其專長未必在產業界可以真正發揮。可見得學校的名稱屬性並不重要,教師的專長、研究興趣、專業能力才是畢業生能否在產業中發揮的影響因素。
有人認為大陸許多大學教師,在解決產業實際技術問題方面很有經驗,原因之一是其所任教的學校自行開設公司,從事產銷或對外提供顧問服務。為了創收,教師不得不長期投入這些方面,因而累積了經驗以及憑學理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們為了鼓勵大學教師了解業界需求、提升他們對實務問題的興趣與能力,或許不必做到這種地步,但在高教政策上,至少應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接觸產業界,以了解後者的經營現狀及技術瓶頸,並努力憑藉其學術素養為業界提供服務。
在此一過程中,教師的知能肯定會朝這些方面進步,將來企業界遇到技術問題也可以從大學獲得大量支援;學生所學及心態也會更符合業界的需要,「學用脫節」的問題才會漸漸解決。
反過來說,如果大學教師的研究方向、專長以及心力完全配合國際尖端的學術發展,對本國產業的現狀與問題沒有機會也沒興趣去了解或解決,則其教導的學生進入職場後,當然要自行摸索很久才能發揮作用。
在工學院、商管學院,以及許多以培養專業人才為主要目的的專業學院,此一道理應該都相當接近。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